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思睿
【摘要】? ? 隨著網絡的普便使用,自媒體平臺以及公眾話語權的增加,信息來源更加多元化,藝人的真實形象因他人爆料或者不當的自我展示,更多地被展現在公眾視野下,引起大眾對于藝人人設的思考。當有藝人發生人設危機時,會引發微博等社交平臺上大眾的關注。不同藝人采取的不同危機處理方式將會產生不同的結果,對藝人個人發展、社會大眾情感、公司利益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本文通過分析歐文·戈夫曼的擬劇理論及利用綜藝節目、采訪直播與網絡媒介,如微博、Instagram等,對比藝人的前后臺表現,探討關于藝人如何建立人設、保持人設以及人設崩塌現象,分析其帶來的正面與負面影響,并就藝人遭遇人設危機時應采取的措施提出建議。
【關鍵詞】? ? 擬劇理論? ? 藝人人設? ? 人設崩塌? ? 危機公關
引言
隨著社會與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網絡的快速發展,各種新媒體成了大眾展示自我的平臺,更是藝人樹立自身形象的工具。網民、觀眾會通過藝人在不同綜藝、采訪和網絡媒介中的不同表現,對比藝人在大眾面前建立的人設與真實表現之間的差距。這種差距可能造成“反差萌”等正面影響,吸引更多粉絲、得到更多關注,也可能引發網絡輿論、導致藝人人設崩塌,甚至造成藝人被“雪藏”等負面結果。本文將根據戈夫曼擬劇理論中的相關論述,對藝人的人設建立、人設逆轉、人設崩塌舉實例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危機公關策略。
一、人設建立中的擬劇理論
歐文·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中提出“擬劇理論”,他將社會機構比作一個舞臺,人們的社會行為就是社會表演,人們在互動過程中按一定的常規程序扮演自己的多種角色。
戈夫曼認為人們會以語言、文字、肢體或表情等符號與人互動,在他人心目中塑造自己的形象,通過這樣展示出的則是“理想我”而非“真實我”。戈夫曼將表演分為前臺表演與后臺表演[1]。在娛樂圈中,前臺指的多是大眾媒體平臺,如在電視節目、微博、Instagram中,此時,藝人更多展示出的是“理想我”,呈現的是能被他人和社會所接受的形象。而后臺的表演則更多地是出于“真實我”,藝人利用后臺為前臺表演做準備。
1.1印象管理
所謂的印象管理,就是人們根據不同事物、不同情境進行不同的表演,控制他人對他的反應,引導他人,從而使觀眾對表演者擁有良好印象,并自發作出表演者想要觀眾做的事。戈夫曼將印象管理分為兩種:試圖使別人積極看待自己的努力叫獲得性印象管理;而盡可能弱化自己的不足或避免使別人消極地看待自己的防御性措施則是保護性印象管理。藝人在人設建立的過程中更多使用的是獲得性印象管理;一旦出現有損名譽的言論,經紀公司或藝人本身采取的的危機公關行為則可歸為保護性印象管理。
1.2表演框架
戈夫曼在擬劇理論中提出,人們在進行表演時,所處的社會、環境及情境會構成表演框架,表演者在此框架中進行劇本編排。這種框架基于大眾的慣性思維與社會的基本倫理觀,讓觀眾對表演基本定性,而不至于脫離現實。藝人作為公眾人物,其人設必須符合社會所認同的形象,才能對藝人本身與社會的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不同的場景也會產生不同的表演框架,表演者在不同的場景中遇見不同的觀眾,并根據觀眾需求調節至最佳狀態。目前,藝人與粉絲的互動常分為幾種不同的場景:網絡、作品(影視作品等)、綜藝與現實(演唱會、見面會等)。在不同的場景下,有些藝人會建立稍有差異的形象。
往往在作品呈現或舞臺表演中,藝人展現出的更多是令人贊賞的形象,而在貼近現實生活的場景下則展現出真實的一面,如可愛、幽默、活潑等。這種臺上臺下、兩種形象是常被藝人利用的一種印象管理方法,常常能為其吸引更多粉絲。
二、人設保持及人設逆轉
人設建立和保持的過程即為一種印象管理。在給藝人建立人設時,經紀公司通常都會突出其優點,弱化其缺點,但如果過度隱藏藝人本真個性或者人設與本人不符,則有可能會造成藝人及公司危機。因此印象管理的過程格外重要,相對而言,比較貼近藝人本人性格的人設更容易保持。當前也存在著個別藝人由于言語或行為的不妥而成為“招黑體”的現象,之后藝人通過采取恰當措施改變觀眾態度,即發生了人設逆轉。本章節將結合案例,對過成功建立人設的藝人及人設逆轉的藝人作分析。
