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龔宜丹 上海市復旦大學附設幼兒園
隨著空氣、水土污染對人體健康危害的日益加重,垃圾分類成為每個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出,幼兒應初步了解人們的生活與自然環境的密切關系,知道尊重和珍惜生命,保護環境。有關垃圾分類的環境教育正成為對學齡前幼兒環境公德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一次常規的圖書漂流活動中,我發現幼兒對垃圾分類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借此契機我們開展了一系列有關垃圾分類的主題活動,在一日生活中由淺入深地向幼兒滲透環保知識,并結合家園、社區資源,幫助幼兒將分類垃圾、保護環境變為內趨行為,相信在不遠的將來,人與自然能夠實現和諧相處。
為鼓勵親子共讀,促進幼兒閱讀習慣的養成,我們在班中開展了圖書漂流活動。活動前期,我們向班中每個家庭征集了一本質量較高的繪本,為這些繪本建立圖書數據庫,設計對應的閱讀指導,并繪制人手一份的記錄書單。在這20 多本繪本中,寧寧帶來一本繪本——《生活垃圾去哪了》(見圖1)。這本繪本從擬人化的視角講述了垃圾亂扔會造成的危害,并用生動的圖畫和語言向小讀者科普了垃圾分類的標記和做法。我們為這本繪本設計了如下的閱讀指導(見表1),出發點是希望中班幼兒也能對環保有一點了解和實踐,更希望家長能夠身體力行地保護環境,為幼兒做榜樣。沒想到,在接下來三個多月的圖書漂流活動中,這本“垃圾書”成了討論度最高和親子活動完成度最好的活動素材。

圖1

表1

圖2
圖書漂流活動開始的第一周,我們收到了小麗媽媽發來的閱讀活動照片。照片里,小麗正站在自己小區的垃圾站旁邊,努力地把一個包裝袋塞進塑料垃圾桶里面(見圖2)。小麗媽媽還高興地跟我說:“小麗以前從來不關心家里的垃圾,看了這本書之后,她主動問我家里的垃圾有沒有亂扔。還好小區宣傳垃圾分類有一段時間了,家里的垃圾平時我都分類處理。我帶她看了家里的干、濕垃圾桶,還一起去扔了垃圾。小麗以前都不知道小區里有這個垃圾站,覺得很好玩。”
小麗媽媽對圖書漂流活動的認真態度讓我們很感動。因為小麗完成了閱讀指導活動,第二天,我給小麗的書單上貼了一顆獎勵星星,還將小麗扔垃圾的照片展示給全班小朋友看,并請小麗上來介紹。小麗有點害羞地說:“書上說垃圾不能亂扔,不然河里面的小動物都要死掉的。”我點點頭,“如果有害垃圾亂拋亂扔,的確會污染環境,所以我們要把垃圾進行分類,扔到對應的垃圾桶中噢。”幼兒一下子對《生活垃圾去哪了》這本書很感興趣。新的一輪圖書漂流開始后,大家都搶著要借這本繪本,成功借到這本繪本的幼兒,也都興致滿滿地完成了垃圾分類的初次實踐(見圖3)。一位媽媽反映說,雖然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推廣已久,但怎樣落實卻很困難,看著小娃娃都能從小事做起保護環境,家長們覺得真的很有成就感。

圖3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在幼兒園一日生活里,應創設寬松、自由、豐富的活動環境,尊重幼兒的興趣和需求,讓幼兒自主地選擇,主動地發展。在幼兒園一日生活中抓住契機生成的活動,不僅能做到以兒童為本、從幼兒的興趣和需求出發,還能從單一活動延伸出系列活動,啟發幼兒自主探索更多相關的內容,為其終身學習奠定基礎。當我看到幼兒對垃圾分類的興趣只增不減,便開始引導他們以垃圾分類為主題展開系列探索活動。
在系列活動開始前,我挖掘了“垃圾分類”主題所存在的多元價值,結合幼兒在閱讀繪本中表現出的興趣和經驗,將縱向多個層面的活動具體到細節,預設了一系列的活動,形成了“垃圾分類小衛士”的活動網絡圖(見圖4)。在后續的探索過程中,我仍然緊跟孩子的腳步重新切入活動網絡,調整內容,讓垃圾分類主題活動更具生命力。

圖4
雖然幼兒對“垃圾分類”活動學習的熱情很高,但是除了個別幼兒在家了解過相關知識,大部分幼兒對于什么是垃圾分類、為什么要進行垃圾分類,以及怎樣進行垃圾分類仍然不清楚。因此,我先進行了“生活垃圾去哪了”的集體教學活動,借助繪本《生活垃圾去哪兒》,和幼兒 一起初步了解垃圾亂扔的具體危害,認識了垃圾分類的四大標記,并討論了一些常見垃圾的種類及該把它們扔到哪個垃圾桶里(見圖5)。

圖5
活動后半部分,我設計了一個可現場操作的垃圾分類小游戲,請幼兒把一些常見的垃圾送到正確的垃圾桶里(見圖6)。通過這個小游戲,孩子們再次強化了對垃圾分類標記的記憶,并了解了幾種常見的垃圾分類方法。

圖6
為了讓幼兒更深刻地了解垃圾的危害,我搜索到一部名叫《公開的秘密》的垃圾分類系列短片,每集四五分鐘,我在午飯后的休息時間播放給全班幼兒看。短片用半動畫、半現實的剪輯方式,生動地向幼兒科普了垃圾的危害和垃圾分類的必要性(見圖7),幼兒每次都看得非常認真,還不時地發出驚訝的感嘆聲。

