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靜,任 燁,謝 未,田海濤
(紹興柯橋興濱水質檢測有限公司,浙江 紹興 312073)
氧化溝工藝由于運行穩定和操作方便等優點,得到廣泛推廣和應用[1-2]。目前氧化溝強化脫氮的方式主要利用溝內溶解氧分布的不均勻性,通過合理的設計,使溝中產生循環的好氧段和缺氧段,即同步實現硝化和反硝化[3-5]。目前,國內對Carrousel 氧化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氧化溝脫氮除磷的設計 、數學模擬 、實際處理生活污水運行管理 等方面的研究。本研究主要以某大型污水廠污水處理廠的氧化溝進水為原始,采用其氧化溝池體,重點考察射流的開關、DO控制方式、外加碳源投加位點、外加碳源分段投加比例等四個方面,考察其氧化溝脫氮的效果研究,主要采用在氧化溝段投加碳源,通過調節氧化溝曝氣方式,實現降低總氮的能力,從而保證最終出水總氮可以達到《紡織染整工業水污染排放標準》(GB4287-2012)的標準,即低于15mg/L以下的目標。該廠的污水處理流程圖如圖1所示。

圖1 某污水處理廠主要工藝流程圖
預處理經過初步的物化混凝沉淀的出水流經氧化溝,經過該池生物降解后,通過二沉池進行泥水分離,而后通過高密度沉淀池物化分離去除一部分有機物和懸浮物后,再通過臭氧接觸池和BAF池進一步降解難降解的有機物,出水達到《紡織染整工業水污染排放標準》(GB4287-2012)的直接排放規定。其中臭氧接觸池剩余的臭氧則是通過尾氣破壞裝置后變為O2和極少量的O3通入氧化溝,該回用尾氣采用的是射流曝氣的方式。為了得到較好的脫氮效果,重點從射流的開關、DO控制方式、外加碳源投加位點、外加碳源分段投加比例等四個方面,考察了脫氮的效果。

圖2 某污水處理廠氧化溝排布示意圖
該試驗主要是在某污水處理廠開展,該廠氧化溝排布如圖2所示,該廠區共有2組回轉廊道式池型的氧化溝,每組氧化溝均由2個對稱的氧化溝組成,2個對稱的氧化溝共用一個出水渠,單個池體氧化溝則如圖3所示,單池尺寸為池長205m×53.2m,有效水深11米,停留時間為49h,其中進水進入后在選菌區的停留時間大約為4~5h,該區域不曝氣,其余個廊道則設置了空氣曝氣,此外在第一廊道和第二廊道還有臭氧經破壞后的剩余O2和極少量的氧氣以及制備臭氧時的富余的O2。

圖3 單個氧化溝的平面示意圖
試驗用水為周邊印染企業用水,經過污水處理廠預處理,即投加了FeSO4,液堿,PAM沉淀分離的出水,而后進入氧化溝,該污水的指標如下表1所示。

表1 氧化溝進水水質參數
該階段試驗采用以下方法:在 1組和2組氧化溝進水端選菌區投加相同量的乙酸鈉,關閉1組和2組第1廊道整個廊道的曝氣和第4廊道后半段(按照水流的方向分廊道的前、后段)鼓風曝氣,同時1組氧化溝射流全開, 2組氧化溝關閉第1廊道的射流,通過對兩組對應的生化出水的TN和COD進行比較,分析射流開關對生化系統的影響。
該階段試驗采用以下方法: 1組氧化溝關閉第1廊道的前半段和第4廊道的后半段空氣曝氣,形成缺氧段,DO均控制在0.5~1.5mg/L內,其他段溶氧控制在2~3mg/L范圍內,2組氧化溝則是關閉第1廊道和第4廊道整段的空氣曝氣,將第1和第4廊道的溶氧控制在0.5~1.5mg/L內,形成缺氧段,其他廊道的溶氧控制在2~3 mg/L內。通過比較兩組對應生化出水的TN和COD,分析不同的溶氧控制方式對生化系統的影響效果。
該階段試驗采用以下方法:保持乙酸鈉的投加總量為650mg/L不變,關閉第1廊道和第4廊道整段的空氣曝氣,形成缺氧段。兩組在第一階段乙酸鈉全部投加在進水端選菌區,第二階段分為兩段投加,分別在氧化溝進水端投加500mg/L和出水端投加150mg/L,通過比較兩個階段對應的生化出水的TN和COD,分析乙酸鈉投加方式對生化系統的影響效果。
該階段試驗采用以下方法:關閉第1廊道和第4廊道整段的空氣曝氣,形成缺氧段,保持乙酸鈉的投加總量為650mg/L不變,氧化溝1組和2組乙酸鈉都采用在氧化溝進水、出水端分別投加。通過調整進水端和出水段兩段的投加比例,比較兩組對應的生化出水的TN和COD,分析其對生化系統的影響效果,確定相對較好的投加比例,具體方法見表2。

