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貴兵
摘 ? ?要: 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過程中,有機融合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資源,對增強大學生理想信念、中國精神、人生觀、法治觀教育效果顯著。通過革新教學方法,探索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融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課內課外,可切實提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影響力、感染力和思想力。
關鍵詞: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 ?“基礎課” ? ?大學生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我們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就是要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引導學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①如何培育大學生的“四個自信”,離不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教育熏陶。
在中共十九大上,習近平總書記鄭重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形成和發展于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代表時代進步潮流和歷史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引領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精神旗幟。因此,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內容包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紅色文化)和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建設中的先進文化。
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以下簡稱“基礎課”)是大學生入學之后最早接觸的課程,如何在“基礎課”中融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時代要求和培育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和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的回答。
一、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融入基礎課教學的意義
1.有利于拓寬學生視野,堅定文化自信,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內容包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紅色文化)和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建設中的先進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經了五千多年的發展得到了不斷豐富和創新,包含了我國人民從古至今的辛勤勞動和智慧創造;革命文化(紅色文化)和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建設中的先進文化既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又是在革命和現代化建設實踐中的發展與弘揚。通過學習、掌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展和輝煌成就,拓寬學生的知識結構,開闊學生的視野,增長見識,增強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強化社會責任感,堅定文化自信。大學生正處于人生的“拔節孕穗期”重要階段,需要有正面的引導,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案例中,有很多關于人生理想追求和信念方面的內容,為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提供了良好的理論基礎。
2.有利于擴展“基礎課”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手段,增強教學效果,增強大學生“基礎課”獲得感。
目前高校“基礎課”教學中,教學內容以教材為主,理論性較強,教學手段固化,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學習意愿不高。通過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資源融入“基礎課”教學中,擴充“基礎課”教學資源,豐富教學手段,增強課程內容的生動有趣性,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從而增強教學效果。
3.有利于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傳承和弘揚。
通過“基礎課”的文化傳播載體功能,在青年學生中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讓學生深入了解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既而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傳承和發展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二、教學方法革新,提升“基礎課”的影響力與感染力
教學方法創新是增強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從本質上講,教學方法的創新是通過“教學”和“學習”的變化,優化以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組織形式,以完善教學觀念和實踐創新的行為。應根據教學內容和學情現狀改變“基礎課”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將“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教學理念相結合,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使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生動、有品位,從而改變教學和學習現狀。
1.課內體驗式。
“基礎課”有明確的政治導向。通過“基礎課”課堂教學,大學生可以達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內化和實踐的目的。為實現這一目標,知識、情感、意圖和行動四個步驟是不可或缺的。知識是前提,情感是動力,意圖是保證,行動是關鍵。在教學過程中,情感產生的內在動機尤為重要。這是在課堂教學中取得成效的關鍵。“基礎課”中常用的教學方法是“知識灌輸”,而“知識輸輸”則不同于“填鴨式強灌”。“灌輸”應該具有理論魅力和有趣,從而吸引學生。為了做到這一點,教師要有深厚的理論基礎和廣泛的知識,對學情有很好的了解,探索適合大學生學習特點的方法,并具有特定的教學藝術。體驗式教育是指在特定理論的指導下圍繞教育內容創造特定情境或設計活動。學生參與、感知、觀察、思考學習內容,反思、理解、內化,最終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在“基礎課”上,教師結合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各種資源,充分利用互聯網+教學方法,構建適合理論內容的場景,憑借經典故事,聽紅歌,閱讀文學作品和播放視頻及情景劇等手段使先進的社會主義文化、歷史事件和中國精神的特征詮釋得更加生動逼真,降低學生的歷史陌生感和與革命前輩的距離感,并為理論研究提供一些外在環境刺激和內心情感支撐,以增強“基礎課程”教育的影響力和吸引力。
2.課外實踐活動。
課外活動是體驗式教學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將社會實踐活動與理論教學相結合,讓學生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通過學習將事物與理性、情感和法律結合起來。
課外實踐教學可以通過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選實踐調查主題完成社會調研。社會實踐調查報告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內容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體驗式學習。在“基礎課”授課伊始,要闡述實踐教學的目的、社會實踐調查報告的內容、環節等要求,強調社會實踐過程的意義和結果的重要性。每組可以進行實地考察、人員訪談、問卷調查和數據審查等,收集信息數據,完成體驗任務。每組處理信息數據,通過PPT演示和微電影演示或場景劇或小論文等完成項目內容創作,并向全班展示。根據自選項目報告評分標準確定成績等級。
