張靜

2019年1月23日,溫州軌道交通S1線正式開通試運營,首批進站的市民紛紛拿起手機拍照留念
1月23日,國產首條時速超過120公里(交流電制式)、公交化運營的市域鐵路溫州S1線上線運營。
這條鐵路與已經開通運營的南京、成都、北京、蘭州、上海、鄭州等城市的市域快軌一起,構成了一幅新的圖景——市域鐵路又“火”了。
2017年,國家五個部門聯合印發《關于促進市域(郊)鐵路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要求加快市域(郊)鐵路發展,擴大交通有效供給,緩解城市交通擁堵,改善城市人居環境,優化城鎮空間布局,促進新型城鎮化建設。
這一重磅消息的發布,標志著市域鐵路建設獲得國家層面的重視。此后,多個城市的市域鐵路,開始紛紛布局。
上世紀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市郊旅客運輸在我國鐵路旅客運輸中占有重要地位。80年代后,市域鐵路客運由于服務水平較低、經濟效益較差、站點與城市交通銜接不緊密,加之車次少、時間間隔大等原因而逐漸萎縮。
2008年9月1日,自上世紀末金山鐵路取消旅客運輸業務后,上海首次開通郊區鐵路客運線,這一消息撩動了幾乎已被遺忘的市域鐵路市場。
此后的2010年,市域鐵路設計專家、鐵四院副總工程師何志工又提出以市域鐵路滿足溫州市沿江沿海、繞大羅山組團式城市發展需求,用列車“以線串珠”連通“大溫州”區域內的城鎮。
市域鐵路不同于城市輕軌和地鐵,也不是城際鐵路,更不同于長距離高鐵,這個“四不像”曾長期處于邊緣地帶,如今能夠進入宏觀決策視野,并列入重點發展計劃,有其深刻的背景。
近年來,大城市日益擁擠、住房緊張,其功能外溢、人口疏解已經是必然的導向,充分發展跨越行政邊界的大都市圈成為有效承接溢出資源、疏導中心城市壓力的科學選擇。因此,能夠分擔通勤功能、方便快捷、經濟實惠的市域鐵路成為解決交通聯結問題的有效途徑。
《意見》將市域(郊)鐵路描述為:城市中心城區聯接周邊城鎮及其城鎮組團之間的通勤化、快速度、大運量的軌道交通系統;提供城市公共交通服務,是城市綜合交通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多年來,我國大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多集中在地鐵上,“當我們把空間尺度由城市擴大到大都市圈時,會發現我國主要都市圈的軌道交通遠遠落后于世界大都市圈,比如英國倫敦雖然只有218公里的地鐵,但大倫敦區擁有13條、1484公里的鐵路承擔通勤交通功能。”國家發展改革委綜合運輸研究所副所長李連成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目前我國有市域鐵路的城市寥寥無幾。北京、上海等都市圈的規模可比肩東京、紐約,但市域鐵路的規模不到這些城市的5%。與需求相比,我國市域鐵路發展滯后,有效供給能力不足,是都市圈交通這一短板中的短板。補齊市域鐵路這一短板,是交通運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任務。”李連成說。
“市域鐵路與地鐵、輕軌相比,具有造價低、車速快、票價低廉等優勢;與高鐵、城際鐵路相比,具有造價低、平均站間距小等優勢;市域鐵路還可以充分利用城市已有鐵路線,進一步減少投資。例如上海的金山鐵路,北京的S2線等。” 清華大學交通研究所所長陸化普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那么,有著諸多優勢的市域鐵路該怎么修,在哪兒修,如何解決對沿線客流吸引力有限等問題?
北京交通大學城市交通研究所所長邵春福認為,“特大城市中心區與其衛星城(臥城)之間形成的‘項鏈式城鎮走廊上適合修建市域鐵路。”
目前我國的鐵路已經基本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在一些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已經有部分鐵路線路出現區段能力富余。基于此,在新建線路和利用既有鐵路兩種市域(郊)鐵路建設方式上,《意見》提出要優先利用既有鐵路資源,在充分利用既有鐵路的基礎上,有序新建部分線路。
上海金山鐵路就是利用既有閑置的鐵路線路進行改建的,工程投資每公里不到1億元,而新建線路的投資每公里在3億元以上。

市域(郊)鐵路第一批試點項目表
“優先利用既有鐵路,要重視3個匹配:一是通勤需求的空間布局與既有線路走向及客運站區位是否匹配;二是既有鐵路點、線能力是否匹配,僅線路能力充足但是車站能力不足,也無法開行具有通勤功能的列車;三是既有鐵路富余運力的時刻分布,主要是早晚通勤高峰時刻的運能資源,能否滿足公交化開行的要求。”李連成說。
“與需求相比,我國市域鐵路發展滯后,有效供給能力不足,是都市圈交通這一短板中的短板。補齊市域鐵路這一短板,是交通運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任務。”
“市域鐵路的規劃設計要線、站、城一體化;要發展多品種、低票價、公交式、高品質客運服務;票價能讓上班族和學生承受;運行間隔要短,即來即走,減少等待,無候車室,實施站臺候車。”邵春福說。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市郊鐵路停運的主要原因是經濟效益不理想。
在日歐美等國家和地區,政府通常對市域鐵路相關企業給予補貼。
例如,日本國家補貼下的市域鐵路線、站、城一體化開發模式(TOD)為,國家補貼市域鐵路建設成本的1/4~1/3(不補貼運營成本),新城(衛星城)開發商負責建設和運營,國家進行票價調控。其客流以通勤和上學(大學生不住在校內)客流為主,商務等客流為輔。在這種模式下,日本的絕大多數市域鐵路運營公司都實現了盈利。
《意見》鼓勵地方政府與鐵路企業創新合作方式,明確了市域鐵路的運營補償機制。支持建立健全財政補貼、政府購買服務、土地綜合開發收益補貼運營等機制,保障市域(郊)鐵路企業的可持續運營。
“市域鐵路要想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良性發展,還需把建立有效的投資回報機制、完善城市與國家鐵路的合作機制、健全項目管理和技術標準體系等工作做到位,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實踐經驗。”李連成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