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清廉
在每年的冬季和初春時節,我國都有上百萬人被血管性疾病奪去生命,這些疾病包括心血管病、腦血管病和周圍血管病三大類。血管是決定人的健康和生死的最重要器官,各種血管性疾病是威脅人類健康的第一殺手。特別是天氣嚴寒和氣候變化劇烈的冬春季節,血管最容易出現問題。
血管于身體,猶如江河水網于大地萬物,公路、鐵路交通于國計民生,其作用就是輸送能量(營養與氧氣)到身體的各個細胞。機體中任何一個細胞缺少能量都會枯萎、死亡;任何一段血管有病,管腔淤阻,都會使它通向的組織器官發生疾病。因此,以心臟為中心,形成了由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組成的龐大系統,總長度可達9.6萬公里,可繞地球赤道2周半。隨著年齡的增長,特別是長期不良的生活和飲食習慣、不良心理情緒等,使人們的血管難免發生損傷,主要是動脈硬化、血管狹窄甚至堵塞,造成血液淤阻。血液淤阻比較嚴重時會造成很多嚴重而危險的疾病,最常見的有高血壓、腦梗死、冠心病、心肌梗死、肢體動脈閉塞癥、糖尿病足、靜脈曲張、脈管炎等。
冬季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季節。這是因為身體在低溫狀態下,外圍毛細血管收縮,造成血管阻力與血壓上升,心臟負荷增加;同時,機體由于寒冷而顫抖,會消耗大量能量以產生熱能,使心臟負荷加重,增加心肌梗死發作的機會。寒冷的時候機體活動量減少,導致大腦、心臟和其他內臟的血液灌注流量減少;加之天寒飲水減少,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栓容易形成,增加腦梗死和心肌梗死發作的機會。
周圍血管疾病之所以常在寒冷季節發作與加重,也是由于氣溫下降后,血管自動收縮,血黏度上升,血液流動減緩,下肢肌肉失養。因此每到冬季,醫院里下肢麻木、疼痛的患者就會明顯上升。
重視養生保健,保護好血管,就是維護自己的健康,呵護生命。特別是冬季與初春時節,每年的11月到來年的3月是一年中心腦血管病猝死的高峰月份,患者更應加強養生保健。
心態平衡情緒激動、生氣動怒是心腦血管疾病的大故,最易導致血壓驟升而誘發中風與心梗。所以,高血壓、高血脂與冠心病患者一定要保持平和樂觀的良好心態,放寬胸懷,不讓情緒波動太大。
調整飲食飲食宜多品種、多變化,宜低脂、低鹽、低糖、低膽同醇,宜適當多吃蔬菜水果,適當增加白肉(雞、魚等)的攝人。飲食宜清淡,烹調方法宜多采用蒸、煮、煨、燉而少用煎、炸。三餐要適當節食,每餐最好只吃七八成飽。要重視早餐,晚餐不能暴飲暴食,不可過飽。
補充飲水冬春氣候干燥,水的隱性消耗加大。不少人都是口中干渴時才飲水,所以常會導致水分攝取不足;而缺水是誘發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誘因。所以,冬春季節一定要重視補水,每天應保證在1500毫升以上。補水以白開水、礦泉水、淡熱茶為最佳,不可用啤酒和甜性飲料代替水。
戒煙限酒 心腦血管病患者一定要徹底戒煙。平時有飲酒習慣的人要盡量少喝,更不可煙酒同時來。
適當運動 要合理安排運動時問和運動量。冬季宜“早臥晚起,必待日光”,等太陽升起來之后再去鍛煉,以免機體晨起突然受到寒冷刺激而發病。也可改在下午4~6時鍛煉。心腦血管病人下午鍛煉更安全。鍛煉以散步、打太極拳、做健身操等舒緩的有氧運動為佳。運動時間為每次30~ 40分鐘,每周不少于4次,以全身微微汗出,不感到疲勞、不感到心累為度。
重視保暖 冬季嚴寒時血管容易收縮、痙攣,引發供血不足,并可能導致栓塞。因此要特別重視保暖,尤其是頭部、胸背部、腹部和足部的保暖。
睡前熱水洗腳 不僅能促進血液循環,增加下肢營養供給,消除疲勞,還有助于改善睡眠,防治足部凍瘡和皮膚開裂。
防治便秘 便秘患者在大便時不可過于屏氣用力,以免血壓驟升而引發意外。便秘者一定要通過調整飲食、服藥等方法加強防治,保持大便通暢。
合理洗澡 冬季洗澡不要過勤,一般每周1~2次即可,洗澡時室溫要溫暖舒適,水溫不宜過高或過低,洗浴時間不宜過長(不宜超過半小時),不要過于用力搓擦。洗澡后不可立即進行性生活。
定期檢查 應定時、定期檢查與監測血壓、血脂、血糖,加強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