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謝青夏 特約通訊員 莫嘉凌
小時候,出生在農村的陳龍化一心想跳出農村做個城里人。大學畢業后,當了幾年教師,卻又在一片反對聲中,力排眾議重返農村當農民。如今,她把田野當成她人生新的“講臺”來辛勤耕耘,實現了自己人生新的夢想。

在第十五屆廣西名特優產品交易會上,陳龍化的柑橘大受客商青睞。
1980年,陳龍化出生在靈川縣蘭田瑤族鄉。這里開門見山,風景獨好。但是喀斯特地貌的特點也決定了這里地無三尺平,人無三分銀。
在這里出生長大的陳龍化飽受貧窮的艱難,從小就下定決心要好好讀書,跳出農門。成績優秀的她后來考上了大學,大學畢業后,在城里當了一名老師,高高興興捧上了“鐵飯碗”。
陳龍化是個孝順的孩子,平時不管工作多忙,隔三差五都會回去看望在鄉下的父母和兄妹。可每一次回去,她的心就多一份感傷,家鄉的貧窮閉塞與城里的繁華真是天壤之別,這感傷慢慢在陳龍化心底里衍生出了一個強烈的愿望:回鄉種果,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
經過考察對比,陳龍化決定種植柑橘。當時她天真地認為:種植果樹成本低易打理。
說干就干。陳龍化給學校遞交了辭職報告,就收拾行囊回鄉種果。“剛開始天天跟村民一起開山、整地、挖坑、種樹,吃喝拉撒都在山上。”陳龍化回憶過往,辛苦歷歷在目,因為勞動強度大,適應不過來,整個人一下子變得又黑又瘦。而為了挑選到好的柑橘種苗,陳龍化拖著瘦小的身軀差不多跑遍了半個中國。
“在護理好的情況下,柑橘樹苗一年一般能長1~1.2米,樹冠1米左右。”但是陳龍化的柑橘,在種下去一年后由于缺乏技術和管理不當,根本長不高,甚至很多果樹竟然處于“逆生長”狀態。于是她又到處去拜師學技,找專家指導。
到了第三年,她終于盼到了柑橘樹開花結果了。看到綴滿枝頭的果子,陳龍化滿心歡喜,她謀劃著,到年底豐收后,該好好犒勞一下自己和家里人。可是好景不長,果園里一些果樹葉子陸續變黃,開始陳龍化也沒放心上,以為最多是缺乏微量元素,然而,2個月過去,情況越來越嚴重,最后縣農業局的技術員來一看,確認這些柑橘得了黃龍病,需要全部連根拔掉燒毀。
“4年的心血就這么白費了,第一次創業以慘敗收場。那時所有親戚朋友都罵我是瘋子,老公差點與我離婚。”那時的陳龍化可謂四面楚歌,心灰意冷。
正當陳龍化一籌莫展的時候,她遇到了現在的合作伙伴,當大家又聊起種柑橘時,沒想到居然一拍即合,于是大家又找錢,重新找地種柑橘。陳龍化決心從哪摔跤從哪爬起,她靜下心來,慢慢學好柑橘管理技術,發現一點小問題立馬解決掉。功夫不負有心人,2015年,她們終于收獲了第一批果。
回鄉種果是陳龍化的第一步。實際上,她最想做的就是:賣山、賣水、賣風景。
原來,距離柑橘基地不遠,就是被譽為“華南第一湖”的青獅潭水庫,因水庫旁邊有一座酷似獅子的青山而得名。該水庫建成于1960年,是一座由周恩來總理親自審定規劃的國家級大型水庫。 湖水面積27.9平方公里,相當于北京頤和園昆明湖的16倍。
青獅潭水庫四周崇山環擁,島嶼羅列,夏日四季水色澄碧,風柔日麗,朝暉夕照,煙波浩渺,如詩似畫,如同置身大海,被譽為“天然釣場”。這里可垂釣的有鯉魚、鯽魚、草魚、青魚等30多種。
每年來這里垂釣的人不計其數,同樣喜歡來這里釣魚的陳龍化,經常會跟這些來自全國各地的釣友們交流,發現他們垂釣后,最喜歡品嘗瑤族的油茶和當地特色菜肴。這給陳龍化一個新的想法:“既然那么多游客喜歡瑤族的特色菜肴,何不大力打造具有瑤族特色的竹樓和特色民俗風情留住客人呢?”
