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連程峰
當蟬在蟬衣中成長的時候,它會有蜷曲的痛苦,當花在含苞之時,它那艷麗的光彩會被埋沒,然而,蟬每一根筋脈,花瓣的每一條紋理,都在這嚴格的限制和約束中成熟。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在嚴格的約束中而能自由的才是大手筆、好身手。把囊中之錐磨得更鋒利些吧,它終有脫穎而出的一天。(范曾《范曾談藝錄》)
那些脫穎而出的書法學習者,不就是書法特長生嗎?
筆者學校有著將近百年的歷史,已經被評為浙江省書法教育實驗基地學校。學校重視書法教育,并長期在學校周圍開展書法活動,家長和學生對于學校在書法教育上的成果比較認同。學校在各年級每周開設一節書法課,在做好普及的基礎上積極做好提高工作,把全校書法特長生組織起來,成立了翰墨飄香書法社團,社團成員至今已經在各級各類比賽中獲獎多次,在省級以上書法刊物發表書法作品多篇。所以,筆者學校對書法學習有著濃厚的氛圍和肥沃的土壤。下面筆者以《乙瑛碑》臨摹學習為例,來談談是怎樣實現三次結合來推進學校書法特長生培養的一些成功經驗。

乙瑛碑局部

筆者輔導學生謝欣樺臨寫乙瑛碑
隸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較為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呈長方形狀,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折”。這與小學生常見、常用的楷書,無論是在字形還是書寫方式上,顯然都有著較大的區別。所以,這就要求學習《乙瑛碑》的學生,對于這樣的書體,需要有較好的感受力。因此,選拔學生成了走好這第一步的關鍵因素。筆者對書法特長生學習班的學生主要從這三方面進行選拔:
學習知識重要的是培養學習的興趣,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知識的學習感興趣,就會變被動為主動,以學習為樂事。在快樂中學習,既能提高學習的效率,又能夠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這樣學到的才能夠靈活地運用。
通過班主任的日常觀察,對于那些在扣紐扣、系鞋帶、打活結等方面較為出色的學生予以推薦。古人說:心靈手巧,這是有心理學的依據的。以上這些活動能力比較突出的學生,說明這些他們的“視動統合力”即手眼協調能力較為出色,也就是說這些學生視覺與上肢的精細動作相互配合的能力較強。附帶的,這樣的學生其視覺分辨力、視覺記憶力和視覺注意力都比較好。這些視覺能力,是學生記憶和發現書體特點的先決條件,往往能使學生對隸書的學習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平常的書法課堂教學中,書法教師如果發現有書法學習的好苗子,并且這個學生對書法學習也有著濃厚的興趣,則立刻吸收他到書法特長生學習班中來訓練。
書法教育應該面向全體學生,但是書法特長生只能是一個很小的群體,否則就談不上特長。所以對于選拔,筆者向來是比較嚴格的。當選拔出這些出色的學生后,第一節課,筆者往往會用多媒體展示書壇名家的隸書作品,以及筆者收藏的一些隸書名品拓片。因為筆者認為對于學生在審美能力的提高上面,下的功夫必須要不遺余力。如果有機會筆者還會帶部分學生去觀看書展,在觀展的同時,學生們可以互相交流,也可以和老師一起討論學習心得,同時在觀展的時候還要用心體會隸書古樸端莊的美感。
讀帖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對于讀帖的重要性,中國著名書法家、西泠印社社員黃惇有著精辟的論述:讀不懂,則臨不好;臨不好,則寫不好。但是,書法學習的過程,一直是一個“眼高手低”的狀態。學生的鑒賞能力和書寫能力總是相互促進,相互影響。也就是說,當學生在臨帖時無法掌握書寫技能的時候,讀帖的水平和能力也會受到阻礙。所以,筆者認為要實現第二次結合,一定要扎實地做好這三點:首先是讀帖,其次是摹帖,最后是臨帖。
1.讀帖:清代馮武在《書法正傳》中寫道:“學書者,既知用筆之訣,尤須博觀古帖,于結構布置,行間疏密,照應起伏,正變巧拙,無不默識于心,務使下筆之際,無一點一畫,不自法帖中來,然后能成家數?!泵勘咀痔娘L格不同,在結體和筆法上也都有自己獨特的規律,要臨像一本字帖,就要反復地認真地觀察、琢磨、背記并能做到化繁為簡。比如,怎樣讓學生讀懂處理隸書各筆畫間的關系。在讀帖時,筆者首先讓學生關注隸書的整體風格一般以扁寬為主。這么扁的字形,當有很多“橫”的時候怎么辦?橫與橫之間的間隙要勻稱,繼而引導學生發現,有些筆畫也可以當作“橫”來看,比如,一組“點”也能當作一個“橫”來看待。這樣的引領,讓學生讀懂筆畫之間可以排列得更加致密緊湊而又有條不紊。筆者要求學生在讀帖時,能理解隸書各筆畫之間“密可走馬、疏不透風”的特點。隸書的“橫”之間做到“密可走馬”,也就是說,雖然橫與橫之間挨得很近,但是中間的空隙是勻稱而有序的,并不是雜亂無常的;隸書的豎筆之間做到“疏不透風”,雖然筆畫之間分得較開,但是相互之間是有呼應的,無形之中氣韻是相連的,所以,雖然疏,而能不漏風。
在讀帖時,讀懂用筆更是關鍵,要控制運筆慣性,則要做到:放慢行筆。在書寫之前,先要深思熟慮,每個字每個筆畫的書寫都要心中有數。運筆時的快慢,行筆時的提按,筆畫的長短,都要了然于胸。同時,行筆過程中嚴格落實每一個動作要領。放慢行筆,書寫時思考的時間可以更長,提高注意的廣度,久而久之,學生的正確書寫的穩定性定能有效提高,所寫出的筆畫和線條,更加致密有力?!懊芴幙梢宰唏R,疏處不使透風”是筆畫線條的極高境界。“疏不透風”,也是指,筆畫致密有力,無處虛弱。當每個筆畫,每根線條都能達到這樣的要求,才能實現“疏處不使透風”的境界。
“密可走馬、疏不透風”的境界,是高于“密不透風,疏可走馬”的境界的。
2.摹帖,要采用特制的課桌。桌面為玻璃,玻璃底下有燈管。每次摹寫的時候,打開電燈,學生只需要鋪兩張毛邊紙為墊子,然后放上要摹寫的字,再放好練習紙。這樣,底下的光能輕易透過紙張,使學生摹寫的時候,更加清晰準確。這樣的摹寫方式對學生把握字形,以及正確運筆,起到了極好的效果。當學生對《乙瑛碑》的整體風格和隸書運筆有了一個大概的把握時,再讓學生進行臨寫,升華對隸書美的把握。
3.臨帖:意在筆先。中國的書法家常說:“胸有成竹, 胸有丘壑”,這雖然是一句家常語,卻是語淺意深。學生在落筆之前,對字形已經有了準確的把握,對運筆的方法已經心中有數,再寫到紙上,這樣的字,才稱得上形神兼備。意在筆先提高了臨寫的效率,更為重要的是,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為以后的發展夯實了堅實的基礎。
讀帖、摹帖和臨帖,三者要有機結合,相互促進。在漫長的時間里,熔煉古人的用筆,然后才能深深地澆鑄在學生的心中。
當學生能夠把握住隸書的整體風格了,我們就要通過作品的方式,一次次不斷地嘗試,把字帖中汲取到的隸書的美,通過自己手中的毛筆,在宣紙上準確地表達出來。然后,讓學生用創作出來的精彩作品來裝飾學校、美化學校,構建學校的校園文化。為此,筆者努力去做這些工作:
許多學生平時練習的時候,臨寫的時候,字寫得很漂亮。一旦要寫在宣紙上,就會非常的緊張,書寫時大失水準,筆者稱這樣的現象為:作品恐懼癥。讓學生像往常一樣,放松心態地書寫作品,是指導老師的一項重要工作。筆者除了經常讓學生練寫作品外,還嘗試了許多方法。
例如在指導學生寫書法作品時,筆者常常是這樣實施的。第一步,確定作品內容后老師先試寫,學生觀察老師范寫。學生在這個觀察過程中的任務是,要關注教師的運筆。(如下圖筆者平時在教學學生臨摹乙瑛碑時的講解修改例圖)第二步,臨寫教師的作品。這一步是為了讓學生為自己創作做一個鋪墊,減低難度。第三步,回歸字帖。當學生對作品的內容以及整幅作品的運筆、停連節奏等有了一個宏觀的把握時,就需要再去臨寫《乙瑛碑》原碑。教師的作品是帶有教師自己的理解和風格的,這與原碑的感覺肯定是會有區別的。筆者讓學生繼續臨帖,是為了讓學生在書寫作品時,能夠盡量表現原碑的古拙生動的美感。第四步,臨寫一段時間后,再提筆書寫作品。這樣一步步,由易入難,層層遞進,逐步建立學生的自信心。

