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兆根 張嵐
【摘要】 近年來,受人均生活水平及物質基礎日益提升的影響,社會對于食物品質、健康及營養的要求也更為嚴格。食品工業作為三大支柱型產業之一,面臨著專業人才數量嚴重不足的問題,尤其是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缺失的情況嚴峻,與工業產值中食品產業位居前列的趨勢相背離。如何肩負起培養食品專業人才的重擔,成為醫藥類食品專業的主要任務。本文以食品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為切入點,分析其現存問題,進一步提出具體的依托校企雙創基地培養措施,旨在為相關從業人員積累更多的實踐經驗。
【關鍵詞】 校企雙創基地 食品類人才 培養措施
近幾年來,我國高校畢業生數量漸漸增多,新形勢下就業環境對高校人才培養質量提出全新的要求及標準,僅僅依靠單一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無法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需求及時代精神的高素質人才。同時,實施創新創業實踐教育(即“雙創教育”)不止能明顯增強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其創新精神,更能大幅度提高大學生的實踐能力,有利于積累更多的創業經驗,而動手能力提升及實踐經驗積累,基本實現實踐中應用所學知識及提高自身認知水平的目標,真正意義上做到健全學生理論知識體系,造就身心全面發展的綜合型人才[1]。鑒于此,本文針對依托校企雙創基地提升食品類人才培養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食品類人才培養模式的現存問題
1、重理論輕實踐。目前我國大多數高等院校食品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著重強調于教學課堂中傳授理論知識及開展實驗論證,實踐教學環節往往流于形式流于表面,尤其是專業實習期間學生無法接觸到更多的內容,造成“管中窺豹”或“走馬觀花”的局面,導致其教學效果根本達不到實踐教學目標[2]。同時,重理論輕實踐的人才培養模式不同程度上削弱學生遭遇專業問題時理論應用實踐的能力,與用人單位人才要求相違背。
2、重灌輸輕創新。常規課堂教學模式中食品類專業教師傾向于實施統一人才培養方案,主張向學生灌輸性講授專業課程中所有知識點,促使課堂教學模式停留于教師講、學生聽的階段,根本無法吸引學生注意力,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熱情及積極性。同時,過于看重灌輸理論知識要點的教學模式無法培養學生自主創新精神,與學生個體個性化發展需求相背離,甚至可能削弱學生學習熱情及興趣。
3、重科研輕教學。絕大部分高等院校食品類專業青年教師往往由高校畢業后直接轉入教師崗位,其學歷高且理論功底扎實,但是其實踐經驗及實踐能力遠遠不足。同時,各個高等院校中學術評價體系將科研成果視為最為核心的指標,例如:主持課題項目、數量及論文質量等,甚至與職稱評定或年度考核間相掛鉤,促使專業中青年教師投入大量精力于科研環節,對于教學環節(特別是食品工業生產一線實踐教學)的重視程度有待提高,其專業知識結構亟待完善。
二、依托校企合作創新創業基地提升食品類人才質量的培養措施
2.1汲取案例經驗
在實際培養的過程中,相關院校定期邀請基地企業市場營銷人員、管理人員及技術人員走進校園,向學生及教師分享交流產品銷售、生產實踐及課題研究的成果及經驗,真正意義上做到系統性分析產品研發過程,進一步開拓學生視野,調動學生創新創業的熱情及積極性。
2.2拓寬固有思維
在實際培養的過程中,相關院校以校企合作創新創業基地企業具備完整產業鏈為前提條件,充分發揮基地全產業的優勢及作用,通過組織合作培養活動等方法,樹立食品類專業學生雙創時間教學中形成全產業鏈的意識,有助于糾正其原本錯誤認知。同時,搭建全產業鏈知識體系能幫助學生擺脫單一生產環節的思維定式,盡可能以全過程角度審視產品各個生產環節,有助于控制產品生產質量。
2.3打造導師團隊
高水平教學隊伍是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充分發揮其自身功能的前提條件,對于保證實踐指導水平及幫助學生快速掌握實踐技能具有不可比擬的積極作用。因此在實際培養的過程中,相關雙創基地推行導師制進行實踐教學,做好基地內兼職導師的選拔工作,構建具有企業特色的人才選拔機制,有助于貫徹落實因材施教的工作理念。同時,由企業牽頭聘請兼顧指導能力及教學經驗的工程技術或管理人員為基地兼職導師,肩負起實訓指導的工作職責。
三、結語
通過本文探究,認識到面臨當前我國食品產業發展現狀及大學生就業競爭壓力,相關高等院校必須積極改革,深入探索培養具備扎實理論基礎及動手能力、創新能力的高素質食品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同時,積極建設校企合作創新創業基地,充分發揮其提高食品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作用,為培養出符合市場需求導向且兼顧創新精神、創業能力的復合型食品類人才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參? 考? 文? 獻
[1]何秉高,史麗娟,孫向陽.淺析校企“雙創”合作下的人才培養與課程建設[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8(11):51-52.
[2]李杰,肖露,劉成國.依托校企雙創基地提升食品類人才培養的探討[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06):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