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查和分析,陳龍化和朋友決定在水庫附近的蘭田鄉仙女溝建設瑤族吊腳樓,把具有瑤族特色的美味菜肴推薦給游客們。
經過近1年的施工,2017年12月,在翠竹蒼松的掩映下,一座具有民族風情的吊腳樓拔地而起。“這座吊腳樓全部由竹子做成,沒有用到一點水泥和鋼筋。”除了吊腳樓這種“硬件”設施外,陳龍化還把瑤族的“掛袋子”與“瓜簞酒”等典型禮節作為吸引客人的“軟件”去布置。“客人到了瑤家,只要把隨身攜帶的袋子往堂屋正柱上的掛鉤上一掛,就表示要在這家用餐。不用事先說明,主人自然會留客人在家里就餐。如果不懂這個規矩,老把袋子等物放在身邊,主人就認為你還要到別處去,吃飯的事往往落空。”
瓜簞酒是瑤家招待客人的特制酒。這種酒用糯米制成。它釀成糊酒后,摻上清泉水或涼開水,飲用時用瓜瓢舀出倒在碗里,連液帶渣一起喝下。酒精度數不高,香甜可口。用餐時,由家里最年輕的姑娘斟酒盛飯,主人則頻頻向客人夾菜敬酒。此時,客人不必拘束過謙,應大大方方開懷暢飲。這樣,主人認為客人看得起瑤家,就會越發高興。
濃厚的民俗風情和特色菜肴吸引了不少游客。專門從事文學創作的曾小姐說“我去過云南,住過傣家竹樓,但是你們這瑤族的吊腳樓感覺別有風味。”因為交通便利,曾小姐經常利用周末時間和朋友坐動車從廣州過來,有時候只為了在月華如水的夜晚看竹林搖曳。在曾小姐的帶動下,很多文學愛好者都經常相約到此,尋找杜甫當年那種“致君堯舜上”的胸懷,文友們一邊在竹林底下品酒,一邊吟誦“綠竹半含籜,新梢才出墻。色侵書帙晚,陰過酒樽涼。雨洗涓涓凈,風吹細細香。但令無剪伐,會見拂云長。”……
青獅潭庫區是個“寶藏”。這里盛產竹子,除毛竹外,還有淡竹、斑竹、羅漢竹等17種,每到清明前后,就是采竹筍的好時節;這里生產山花,尤以杜鵑花最多;這里還有40多種珍稀鳥類,是觀鳥愛好者的天堂;這里還有很多香菇靈芝,到這可以體驗背著大籮筐,做一回“采蘑菇的小姑娘”……
2016年陳化龍參加了廣西青年農場主培訓。提起這個她滿懷激動地說:“參加青年農場主培訓是我人生的轉折點。沒參加培訓前,只會‘低頭干活’,以為農民只要種好果,就可以了,但是如何短時間做好產品銷售、如何長遠規劃卻不懂。通過學習以后,才學會‘抬頭看路’,同時在做決策的時候能有更全面、更高的著眼點,對我們農業企業的經營有很大幫助。”
“鄉村旅游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下一步我要利用我們蘭田作為瑤族鄉的特點,好好打造民俗風情游。”陳龍化一邊給記者倒油茶一邊講述自己的想法,瑤族有“過山瑤”“紅頭瑤”“大板瑤”“平頭瑤”“藍靛瑤”等支系,這些支系的服飾和風俗都有很大區別,如今民族服飾很流行,市面上一套手工制作的民族服飾高達上萬元。我們可以組建一個服飾團隊,農閑時找村里那些繡工好的村民教刺繡,另外就是請別的支系繡工好的人來交流和指導,建立瑤族的服飾展館,客人來了可以在這里體驗到瑤族各個支系服飾特點,也可以訂購瑤族服飾。另外瑤族人的稱呼也很有特點,比如稱呼已婚女人為“勉喜勉”,稱呼已婚男人為“勉醬勉”,男孩為“面醬端”女孩為“勉喜端”。未出嫁的女子為“莎腰妹”,未娶的男子為“阿貴”,女游客們可以來體驗“莎腰妹”待嫁的心情,而男游客則可以來體驗“阿貴”的生活……
通過青年農場主的培訓,陳龍化猶如醍醐灌頂,她已經學會用民俗風情和民俗文化撬動鄉村旅游這塊大“蛋糕”,如今在陳龍化的眼里,自己的家鄉連呼吸的空氣都充滿著“金子”的味道。
“青年農場主這個身份是我人生新的舞臺,鄉村旅游是我人生的一出大戲,我一定要演好我新的人生角色。”陳龍化這種永不服輸、熱情向上的精神,給孩子們樹立起了很好的榜樣,同時也成為很多農業同行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