當學生加入書法特長生班后,筆者要求每個學生參加各級各類的書法比賽,在比賽中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最關鍵的是,要依托學校的書法校園文化。當學生的優秀作品被裝裱后展示在校園的各個角落,這對于學生的鼓勵是極其巨大的,這樣也能帶動一大批學生書寫書法作品的欲望。同時,筆者每年在臨近春節之際,都會舉行一次對聯書寫大賽,讓書法班的學生為寫出他們最滿意的春聯,給同學或他人送上最真摯的祝福。
同時,在筆者看來,書法特長班的學生,雖然對于碑帖的理解和感悟不如教師,但是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獨特理解,在模仿的過程中,在不刻意中,也有一些個性化的表現,筆者是比較愿意看到這樣的現象的,也會鼓勵學生,可以有自己創造性的表達。所以,在書法班上,同樣是學習《乙瑛碑》,在臨寫的時候都很像原碑,但是創作作品時,有的學生線條纖細有力,整體風格偏向《禮器碑》;也有的學生,筆畫舒展柔媚,很像《曹全碑》的風格。讓學生能自由地表達書法之美。這樣自由的表達,也是激發學生創作興趣的一個保障。
總之,作為一名專職書法教師,應該用一種獨特的視角、站在學生的角度,采取各種手段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觀察、欣賞中國書法藝術的美,感受漢字獨特的魅力。培養出更多更好的書法人才,傳承并發揚中華民族這朵古老的奇葩。

呂珺玲 第十二屆中國鋼筆書法大賽成人組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