2.1人設建立與保持
現在,許多經紀公司善用“人設營銷”的策略博取知名度,公司會結合藝人本人的特點做適當的“刪減”,最終呈現給觀眾一種固化的印象。
近年來,由于網絡與各方面技術的逐漸發達,更多藝人的生活被展現在大眾面前,進而引發大眾爭議,能夠保持原本人設甚至形象有所提升的藝人并不多。而那些得以保持人設的藝人,是由于人設在建立時就是基于他們原本的性格特質,因而顯得更加真實,能夠體現藝人的真實人品、雙商。況且,在某些情況下,即使現實生活中的性格與建立的人設稍有偏差,但倘若真實性格更加討喜,就可能為藝人的形象增添 “反差萌”的趣味。“反差萌”即人表現出與原本形象不同的特征或多種互為矛盾的特征同時存在。這兩種或多種萌點相互矛盾,產生反差卻又相互襯托。
JJ林俊杰就是“反差萌”的一個例子。林俊杰在工作上用一技之長(唱功、演技等)吸引大眾的眼球,被稱為實力派。他出道15年之久,幾乎沒有緋聞與黑點,大家一致認同他的人品與實力,因為現場與唱片音色幾乎一模一樣,他被稱為“行走的CD”。同時也因為近年來網絡的發展,林俊杰通過微博、Instagram等社交平臺發布了不少與其生活息息相關的照片、視頻,在節目上分享了一些本人的經歷與故事,讓粉絲和路人覺得有親民感,因此給他的形象也有所加分。私下的零距離與舞臺上認真的他形成一種“反差萌”,更加吸引路人的眼球。另外,年僅19歲的吳磊從小就因為情商高而討喜,在電視劇《旋風少女》的采訪中被問到會不會與實際大他9歲的搭檔譚松韻有代溝,吳磊的回答:“對呀,我15歲,她6歲,我照顧她。”此番貼心的回答為他吸了不少粉。
2.2人設逆轉
網絡的發展同樣促進綜藝節目的興起,很多藝人通過參加綜藝來改善形象,希望能讓觀眾看到自己更加真實的一面。同樣也有藝人通過綜藝發聲,力圖挽回自己的形象。
大眾容易放大藝人的言行,一些藝人并沒有做出格的事,卻因為表現的過于真實或過于感性而常常被黑,被稱為“招黑體”。其中一小部分藝人可能通過綜藝得到認同,發生人設逆轉,沈夢辰就是其中之一。網絡上關于沈夢辰整容、拜金、心機重等言論繁多,在《火星情報局》中她面對薛之謙唱歌的時候號啕大哭一事,給她添了不少黑料,她也自嘲是“哭的時間不對”。
隨著綜藝《女兒們的戀愛》的播出,沈夢辰和杜海濤之間的戀情與故事得到了觀眾的認同,讓很多人羨慕,同時也讓沈夢辰的招黑體人設有所削減。從理論層面上看,藝人為了人設逆轉而采取的措施也是一種獲得性印象管理,即為主動地使觀眾對其人設有所改觀。
三、人設崩塌
藝人的人設是基于社會的表演框架(即道德倫理基本觀)擬定的,因此必然存在本人未公開展現的經歷或性格特點。如果藝人或其公司過度隱瞞,或當藝人作出不妥舉動而被曝光時(如出軌、吸毒、偽造信息等),就會遭到觀眾抵制,連藝人原本建立的人設也會產生問題,遭到質疑,發生人設崩塌。
3.1人設崩塌的原因
人設崩塌的原因可以分為以下三種:一是自身所做的事與設立人設不符或與社會基本倫理不符,二是他人爆料而導致形象崩塌,三是由于其粉絲團體的作風問題而產生了不良影響。
這三種情況中,第一種情況影響最為直接,如個人言行不當、吸毒、嫖娼等惡性事件,會展示給大眾直觀鮮明的現實情況,引發的后果也最嚴重。第二種情況有情感糾紛、整容整形、身世與經歷被曝光等,但存在有心人士捏造虛假信息、試圖故意抹黑的嫌疑。而最后一種情況不會直接導致藝人的人設崩塌,但會使大眾對其形象產生負面評價。
3.2人設崩塌的應對策略
在遭遇人設崩塌危機時,藝人在不同的情況下會采取不同措施來維護形象,進行印象管理。同時也可能因為有非當事人出面發表觀點或聲明,因而改變輿論,發生輿論反轉,導致形勢更加復雜。本段將提出在人設危機事件面前,藝人及其公關團隊應對的策略,并結合具體事例進行分析。
1.個人(及其團隊)危機公關
危機具有意外性、聚焦性、破壞性和緊迫性的特點,對于國家、企業、個人等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藝人公司團隊應該建立處理危機的相關機制,積極實施保護性印象管理。[2]
前期形象維護
在沒有發生危機事件時,藝人應當維護好自己的形象,使得行為舉止符合自己的人設。如果藝人有較為穩定的粉絲團體,也可以通過平日與粉絲的互動,和大眾拉近距離,建立好感,這會給藝人形象帶來“保護傘”的作用。譬如姚晨雖然有被質疑出軌,但因為她在微博上展示的形象顯示出她是一個真實的藝人,這讓網友對姚晨比較有親近感,對傳聞也會抱有較為懷疑的態度,危機便會不攻自破。
承擔責任并道歉[3]
