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主持/石山
若有所思: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在最新發布的文件中,將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的機構類型列為“國有大型商業銀行”,這意味著郵儲銀行正式加入國有大行的隊伍,以前所說的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國有五大行”將加上郵儲銀行變身為“國有六大行”。曾有人列出中國的十大壟斷行業,電信為首,“兩石”居次,而緊隨其后的就是以這幾大國有銀行為代表的銀行業。
前幾年,有個銀行家說,“別的行業利潤那么低,銀行利潤那么高,我們都不好意思公布數據”。
那么,銀行到底是通過什么機制來獲取高額的利潤?2016年中國銀行業實現的凈利潤大概是1.6萬億元,其中凈利息收入,也就是存貸差差不多占3/4左右。而從2018年半年報財務數據指標看,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及建設銀行等四大行資產規模均突破20萬億,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分別為1604.42億元、1157.89億元、1090.88億元、1470.27億元,日賺29.10億元。四大行凈利潤增速均超4%,農行最高達6.6%,建行緊隨其后為6.28%。
其實銀行的賺錢模式很簡單,國家管制存款利率,把利息壓到不能再低的程度,銀行再把錢貸給國家隱性擔保的國企和地方政府,靠利差賺錢是銀行最原始的賺錢辦法,但也是最暴利的辦法,這種模式本質上全靠壟斷,一旦放開壟斷,后發進入者就會把利差縮小,把價值鏈拉長,給用戶提供附屬服務,靠中間業務賺錢。
金融業壟斷體制下,如果銀行覺得利差賺錢太少,還要加收短信費、跨行費、數錢費、年費等等,極盡所能做利潤最高、最省心、最舒服的業務。一般大企業、上市公司、國企、地方政府,是銀行最喜歡的客戶,這樣的客戶利潤最高,風險最小,而那些包括很多物流企業在內的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做一單的成本和大企業是一樣的,但做得累還不賺錢。可見這種壟斷體制不改,無論國家怎么調控,怎么鼓勵,都無法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所思一:據統計,2017年全球最賺錢的5家公司,中國占了4家,分別是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而《財富》雜志公布的2018年中國500強企業排行榜,其中工商銀行位居中國最賺錢公司第一名。曾有數據顯示,全世界最后20個落后國家2017年的GDP總和都不如工行的年利潤,以前說富可敵國,現在只一工行便富可敵20國。
那么,是不是所有銀行都能躺著賺錢?這種態勢能持續嗎?從2003年到2013年確實是銀行躺著都能賺錢的十年。僅從2009年到2010年兩年的時間里,4大行中期的貸款余額增長了66%,短期的貸款余額增長了31%。資金規模大,存款的利率相對穩定,貸款的利率高,存貸的差額大,銀行自然就能夠賺錢了,有人稱這段時間被為中國銀行業的黃金十年。
但是事情在2012年到2013年之后起了變化,銀行業也開始產生巨大的貧富分化。這一現象是和我們國家的宏觀政策和經濟基本面發生巨大的改變有著密切的關系。
首先是銀行的準入門檻被降低了。我國2000年以后開始推行銀行業的市場競爭,放松了銀行牌照的發放,在2000年左右的時候中國只有40家銀行,而截至2018年底,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數量達4588家。所以銀行間的競爭自然就加劇,產生了分化。
另外一點,是2012年到2013年之后,國家開始推行利率市場化,把存款利率的管制放開了。因此在多家銀行市場競爭的局面下,銀行為了吸引儲戶,自然要提高存款利率,而整個行業的資金成本在上升,利潤自然在下滑。
還有一點就是我們國家的經濟進入“新常態”,從兩位數的增長下降到了7%以下。經濟下滑就意味著市場上高利潤的投資機會也就減少了,貸款的需求也就自然下來了,那么貸款的利率也就慢慢地跟著下來了。
從全國的金融資產來看,2000年時約是20多萬億元,而截至2017年末,全國金融企業資產總額已達241萬億元。這也使得當下中國銀行業形成一種“嚴重分化”的新業態,那些吸收存款能力強、金融創新能力強的銀行就活得特別滋潤,比如說國有幾大行,還有很多金融創新搞得很好的股份制銀行,甚至包括一些做得比較好的城商行,但是很多小型地方銀行、信用社卻窮得瀕臨破產。
從具體薪酬來看,從2014年始,銀行已陸續實行薪酬遞延制度。近期有媒體記者采訪了數十位各大銀行員工發現,薪酬遞延制度已從管理層擴大到普通員工。有的銀行由于2018年業績不好,臨時改為2019年春節后發放績效獎金。
所思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所有銀行都賺錢的好日子已經是漸漸遠去了,銀行業面臨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銀行之間的競爭壓力,還有來自于外部的很多競爭壓力都會促使這種分化變得越來越厲害。
全球管理咨詢公司麥肯錫2月11日在北京發布報告指出,中國銀行業亟需全面轉型,未來十年是銀行業的關鍵變革期。新常態下的未來,銀行業面臨的挑戰將更嚴峻。中國銀行首席研究員宗良認為,商業銀行更好地服務高質量發展應重視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把握好信貸投向,確保資金流向實體經濟。抓住實體經濟融資鏈條中的薄弱環節,解決好小微企業融資難和農村金融服務不足等問題。二是要加強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和移動互聯網等金融科技在銀行業的應用。三是處理好“防風險”與“促發展”之間的關系,降低小微企業貸款門檻,壓縮小微企業融資成本。
在更高層面上,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曾在2018年G 30國際銀行業研討會上發言時曾提出,下一步,為解決中國經濟中存在的結構性問題,中國將考慮以“競爭中性”原則對待國有企業。
此后的3月15日,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舉行的記者會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回答記者提問時明確表示:我們對外開放是自主的抉擇,而且我們要按照競爭中性的原則,對所有外資企業一視同仁地對待,同樣,對中國國內各類所有制企業都應該一視同仁。
競爭中性的概念,最早是澳大利亞聯邦政府在1996年發布的《聯邦競爭中立政策聲明》中提出的,突出強調的是政府不能憑借公共部門所有者的身份,利用立法或財政權力,獲得優于其他私人部門競爭者的完全競爭優勢。具體則要求稅收中性、借貸中性、回報率要求、監管中性、全成本定價等等。
而對于銀行等國有金融企業,同樣適用競爭中性原則。這種中性原則應表現在幾個方面,一是對進入金融領域的企業要強調所有制中性,否則所謂的對外開放又將是一種變形的開放;二是要真正實現金融機構間的競爭中性,對不同背景金融機構的發展要“一視同仁”;三是在金融機構配置資源上要堅持競爭中性,服務客戶須唯效率擇優而論,收取資金占用對價一定依客戶風險水平而定。
所思三:金融業的本質是伴隨商品經濟逐步發展起來的服務業,而服務業理應是競爭性產業。因此包括國有銀行在內的國有金融機構理所當然依據“競爭中性”原則,面對同樣的政策環境,和其他金融機構公平參與競爭,由此才能實現中國金融業的良性循環!(本刊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