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詩雨
求學英倫,曾供職英國廣播公司(BBC)和澎湃新聞等國內外新聞媒體機構,跑過創業投資、公共外交、汽車產經等多個條線?,F為媒體人、英國高校聯盟項目學術導師、外方學校全額獎學金得主、國家高層次人才培養公派博士,研究領域為新媒體、受眾參與、全球影視、跨文化傳播、文化政策等,兼有社媒運營官、專欄作者、自由撰稿人多重身份。
在英國,每年圣誕過后的1月總是一個伴著陰冷雨雪的格外忙碌的開學季。圣誕假期過后,老師和學生紛紛開學,適逢早前投中幾個本專業領域的頂級會議,筆者在一月初過了分外忙碌的一周。
在英格蘭諾里奇市的東英吉利大學(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和蘇格蘭的斯特林大學(University of Stirling)參加國際著名的媒體文化研究會議期間,筆者有幸參與并演講了兩場高水平的論壇。在東英吉利大學以“理解社會文化”為主題的會議論壇中,來自倫敦政經學院(LSE)、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和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Columbia)的教授、學者和博士生們匯集一堂,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其中,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人文地理專業的博士生CaMn(化名)在會議發言中結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和與會的同行介紹了他在中國生活、學習、工作多年的心得體會。多年前,他曾經在中國的英文培訓學校教授中國人英語課,那時的國人信奉長著一張白種人的臉就是擅長說英語的母語語言者,因此對白種人格外追捧,甚至不需要進行測試和模擬上課就能允許白種人上崗授課,CaMn說起那時的經歷,臉上不無自豪。而現如今,當他再次走進中國的國門,他發現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說的一口流利的英語。甚至在二線城市的街頭做調研,他發現很多小商販都能說一口流利的英文。在今天的會議論壇上,筆者和幾個參會的中國人對英語的精通、對中西方文化溝通的研究,讓他感受到了中國的逐漸崛起和影響力。他不無感嘆,中國的影響力體現在方方面面,對于筆者今天分享的中國粉絲的跨文化參與,他非常感興趣,并且特別強調,此次參會的中國人人數僅次于英國人,可見中國在注重文化軟實力上的投入。
在蘇格蘭的斯特林大學參會期間,由于包括筆者在內的多位來自不同國別的學者和博士生對中國文化在全球各方面影響力的集中研究,與會方特別設置了以“中國文化與全球”為主題的會議論壇。在論壇中,越來越多的英國學者參與到對中國文化的討論中來,他們對中國文化的全球擴張表達了自己的獨到見解,同時希望積極參與本土文化和中國文化的傳播對話中來。譬如越來越多的英國影視作品走進中國,更多的英國人希望了解中國人對英國影視作品乃至英倫文化的反饋和認知。一位來自亨特福德郡的教授還指出,不光是中國人對英國影視文化的認知,在引進和接納的過程中,中國消費者做出的改變也讓他們頗為關注,他們希望能夠加強與類似筆者這樣的中國學者的合作,探究中國受眾和消費者的心態和市場。
在英國讀博期間,筆者有幸旁聽了不少學校的媒體專業課,越來越多的大陸學生對于老師拿中國作為“反面典型”表達了不滿,譬如《戰狼》作為一部經典的國產影片,卻被英國的教授冠以“滯銷國內市場”的評價。有中國學生從作品的制作精良性、敘事的結構完整性、劇本的切入獨到性等多維度提出了異議,他們越來越以自己國家產出的影視作品為傲,并且認識到中國文化推向世界的任重而道遠,“任何國家的崛起和發展都有一個過程,中國的傳媒行業也不例外,大家習慣了好萊塢文化,自然對橫店文化(中國打造的影視作品)的接受有一個過程”。諸如此類的聲音越來越多的出現在英國的課堂,中國學生希望通過自己的發聲來改變外國人對中國的固有印象,他們或主動或被動地作為中國文化的傳播使者,告訴同樣在場的外國學生和老師真實的中國,試圖去改正他們的偏見。這些方方面面細致入微的分享與“不平”,猶如蔓草般滋滋蔓蔓地在國際的學術土壤上生根、發芽、生長。身為帶課助教和博士生的我很為自己的同胞們自豪,他們終于不再人云亦云看輕中國媒體文化的力量,也不再輕視自己的英語語言表達,而是積極主動參與到了中華文化的正名中,這在過去是非常少見的。
中國文化的傳播、中國學術地位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速成,但是這些切實的改變,正在悄然發生。從大部分高校傳媒課堂的討論內容,到頂級會議的研討主題,一半以上都是關于中國,在舉例中,不少學者也不由自主地提到中國,足以可見中國國際影響力的提升。希望這些悄然的改變,能在不久的將來,成為顯著的帶動,帶給世界學界以全新的中國面貌與自信的中國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