圖7
言必行,行必果。垃圾分類不能只是看看說說而已。在了解了垃圾分類相關的經驗知識后,我趁熱打鐵,在班級教室中打造了一個垃圾分類站(見圖8),請幼兒將一日生活中產生的垃圾扔到對應的垃圾桶中。因為班級中產生的垃圾多為干垃圾和濕垃圾,所以我將班中的兩個大垃圾桶作為主要垃圾桶,套上了垃圾袋,每天更換;有害垃圾和可回收垃圾則選用了兩個較小的盒子,無需每天更換。而在垃圾分類站旁邊,我還創設了一面垃圾分類知識墻,用于提醒幼兒一些常見垃圾的分類方法。

圖8
垃圾分類站設立后,幼兒把它當作一個游戲站,扔垃圾的興趣很高。有些幼兒為了扔垃圾,甚至找遍了班中的每一個角落,想找到一些可以扔的垃圾。為了讓幼兒了解垃圾是一種寶貴資源,我還請幼兒將家中可回收的廢舊物品帶來放在“可回收”垃圾桶里,如果平時的游戲活動有需要,就可以去里面取用(見圖9)。
在得知班中進行“垃圾分類”主題活動后,部分家長向班級圖書角捐贈了幾本相關的繪本(見圖10),幼兒翻閱的興趣很高,對垃圾分類的知識了解得更寬廣了。

圖9

圖10
垃圾分類畢竟是社會性行為,幼兒園環境太小,幼兒在班級中扔垃圾的行為性質也以游戲為主,要讓幼兒真正感受垃圾分類的嚴肅性,還是要以家庭環境、社區環境為主。因此“垃圾分類”主題活動的一個重要部分,就是通過家園共育協助原生家庭開展垃圾分類。除了常規的分類扔垃圾活動,我還鼓勵爸爸媽媽幫助幼兒設計“垃圾記錄表”, 簡單地記錄家庭每天所產生的垃圾(見圖11)。苗苗記錄了一周后,跑來跟我說:“老師,我家每天的垃圾太多啦,我一張紙都快記不下啦,怪不得我們地球一天產生的垃圾可以繞太陽系一周!”苗苗還記得《公開的秘密》短片中提到的知識點。我點點頭:“確實呢,老師家燒一頓飯就會產生非常多的垃圾,所以要分類垃圾,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寶藏,要讓它們被好好地安置。當然能少制造一點垃圾就少制造一點,比如不用一次性的東西。”

圖11

圖12
小橙子的媽媽也是一名老師,她特別重視班級開展的這次主題活動,不僅帶著小橙子認識了小區的垃圾站,還特意選了一個周末帶著小橙子參觀了上海科技館。上海科技館內有關于垃圾分類十分科學詳細的講解,小橙子在那里留下了自己的足跡(見圖12)。小橙子媽媽還幫她做了一份PPT 記錄這次垃圾探索之旅。回幼兒園后,我請小橙子看著PPT 介紹了自己的經歷,幼兒都聽得津津有味,有些幼兒回家后和爸爸媽媽提出也要到科技館參觀。
“垃圾分類”主題活動開展過程中,幼兒對垃圾分類的了解已經不僅僅停留在認知層面,大部分幼兒已經把垃圾分類當作自己每天的任務,還能及時指出爸爸媽媽扔垃圾的不當行為。我很高興地看到,垃圾分類已經慢慢成為幼兒的內趨行為。但在活動過程中,我們也遇到了一些問題。
一天早上,我到教室后隨手將一個牛奶盒扔到了干垃圾的垃圾桶中。過了一會兒,涵涵去扔餐巾紙,她看到牛奶盒中有一些剩余的牛奶流了出來,就跑來告訴我:“老師,怎么有人把濕垃圾扔到了干垃圾箱里?”裝有牛奶的牛奶盒到底算什么垃圾?我一下子被這個問題難住了。上網查找資料后,我發現這里面還有學問呢。首先牛奶盒是可回收物,但扔垃圾時,牛奶等純流質的食物垃圾應直接倒進下水口,清潔牛奶盒后壓扁后投放到可回收垃圾桶內。我將這個發現告訴了全班幼兒,看來扔垃圾前還要先清理垃圾呢。
除了牛奶盒,一天中還是會遇到許多分類不清晰的垃圾。比如:沾有鼻涕的餐巾紙是有害垃圾嗎?沾有湯汁的塑料袋是干垃圾嗎?這些問題即使參照了上海先后出臺的《上海市促進生活垃圾分類減量辦法》《關于建立完善本市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的實施方案》《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建設行動計劃(2018-2020)》等文件,也還是很難定義。
在家園共育的過程中,部分家庭遇到了一個大難題。這些家庭的小區里根本沒有垃圾分類的站點,有些小區是統一收走樓下的垃圾袋,有些小區仍然只有一種垃圾桶,u所有垃圾都往里面扔。還有的小區雖然有垃圾分類站,但因為疏于管理,垃圾隨意地被堆放在一旁,環境又臟又臭,幼兒都不想去那里扔垃圾。幼兒的發展是幼兒園、家庭、社會等多種環境教育影響的結果,要將“可持續發展”的種子埋入下一代的心中,不僅需要幼兒園和家庭的力量,更需要社會大環境的支持。
“垃圾分類”主題活動還在進行中,從對一本“垃圾書”很感興趣,到身體力行地去分類班中和家中的垃圾,定時定點扔掉,相信垃圾分類這個關乎每個家庭、關乎每個人未來的名詞已經在幼兒幼小的心靈中蕩起了一絲漣漪。希望未來,幼兒能在一個環保的、內涵的、自然美的環境中成長,感受可持續發展帶來的利與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