文章出軌事件中,聲明稱“咎由自取”“愿承擔一切后果”,并道歉稱辜負了馬伊琍和孩子,辜負了家庭。后來馬伊琍發文“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巧妙地化解了夫妻之間的危機,將輿論轉向姚笛。在人設發生危機時,公關的態度經常會直接影響結果,道歉的形式雖然可能帶來經濟虧損、導致掉粉,但降低姿態、誠懇道歉很大程度上能對緩解危機起到積極作用。
訴諸法律
大多數藝人團隊會采取這種方式,因為走法律路線在大眾眼中是一種權威的方式,能讓粉絲和路人在潛意識里信服該藝人的所作所為。如在楊冪的“詐捐門”事件中,楊冪的工作室先落實捐款并公開捐款明細,隨后便發律師函。訴諸法律的方式在近些年隨著法律的愈加完善常被藝人團隊使用。
2. 第三方發聲
友人發聲
部分藝人的友人會在發生事件時轉發微博并評論,使路人對當事人的態度有所緩和。友人的評論內容,也能顯示出其對事件的態度。胡歌在蔣勁夫家暴事件中理智發聲,稱蔣勁夫是個陽光的男孩,但錯就是錯了。他沒有為蔣勁夫辯解,但也隱晦地告訴大家要等待真相。反觀胡海泉,在陳羽凡吸毒被曝光后發出一條微博,但字里行間顯出的是一副“與我無關”的態度,瞬時讓大家覺得他多年好友的形象實為假大空。
粉絲洗白
“消費作品”是粉絲洗白中最常見的一種,即在藝人發生人設危機時,其粉絲團體試圖通過大力宣傳其作品來緩解危機。“翟天臨學術門”中,在教育部的調查得出結果前,翟天臨的粉絲在微博營銷號爆料下大多留言“多關注作品”“演技優秀”等,大力宣傳其“職業實力”,但這些行為并沒有起到好的作用。由此可見,在人設臨近崩塌時,過度消費作品與實力未必會起到好的效果,更可能適得其反。原因很簡單,因為網絡時代的觀眾對藝人的認知不只停留在屏幕上的演技或歌技等,大眾對藝人的人品、三觀、生活方式等各方面都有較高的要求,藝人只強調作品并不能對社會產生很多的積極影響。
營銷號發文
近年來,隨著微博的興盛普及,營銷號的數量越來越多,很多營銷號的內容也與娛樂圈相關。當藝人發生狀況時,營銷號會追蹤事件的發展,發表言論,間接地引導輿論。營銷號發文的部分內容看起來帶有個人的感情色彩,實則可能是藝人的公關團隊請營銷號幫忙維護藝人形象。這種第三方言論能夠引起粉絲的共鳴,但未必能逆轉路人對事件的態度。由于很多營銷號的內容與事實不符或維護藝人過度,令許多用戶對營銷號的印象變得十分負面,在這種情況下,這種公關策略就變得不可取了。
權威部門聲明
如果爆料的事件與某些權威部門有關聯,且爆料內容與事實不相符,往往相關的權威部門會發出聲明,維護雙方利益。來自官方認證的聲明使得旁觀者對這類言論的信任度提高,因而危機便可以更順利地被化解。
3. 其他
除了上述的幾種藝人常用的策略外,部分藝人也會采取另外的措施。例如薛之謙事件中,薛被李雨桐多次爆料后,只回應了三次便一直保持緘默,沉默過后首次發博內容是關于綜藝節目的宣傳而非對于事件的解釋。這樣的方法會讓路人認為是在避重就輕,逃避責任,但對于既有粉絲而言會起到適當的正面作用,留住粉絲團體的部分成員。
四、結論
在網絡媒體發達的時代,信息傳播快速,藝人更應該謹慎表演,在不同的場景下調整既有的表演框架,有效地進行印象管理。
危機重在預防,因此藝人要注意言行,公關公司則應提前做好應對危機的策略。一旦發生危機事件,藝人在受到大眾質疑時,應該第一時間回應,給網友留下有擔當、先入為主的印象,并且要尊重粉絲感情,注意回應方式,否則會讓粉絲感到反感。
危機事件因為其性質的不同沒有一概而論的方法,只能因人而異,就事論事[4]。維持人設最根本的原則在于不斷提升藝人個人素養、道德水平以及專業能力,這樣不但能提高藝人個人知名度,也能給觀眾樹立良好的形象,給予大眾正確的引導,為影視行業創造良好的資源,實現“個人—行業—社會”共同發展。
參? 考? 文? 獻
[1] 歐文·戈夫曼.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現[M].馮鋼,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2] 趙潔晨. 自媒體時代下明星的微博危機公關策略探析[J]. 現代商業,2018(06):143-144.
[3] 柳華. 論藝人公共關系的建立與危機處理[J]. 電視指南,2017(16):191-192.
[4] 蔣明睿. 粉絲經濟視角下的明星危機公關策略[J]. 傳播與版權,2018(04):18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