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洪剛
摘 ? ?要: 大學生擔當精神培育,是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重要內容。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方位下,擔當精神獲得了新的時代內涵。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和社會信息化的發展,給大學生擔當精神的培育帶來了一定挑戰。面對這種情況,應從頂天理想和立地實踐兩方面,培養大學生的擔當精神。
關鍵詞: 時代新人 ? ?大學生 ? ?擔當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作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判斷,在談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問題時,提出了“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新時代育人目標。“時代新人”是在新的歷史方位下黨和國家對高等教育“培養什么樣的人”這一問題的現實回答,也是對“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培養目標新的時代表達。“時代新人”的核心內涵是“擔當民族復興大任”,強調一個人對國家責任、社會責任的擔當。培育大學生的擔當精神成為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要求和新使命。
一、擔當精神的新時代內涵與歷史溯源
(一)新時代擔當精神的科學內涵
培養大學生的擔當精神首先要了解擔當精神的科學內涵。擔當精神是由擔當和精神兩個概念組成的復合概念。所謂擔當主要指“接受并負起責任”。在中國古代漢語中,擔當最初是分開使用并各有內涵的。“擔”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以背曰負,以肩曰擔”,具有擔負、承擔的意思。“當”指“田相值也”,具有相抵、相持的意思。一般而言,擔當一詞并不單獨使用,擔當經常與責任、態度、使命、義務、精神等詞共同使用。由此,擔當在不同的語境下就獲得了不同的內涵。首先,擔當意味著負責,是對責任的承擔。我們常常把擔當與責任、義務等詞一起使用,用來表示擔當的內容。責任是擔當的內核,沒有無責任的擔當。其次,擔當是人們在承擔責任、義務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種態度和精神。擔當體現了主體積極向上的態度和追求,是主體在承擔責任和履行義務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穩定的、積極的心理傾向。最后,擔當是對使命的認同和追求。馬克思說:“作為確定的人、現實的人,你就有規定,你就有使命,你就有任務,至于你是否認識到這一點,那都是無所謂的。”[1]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擔當精神時指出:“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主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2]由此可見,使命是一種客觀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不管個體有沒有意識到自己承擔的使命和任務,都在客觀上踐行著這種使命與任務。當我們把擔當與使命結合起來使用時,我們要表達的含義是主體對使命的主動追求,這種追求是建立在主體對使命的認同和達成共識的基礎上的。
從內容和范圍的視角看,擔當涉及“誰來擔當”“擔當什么”“如何擔當”“為誰擔當”等問題。這些具體問題在不同的時代表現為不同的內容。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方位下,面對“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使命,我們要調動社會各個階層、各個群體參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讓他們自覺承擔時代賦予的責任和使命。對一個人而言,擔當就是要努力工作、盡職盡責,擔負起國家和社會賦予的職責;對自己負責、對他人和社會負責。對于一個中國共產黨而言,擔當“就是要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接過歷史的接力棒,繼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3]。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的擔當內涵作了全面闡釋和解讀:“敢于擔當,就是要堅持原則、認真負責,面對大是大非敢于亮劍,面對矛盾敢于迎難而上,面對危機敢于挺身而出,面對失誤敢于承擔責任,面對歪風邪氣敢于堅決斗爭。”[4]
擔當精神是在擔當過程中形成的精神品質,是主體在踐行責任、義務和使命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敢于負責、勇于承擔的精神風貌和心理特征。擔當精神是由多層次內涵組成的一個相互聯系、相互融通、相互作用的以認知、情感、責任和踐行為核心的知行統一的價值體系,指主體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過程中所形成的“堅持原則、認真負責,敢于亮劍、敢于迎難而上、敢于挺身而出”的精神品質。習近平總書記對擔當精神的內容從八個方面作了概括:“矢志不渝的民族擔當、無私奉獻的為民擔當、堅定不移的改革擔當、恪盡職守的職責擔當、互惠共贏的大國擔當、強軍興軍的治軍擔當、敢抓敢管的治黨擔當、好干部的為官擔當。”[5]
(二)新時代擔當精神的歷史溯源
新時代擔當精神并不是憑空產生或一蹴而就的,其形成和發展擁有深厚的文化根基、理論源泉和現實依據。
第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新時代擔當精神的文化根基。雖然中國傳統文化中直接使用擔當一詞的情況不多,但是從很多經典神話故事和優秀的道德人物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中華民族對責任、義務擔當的追尋和堅守。精衛填海、夸父逐日、愚公移山等神話故事無不彰顯出古人追求理想過程中的責任擔當精神;“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孟子、“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諸葛亮、“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林則徐、“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魯迅,這些優秀的人物身上都閃耀著擔當精神的光芒。新時代的擔當精神不能脫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肥沃土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責任擔當思想是新時代擔當精神的文化根基。
第二,馬克思主義的擔當精神是新時代擔當精神的理論源泉。綜觀馬克思主義的形成和發展歷史可知,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以解放全人類為己任的責任擔當歷史。早在青年時期,馬克思在其中學的畢業論文中就寫道: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那么,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而獻身。馬克思、恩格斯的一生都在為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解放而奮斗。為了完成這一使命和責任擔當,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和馬克思主義政黨。強烈的擔當精神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根本特征,是馬克思主義政黨與生俱來的政治品格。
第三,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與使命是新時代擔當精神的現實依據。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就肩負起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重任,九十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根本宗旨,堅持人民利益至上,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進程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人間奇跡。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方位下,圍繞“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國共產黨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承和弘揚擔當精神,不斷提高自己擔當責任的本領與素質。
