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本浩
高血壓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一旦被確診為高血壓,患者和家人不僅需要醫生的合理建議,也需要學習與高血壓相關的健康知識,減少治療過程的失誤。
高血壓的認識誤區
1.沒有癥狀血壓就不高:這是一個錯誤的認識,因為大部分高血壓平時沒有癥狀;而且高血壓患者無論有無不適,都容易發生腦卒中、心臟病或腎功能不全,甚至為此丟掉性命。因此,世界衛生組織稱高血壓為“無聲殺手”。
2.沒有患病不用測血壓:要了解自己的血壓水平,就必須測量血壓。建議35歲以上的人每年測量1次血壓;對容易發生高血壓的人,每6個月測量1次血壓。如果已有高血壓,測量的頻率就要更勤。
高血壓的治療誤區
1.血壓降得越快越低越好:除了高血壓急癥外,降壓治療應緩慢進行,不能求之過急,持續、平穩降壓才是正確的降壓原則。普通高血壓患者血壓要低于140/90毫米汞柱,糖尿病、腎病等高危病人要低于130/80毫米汞柱,腦血管病和冠心病病人要低于130/80毫米汞柱。但血壓也并非降得越低越好,因為血壓過低會導致腦血流灌注不足,增加腦缺血的風險。
2.靈丹妙藥根治高血壓:絕大多數高血壓病患者都需要終身堅持非藥物和藥物治療。目前,全世界尚沒有哪一種藥物、儀器能夠根治高血壓。所有宣傳能根治高血壓的“靈丹妙藥”,都是虛假宣傳,人們要擦亮眼睛。
3.保健品能治高血壓::部分患者認為西藥副作用大,不愿意長期服用西藥,而用非藥物方法完全代替藥物治療。其實,大多數保健品如天然保健食品、飲品以及降壓器具(如降壓枕頭、降壓手表、降壓項鏈、降壓帽子、降壓鞋墊等),大多不具備明確的降壓作用。即使有,降壓作用也很輕微,不能達到治療目標,還會延誤規范治療的時問,最終危害健康。
高血壓的用藥誤區
1.太早用藥以后會無效:一部分高血壓患者認為,降壓藥用得太早會導致以后用藥無效,如現在癥狀不重就不要用藥。這種想法非常危險。因為血壓升高后,心、腦、腎等多個器官會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損害。血壓控制得越早,越能預防心、腦、腎受到傷害,其遠期的預后就越好。
2.長期用藥產生耐藥:還有些人用藥一段時間,即使沒有不適的表現,血壓穩定,也擔心耐藥,要求換藥,其實沒有必要。長期服用降壓藥發生耐藥性的可能性較小。有些病人開始服用藥物有效,過一段時問后血壓控制不如以前了,多數是病情進展所致或者發生了其他情況,這時應該請醫生根據個體情況,添加或更換降壓藥物。
3.服藥影響肝腎功能:絕大部分降壓藥都是經肝臟代謝和腎臟排泄的,但這并不表示對肝腎功能都有損害。實際上,僅有很小一部分人服用降壓藥物會有不良反應,相比高血壓致殘、致死的嚴重后果而言,服用降壓藥物利大于弊。
4.憑感覺服用降壓藥:一些高血壓患者用藥憑感覺,頭暈吃藥,頭不暈不吃藥。其實,血壓的高低是無法感覺出來或估計出來的。沒有不適感并不能說明血壓不高。
5.血壓降至正常就停藥:血壓降至正常后就停藥是錯誤的。高血壓患者通常需要終生服降壓藥,停藥后血壓會再次升高;血壓波動過大,對心腦腎靶器官損害更嚴重。正確的做法是在長期的血壓控制后,小心地逐漸減少藥物的劑量和種類。在減藥的過程中必須監測血壓的變化。
6.去醫院復查前停藥:有些人去醫院復查之前停止服用降壓藥物,認為停藥后血壓測量得更真實,這也是錯誤的做法。因為降壓治療是一個長期過程,醫生更關注服藥后的血壓水平。因此,無論是否去醫院就診,均應按時服藥。
7.吃了藥就可萬事大吉:部分高血壓患者認為,只要堅持長期、規則地服藥就可以了。但高血壓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造成的,改善生活方式和藥物治療缺一不可。正確的做法是除選擇適當的藥物外,必須長期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