表2 乙酸鈉分段投加比例對生化系統的影響試驗方法

射流開關對降低總氮的影響結果如圖4和圖5的所示,該階段的進水總氮均值為41.1mg/L,氧化溝1組出水和氧化溝2組出水的總氮分別為14.3mg/L,14.4g/L,基本沒有差別;此外,從COD來看,氧化溝進水COD均值為720mg/L,1組出水和2組出水的COD均值分別為204 mg/L、203mg/L,也基本無差別,由此說明射流的開關對總氮和COD并無影響。

圖4 射流開關降解TN數據

圖5 射流開關降解COD數據

圖6 不同DO控制方式下降解TN數據
在相同進水情況下,保持加藥量一致,考察不同DO控制方式對降低總氮的影響,結果如圖6和圖7所示,該階段的進水總氮均值為35.8mg/L,氧化溝1組和2組的總氮分別為13.6mg/L,12.3mg/L,1組總氮略高于2組,差1.3mg/L的總氮,證明低溶氧的控制更有利于降解總氮;此外從COD來看,氧化溝進水COD均值為836mg/L,氧化溝1組和2組的COD均值分別為207 mg/L、202mg/L,1組略高于2組,由此說明關閉氧化溝第1廊道和第4廊道整段相比關閉半段總氮和COD的降解效果更好,因此建議采用氧化溝2組的運行模式。

圖7 不同DO控制方式下降解COD數據
因采用關閉第一廊道和第四廊道曝氣方式效果更優,本試驗則采取該種曝氣方式。在保持兩組曝氣方式相同,乙酸鈉投加量相同的情況下,考察不同乙酸鈉投加方式對降解總氮和COD的影響,結果如圖8和圖9所示,其中第1~8天為實驗第一階段,乙酸鈉投加在進水端,第9~16天為實驗第二階段,乙酸鈉分段投加,進水總氮均值均為40.5mg/L,第一階段氧化溝1組和2組的總氮均值為14.0 mg/L,14.8mg/L;第二階段氧化溝1組和2組的總氮均值為12.3mg/L,12.4mg/L,說明進水端和出水端分段投加的方式更加有利于總氮的控制,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的進水COD均值分別為764 mg/L, 817mg/L,第一階段氧化溝1組和2組出水COD均值分別為197 mg/L,198mg/L;第二階段氧化溝1組和2組的COD均值為202mg/L,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的平均生化效率為74.1%,75.3% ,表明前后端分段投加的方式比單純在前端選菌區投加,有利于提高出水的TN去除效果,對COD也不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圖8 不同乙酸鈉投加方式降解TN數據

圖9 不同乙酸鈉投加方式降解COD數據
為了進一步探究分段投加乙酸鈉的合適比例,開展了21天的試驗,每次變換投加量均維持了一周,結果如圖10、圖11、表2和表3所示,從圖10及表3的數據可以看出,適當增加后端乙酸鈉的投加,能夠改善總氮的去除效果。

圖10 改變前后端乙酸鈉投加量后的進出水TN數據

圖11 改變前后端乙酸鈉投加量后的進出水COD數據

表3 改變前后端乙酸鈉后的進出水TN均值 mg/L
從圖11和表4數據可以看出,后端乙酸鈉的投加量從150ppm增加至300ppm并不會引起COD明顯上升,但是1組和2組的COD差值在后端增加至300ppm時略縮小,不建議后端繼續增加乙酸鈉的投加量,可能會引起COD的反彈。

表4 改變前后端乙酸鈉后的進出水COD均值 mg/L
(1)臭氧尾氣破壞后通入氧化溝的射流開關對氧化溝降解總氮和COD無影響。
(2)在實際運行中,為了保證脫氮效果建議第1廊道和第4廊道全關閉,DO控制在0.5~1.5mg/L內,形成厭氧段,其他廊道的DO控制在2~3 mg/L內。
(3)乙酸鈉投加建議采用前后端分段投加的方式,且后端乙酸鈉最大加至250mg/L可即,能夠防止COD的反彈,且總氮和COD整體去除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