二、新時代大學生擔當精神培育的現實挑戰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以來,中國經濟社會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習近平總書記說:“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終將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為現實”[6]。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教育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歷史使命和時代擔當,培養大學生的擔當精神,使之成長為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是新時代高等教育的責任和使命。然而,隨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和社會信息化的深入發展,新時代大學生所處的社會環境發生了變化,給大學生擔當精神的培育帶來了一定的問題。具體而言,主要體現在社會環境、學校教育和自我發展不成熟等方面。
(一)社會環境變化帶來的挑戰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以來,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高,新時代大學生家庭生活條件普遍達到了小康水平。在家庭生活中,大學生的個人需求往往容易得到滿足,不用經過艱苦的奮斗就可以滿足物質文化需要,導致部分大學生缺乏社會責任意識,在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方面,往往更加自我,更加注重個人需要的滿足。由于受到多種社會思潮的影響,某些大學生在價值選擇方面出現疑惑。功利性的現實表現,會影響他們的價值選擇,不易產生更高層次的價值追求。
(二)學校教育的挑戰
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培養大學生擔當精神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具體培養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培養目標不夠明確。培養大學生的擔當精神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內容,但是擔當精神沒有量化的指標,無法通過定量的分析考察其實現的程度。這就會導致部分大學生在學習和實踐過程中只是隨大流,無法真正理解和踐行這種精神。二是培養的內容欠生動。在擔當精神的具體培養過程中,一些教師選取的材料往往是比較陳舊的,難以融入大學生的生活之中,學生難以體驗到擔當的精神。三是培養手段單一。在大學生擔當精神的培育過程中,高校是進行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思想政治理論課主要針對大一大二學生,大三大四學生很難在其他課程或者學生活動中體驗到這種精神。
(三)學生自身認識不足的挑戰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方位下,大學生要以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為己任,以時代新人為目標,努力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但是,一些大學生對于自己的使命和責任的認識還存在不足之處。面對就業形勢和社會生活壓力,部分大學生只看到了眼前的物質利益,忽視了國家和社會的要求,沒有很好地將個人發展和社會發展有機結合起來。由于自我認識不足,部分大學生往往忽視了自己在國家和社會發展中的責任和義務,由于沒有樹立正確的責任擔當意識,在具體實踐活動中缺乏擔當的動力。
三、頂天理想與立地踐行:大學生擔當精神培育的具體路徑
新時代大學生擔當精神的培育應該堅持頂天理想和立地踐行的有機統一,既要志存高遠又要腳踏實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時代新人的基本要求就是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所以,大學生擔當精神的培育應該從理想和本領兩個方面把握。
(一)頂天理想:大學生責任擔當的精神之鈣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決定事業成敗。沒有理想信念,就會導致精神上‘缺鈣。”[7]大學生要成長為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就必須樹立科學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在大學生的成長成才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理想信念是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奮斗目標上的集中體現,是人生前進的指路明燈和動力源泉,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精神支柱。如果大學生缺乏理想信念,自然無法認清自己的人生方向,無法很好地擔當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理想是擔當的內容和依據,沒有理想的確立,擔當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理想是擔當的方向和指南,失去了理想的指引,擔當就失去了目標和方向。擔當是理想實現的重要支撐,失去了擔當精神的支撐,理想就失去了土壤,只能是空中樓閣。大學生只有樹立了頂天的理想,才能在實際工作中自覺地為職責擔當、為社會擔當、為國家擔當、為人民擔當。在理想信念教育中,我們要幫助學生立大志,把個人理想與國家社會理想有機結合起來,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大學生的頭腦,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感召大學生,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引領大學生的人生選擇。
(二)立地踐行:大學生擔當精神培育的必由之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面向未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靠實干,基本實現現代化要靠實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靠實干。”[8]大學生擔當精神的培育不能僅僅停留在理想的層面,還需要大學生腳踏實地地做好每一項工作。大學生擔當精神的培育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如果僅僅是理論層面的想象,那么理想就容易淪為空想。大學生擔當精神的培育除了需要理想的精神引領外,還需要踐踏實地的社會實踐。社會實踐是培育大學生擔當精神最直接有效的途徑和關鍵環節。大學生只有真正參與到社會實踐中,才能把學習到的理論與實踐活動相結合,才能體驗到國家和社會的使命要求,才會在實踐中形成擔當意識,提高擔當能力。高校開展大學生責任擔當教育的目的是用這種理論指導學生的社會實踐,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得到鍛煉和教育,從而培養大學生的擔當精神。
大學生擔當精神的培育應該是頂天理想與立地實踐的統一,沒有頂天理想的指引,大學生的實踐就會失去方向,無法培養其對國家和社會的擔當;離開了立地實踐,理想只能是空中樓閣,同樣無法培養大學生的擔當精神。綜上所述,大學生擔當精神的培育既需要偉大目標的指引,又需要腳踏實地地做好每一項具體工作。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29.
[2]習近平.在全國政協新年茶話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12-31(1).
[3][7]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4,50.
[4][8]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6:110,13.
[5]趙坤,劉海飛.習近平選人用人思想研究[J].求實,2018(5):4-20.
[6]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70.
基金項目:廣東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新時代擔當精神與大學生責任擔當素養培育研究(課題編號:2018JKSJD84);廣州市哲學社會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課題:新時代擔當精神與大學生責任擔當素養培育研究(課題編號:2018GZ GJ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