三、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資源融入“基礎課”教學的路徑探析
目前,“基礎課”使用的教科書是教育部編寫的,教科書有明確的主題和精練的理論。在教學準備方面,教師不僅要將課程內容與學生的實際和社會事實相結合,還要合理利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資源,豐富和拓展教材內容,使教材內容更加豐富,教材更加生動形象,接近學生的實際,達到以情感人、以史育人,使課堂教學具有趣味性、針對性和思想性。
1.理想信念的教育。
理想信念是人類精神之“鈣”。科學的理想和信念不僅是引導人們度過迷霧、識別路線的燈塔,而且是鼓勵人們駕馭風浪、搏擊滄海的風帆。由于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和新媒體的興起,新媒體傳播的媚俗化和泛娛樂趨勢導致一些大學生誤讀時尚文化,誤判大眾文化,誤解主流文化,直接影響和削弱他們對科學理想的信念與追求。教科書從理想和信仰的意義和特征入手,闡述了理想信念的意義,科學的理想和信念,以及理想的實現條件。在教學過程中,有必要從學術角度解釋為什么要相信馬克思主義,相信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從歷史和現實中揭示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喚起學生情感認同和意識形態共鳴。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的革命文化需要從歷史和實踐角度解讀理想和信念。一方面,它有力地證明了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真理。通過歷史回顧和革命文化的比較,學生加深了解國情,建立理論信心、道路信心、體制信心,樹立科學信仰。另一方面,根據歷史發展的軌跡,無論過去還是現在,中國在進步過程中都將不可避免地面臨一些困難和障礙,但中華兒女懷揣拯救天下蒼生的理想信仰,為此而不懈奮斗,甘愿犧牲,成就了輝煌的歷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長期的革命斗爭和改革開放的實踐中,共產黨人越來越意識到馬克思主義之偉大。他們樹立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信仰,堅定信念,不懈努力奮斗。為了再現那些為了崇高理想而不知疲倦地工作的革命先輩的光榮事跡,讓大學生從今天的真實人物和事件中了解到今天的中國來之不易,認識到他們對時代的歷史使命和責任,然后選擇樹立科學的理想和信念。
2.中國精神的教育。
“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這種精神是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魂”②。在新時代,“基礎課”程應從歷史與現實、國際國內環境、改革開放的先進文化等方面探索中國精神的深刻內涵,加強大學生的中國精神教育,并讓其在大學生成長中發揮精神領導和強有力的保護作用。思修教材從中國精神的繼承和價值,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等方面闡述中國精神的具體內容,引導和激勵學生肩負著實現中國夢重任,成為忠誠的愛國者,勇于創新實踐者。
中國的近現代和當代歷史使大學生理解從弱國和窮國到國家獨立和繁榮的艱苦探索過程。各地的發展變化和中國國際地位的不斷變化表明中國崛起的客觀事實,可以增強大學生對黨和國家的認同感、自豪感和自信心,使愛國主義有更強烈的情感和現實的基礎。中華兒女在追求夢想的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可以激發大學生的緊迫感和創新斗爭精神,對愛國主義有更科學合理的理解。要把重點放在挖掘和分析革命文化(紅色文化)所包含的精神力量和社會主義改革開放中的先進文化,揭示歷史人物和時代楷模所體現的崇高品質和精神境界,并闡釋這種精神力量、歷史意義和現實價值。讓學生理解和把握中國精神在革命英雄和時代模式中的真諦,產生對中國精神的內在認同,汲取精神動力,以實際行動展現青春風采。
3.人生價值觀、法治觀的教育。
本科階段是塑造人生價值觀和法治觀念的“拔節孕惠期”。在此期間,他們容易受到社會思想和其他人的行為的影響。當前,經濟全球化,思想文化多元化,社會生活多樣化,必然會對高校“基礎課”教學效果產生影響,對大學生的成長產生影響:一方面,為大學生提供更多選擇的機會。另一方面,很容易被不良的社會思潮所侵蝕,難以正確判斷是非,陷入價值混亂,導致正確價值取向喪失。這在一定程度上會使大學生過于強調個人的主觀地位和自我價值實現,注重個人利益的價值取向,過于關注價值目標選擇中個人成長的增長與喪失。割裂個人和社會正確關系,這種關系削弱或顛覆了社會價值評價尺度,失去了將個人奮斗目標與國家的強盛、民族的復興、社會進步和人民幸福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因此,“基礎課”應關注輿論前沿,積極回應錯誤觀念思潮,解讀當前社會熱點,確保他們堅持原則,不斷創新,自覺地實踐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在實現民族復興的旅程中創造有價值的人生。“基礎課”的另一項重要任務是努力提高大學生的法治素養。涉及進一步研究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深刻理解社會主義法律的本質特征和運行機制,全面把握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法治的規律、體系和中國的法治特征。
通過有效課內外組織教學使大學生以實際行動體現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誠信、仁愛、忠孝、勤儉、自強、創新、法治等優秀的文化資源,通過大學生的學習、踐履、內省、慎獨等方法,使其自覺遵守社會主義道德規范和法律規范,不斷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增強社會主義法治意識,成為一代遵法守法、有大愛大德大情懷的人。
“基礎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積極開發和應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資源,對于加強和改進“基礎課”教學,增強教學效果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必須突破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資源轉化為教育教學資源,培養優勢,使一切進入課堂,從事教學活動聯系起來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資源充分活躍起來,使“基礎課”擁有堅實的歷史和現實基礎,從而提高“基礎課”的實效性、針對性和感染力,真正發揮主渠道與主陣地的作用。
注釋:
①習近平.2019年3月18日在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9-03-18.
②習近平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上發表重要講話[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3/17/c_115052737.htm.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9-25.
[2]習近平.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N].人民日報,2014-02-26.
[3]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5-05.
[4]鮑云飛.紅色文化融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路徑探析——以皖西紅色文化為例[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3).
[5]陳在鐵,張玉.地方文化資源轉化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資源探析[J].黨史文苑,2010(8).
[6]曹迎.論地方本土資源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運用[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2012(4).
[7]李曉麗,黃繼紅.地方道德文化資源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應用初探——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為例[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7).
基金項目:蘇州大學思想政治工作理論研究項目(項目編號:38304116)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