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文濤
中國的書法藝術始興于漢字的產生階段,“聲不能傳于異地,留于異時,于是乎文字生。文字者,所以為意與聲之跡。”由此產生了文字。
漢字書法為中國文化的獨特表現藝術,被譽為:無言的詩、無形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
這幾年來,書法已然成為我生活的伴侶,工作的知己。我從墨色和線條的變化中體會到了書法的樂趣,在書法的練習中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也學到了古代大書家勤奮學習的精神和剛正不阿的品格。
我對寫字的認識,源于小時候經常看到爺爺寫毛筆字,爺爺每次寫字我都會湊到旁邊,當看到毛筆在紙上舞動,寫下一個個大字,我就手癢癢,也要拿來寫一寫,畫一畫。經過爺爺的指導,我對書法的興趣愈加濃厚。
大學畢業后我從湖北到徐州,拜著名書法家余中元先生為師,真正的書法學習生涯才開始。在書法學習中,余老師耐心地講解每個帖的特點和由來,并仔細指導臨帖,在余老師的悉心教導下,我的書藝有了長足的進步。
余老師讓我記憶最深刻的一段話就是:學習書法首先要學會臨帖,臨帖就是在和古人對話,寫哪個帖就要像哪個帖,注意每個帖中字的結構、筆法、章法的安排。要讀書法史、多看展覽,然后再把所見所感帶到臨帖中,堅持不懈一定會有收獲。
書法學習是痛并快樂著的,每當一本帖能熟練掌握,得心應手的時候,就會有滿滿的成就感。但當帖與帖過渡的時候,風格都會有改變,寫起來就容易混淆,寫著寫著就會打擊信心。
在學書道路上,每當感到迷茫的時候,余老師都會給我講解和示范,在余老師的指引下,我在書法學習上少走了很多的彎路。正如余老師常講的練字練人,練習書法的同時,培養了我的耐心和毅力,提高了我的審美能力。
2012年7月開始參加各項賽事,第三屆中青年冊頁展是我生平參加的第一個賽事,投稿便迫不及待地等待成績出來,當我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現在入選名單里時,心里激動不已。余老師勉勵我,全國那么多人參賽,入選已經不錯啦,但要再接再厲!
余老師的鼓勵給了我信心,我也暗暗給自己定了目標,寫字的勁頭大大提升。通過比賽中查找自己的不足,在接下來的日子里加倍練習,同時一直關注全國的各項賽事,無論大小比賽都嘗試參加。功夫不負有心人,至今已在眾多的展覽比賽中都有獲獎。
2018年11月,我看到第十二屆中國鋼筆書法大賽的征稿啟事,很是心動。早就聽說了中鋼賽的權威性和在全國硬筆界的影響力。我清楚地記得2011年第十一屆中鋼賽,那時候我才剛剛學習書法,雖然當時是望而卻步,但也下定決心要在中鋼賽的舞臺上一展身手。十二屆中鋼賽,終于等到你,滿懷期待將精心準備的書法作品寄了出去。當獲悉我是本次大賽特等獎得主時,我的眼睛濕潤了,回想起這些年的所有付出,再辛苦都是值得的。我知道,這僅僅只是一個起點,書法藝術博大精深,還有很多未知的奧妙等待我去探索挖掘。在此我與各位書友共勉,期待我們在書法道路上遇見彼此!
作為華夏子孫,我們有義務將書法傳承和發揚下去,讓這門中國特有的藝術在世界文化中大放異彩,樹立文化自信,傳承中國夢。我們都是書法追夢人!

蘇軾《江城子·鳳凰山下雨初晴》

劉禹錫《陋室銘》

白居易《憶江南》三首

黃庭堅《題絳本法帖》

節錄黃庭堅《論書》

節錄黃庭堅《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