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超,舒 童,何蓮子,陳 婷,谷成嬌,龍 立,周 斌
(貴州健康職業學院 藥學系,貴州 銅仁 554300)
吳茱萸是一種用于治療高血壓、心絞痛等的傳統中藥,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吳茱萸次堿(結構式如圖1所示)作為傳統中藥吳茱萸(Evodia rutaecarpa(Juss) Beth)的主要有效化學成分,臨床應用較為廣泛。研究表明吳茱萸次堿具有抗高血壓、抗癌、抗炎、抗血栓形成等生物活性,在1915年,Asahina和Kashiwaki首次從蕓香科吳茱萸中分離得到了化學單體吳茱萸次堿,自此以后,關于吳茱萸次堿的分離、合成、生物活性、代謝及其毒理學研究受到了大量學者的青睞。但由于從植物中提取出來的單體化合物的種類和數量很少,難以進行深入研究,因此國內外不少研究學者對其進行了化學合成研究。現將近十年來關于吳茱萸次堿的全合成研究做一綜述。

圖1 吳茱萸次堿結構式
2011年,Tseng M C等人[9]報道了一條簡易合成吳茱萸次堿的線路(圖2),首先,他們是通過已有文獻報道的方法合成得到中間體化合物2,再以ionic liquid 1為溶劑的反應中構建了吳茱萸次堿C、D環得到目標產物1和3。

圖2 簡易合成吳茱萸次堿的路線
2014年,Rao K R等人[10]報道了合成3-取代喹唑啉-4(3H)酮的簡易方法,并將其應用于吳茱萸次堿的合成。首先以色胺4和酸酐5作為起始原料,與乙醛酸反應得到中間體6,中間體6在TFAA和KOH條件下環合構建吳茱萸次堿C環,得到化合物7,化合物7再用H2O2處理得到目標產物1(反應式如圖3)。

圖3 合成3-取代喹唑啉-4(3H)酮進一步合成吳茱萸次堿
2015年,梁麗娜等人[11]報道了以色胺和鄰氟苯甲酸為原料合成吳茱萸次堿的方法(圖4)。具體過程為鄰氟苯甲酸先與EDCI和HOBt反應半小時,再加入三乙胺和色胺室溫反應過夜得到化合物9;然后以化合物9為底物,讓其在三乙胺的作用下與次氯酸叔丁酯于-78℃反應得到中間體,緊接著在酸性條件下與TMSCN反應,即可得到化合物10;最后,再以DMA作為溶劑,加入3當量的DBU,于150℃下反應便可得到目標產物1,其產率達到93%。

圖4 以色胺和鄰氟苯甲酸為原料合成吳茱萸次堿
2017年,Clemenceau A等人[12]報道了以色胺和鄰氰基苯甲酸甲酯為原料,在硝酸銀催化下縮合得到喹唑啉酮12,12經TFAA催化環合得到13,13在堿性條件下脫氫得到吳茱萸次堿1,其產率為53%,反應式如圖5所示。

圖5 以色胺和鄰氰基苯甲酸甲酯為原料合成吳茱萸次堿
2017年,Wen L R等人[13]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報道了吳茱萸次堿新的合成方法(圖6),同樣選擇以色胺為起始原料,在相應條件下得到中間體化合物14,14在MeOTf存在下形成化合物15,15再與鄰氨基苯甲酸反應得到目標產物1。

圖6 吳茱萸次堿新的合成方法
2008年,Lee,S.H.等人報道了曾有人以3,4-二氫-β-咔啉16為起始原料合成吳茱萸次堿的方法(Lee,S.H.et al,2008),3,4-二氫-β-咔啉16與化合物17反應直接生成吳茱萸次堿,產率為85%(圖7)。

圖7 以3,4-二氫-β-咔啉16為起始原料合成吳茱萸次堿
2008年,Zhang Chen等人[14]通過兩步反應合成了吳茱萸次堿(圖8),他們以鄰氨基苯甲醛18和化合物19為原料,經過一步反應得到20,產率為66%,在高錳酸鉀的作用下20與丙酮反應得到目標化合物1,產率為61%。

圖8 兩步反應合成了吳茱萸次堿
2011年,Frederic Pin等人[15]研究了拓撲異構酶I抑制劑Luotonin-A的全合成,他們以3,4-二氫-β-咔啉為原料首先合成了吳茱萸次堿,然后再經Witkope Winterfeldt氧化轉化為Luotonin-A。其關于合成吳茱萸次堿的方面見圖9,以3,4-二氫-β-咔啉16為起始原料,分別與化合物21和22反應,然后在氧氣、叔丁醇鉀的作用下脫去保護基即可得到1。

圖9 以3,4-二氫-β-咔啉為原料首先合成吳茱萸次堿
2011年,Kamal A等人[16]在吳茱萸次堿及其類似物的合成研究中,報道了合成吳茱萸次堿的新方法(圖10)。首先以3,4-二氫-β-咔啉28與鄰疊氮苯甲酸27反應得到中間體29,29經高錳酸鉀氧化得到化合物30,30經兩步反應便可得到目標產物1,總產率為62%。

圖10 以3,4-二氫-β-咔啉與鄰疊氮苯甲酸合成吳茱萸次堿
2011年,Granger B A等人[17]報道了以3,4-二氫-β-咔啉32為原料,在DIPEA條件下與鄰疊氮苯甲酰氯一步反應可得到目標產物1(圖11),其產率為58%。

圖11 以3,4-二氫-β-咔啉32為原料合成吳茱萸次堿
2008年,Lee,S.H.等人[18]匯總了以Deoxyvasicinone 33為原料經三步反應合成吳茱萸次堿的方法(圖12)。Deoxyvasicinone 33在三氯氧磷的作用下與DMF反應生成34,然后與苯胺在乙醇中加熱回流得到35,費歇爾吲哚合成方法應用于化合物35即得1。

圖12 以deoxyvasicinone為原料合成吳茱萸次堿
2012年,Jie Fang等人[19]以mackinazolinone 36為原料,經兩步反應合成了1(圖 13)。Mackinazolinone 36與苯胺的重氮鹽反應得到苯腙類物質37,產率可達97%,37在PPA的作用下關環得1,產率達到94%。

圖13 以mackinazolinone 為原料合成吳茱萸次堿
在2015年,Pan X等人[20]報道了鈀催化合成吳茱萸次堿的方法。首先是以38和39 在PdCl2(PPh3)2催化下形成中間體40,40再與鄰溴苯胺反應得到化合物42,42經進一步反應便得到目標產物1(圖14),產率可達到81%。

圖14 以鄰溴苯胺為原料合成吳茱萸次堿
2016年,Kwon S H等人[21]報道了以43和44為原料四步合成吳茱萸次堿的方法。首先是43的氨基與44的醛基反應,得到希夫堿化合物45,再以45為反應底物,經環化/還原等三步反應得到目標產物1(圖15),總產率61%。

圖15 以鄰氨基苯甲醛為原料合成吳茱萸次堿
綜上所述,關于吳茱萸次堿的廣泛生物活性及其全合成研究一直以來都是藥物化學領域的研究熱點。近年來,隨著吳茱萸次堿類藥物療效的不斷肯定,其合成方法也倍受人們的重視,但是目前的方法中大多都是以色胺和鄰氨基苯甲酸及其衍生物為起始原料,上述諸合成吳茱萸次堿的方法各有利弊,但均只適用于實驗室規模的合成,真正能夠應用到工業生產中的經濟、高效、綠色、簡單的方法還有待于進一步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