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祖武
摘要:歷史教育是初中階段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重要的影響,并對學生的學習思維有直接的作用。歷史教學的目的在于讓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觀,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但在傳統的歷史教學中,填鴨式教學十分普遍,壓抑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歷史教學缺乏活力。本文主要分析了初中歷史教學現狀,提高了優化歷史教學的對策,期望能夠讓學生樂于學習、善于學習歷史,積極參與歷史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 ?現狀? ?對策
一、初中歷史教學現狀
(一)學生方面
第一,學習目標模糊。當前,很多學生不清楚自己為什么學習歷史,認為歷史跟語文、數學一樣。而且在高年級多數學生認為學習歷史就是為了應付考試。
第二,學習興趣較低。由于歷史學科的特點以及部分教師教學方法的問題,教師照本宣科,歷史的趣味性沒有被完全地展示出來,很多學生對學習歷史的興趣較低,容易導致學生產生抵觸心理。
第三,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生的學習歷史的態度也直接影響了歷史的教學效果,受家長科學文化知識和教師的影響,一部分學生認識不到歷史學習的意義,歷史態度不端正。
第四,學習方法不科學。多數學生學習歷史采用的為背誦法,而且多用在考試之前,學生沒有養成及時復習的好習慣,認為歷史只要在靠前背一背就可以了。但這種方法導致歷史知識之間缺乏有力的聯系,記憶效果差,記得快,忘得快。
(二)教師方面
第一,教學導向偏離。多是歷史教師認為歷史教學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忽視了歷史教學的三維目標,直接影響了學生學習歷史的態度和積極性。
第二,教學方式單一。多數教師在教學中采用的是講授法,在課前要求學生背誦、講解新課和劃重點,很少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選擇相應的教學方式,容易讓學生產生枯燥感。
第三,教師的歷史專業素養較低。歷史教學內容豐富,涉及到了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這一特點要求歷史教師必須具備扎實的歷史專業知識。但目前很多歷史老師并非“科班出身”,而是“半路出家”,歷史專業知識較差,教學研究能力不足。
二、初中歷史教學的優化對策
(一)創新歷史教育理念
學習歷史有助于讓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觀,豐富學生的歷史文化知識,培養健全的人格。第一,教育部門要加強對歷史學科的重視。長期以來,教育部門對歷史教學缺乏足夠的重視,影響了歷史教學質量。因此,教育部門應加強對歷史學科的重視,積極推進歷史學科改革。要認識到歷史學科不僅僅是為了考試更是為了學生的長遠發展,為了國家的發展。要提高初中歷史學科的地位,合理安排課程。在考試方面不僅要考察歷史基礎常識,還要考察學生個人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實踐。第二,教師要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充分激發和滿足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態度。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加強正面鼓勵和引導,鼓勵學生自主探索。教師應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提高歷史教學的趣味性,例如視頻導入、歷史故事導入等。
(二)多樣化教學方法的使用
第一,創新講授法。學生的認知層次的第一層次識記層次,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要求學生能夠準確表達歷史事件的背景、時間、地點、人物、經過、結果和影響等。多數教師都會使用講授法以達到第一層次,而傳統的講授法以教師為主角,在講臺上唱獨角戲,學生被動接受,參與積極性較低。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學生的探究能力也受到了重視,講授法也必須做出一定的革新。創新講授法要求教師要認識到講授法的弊端,積極吸取其他教學法的優點,有意識地讓學生去思考、去閱讀,讓學生自己找重點,讓學生自己去總結,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引導,提出疑問,讓學生多思考、多討論,加強師生、生生互動。例如,《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主要講述了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的影響。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是推動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重要歷史事件,是本節課學習的重點。因此,只有充分掌握這兩次戰爭的時間、交戰雙方和結果等,才能夠真正理解三國鼎立形成的原因,才能夠理解三國鼎立對社會經濟發展所產生的影響。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先讓學生自學,初步了解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然后讓學生思考這兩次戰爭的必然性。這樣通過一步步的了解和分析就會讓學生懂得人是戰爭的主導因素,人是推動歷史發展的重要力量。講授法還應多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提升講授的說服力和感染力。教師還應在“講”上下功夫,多打磨教學用語,多創設教學情境,重視提問、討論的應用。
第二,討論法。討論法是指教師就某一問題引導學生開展討論,以明辨是非。討論法的優點在于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促進學生靈活運用知識。在對某一歷史現象進行討論時,教師要讓學生敢于想象、敢于表達。例如,在學習“洋務運動”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討論“師夷長技能否制夷?”有的學生認為能,有的學生認為不能,然后讓同學表達自己的理由。這樣就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三,情境法。情境法是指利用一定的語言、視頻、圖片等創設相應教學情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火燒圓明園時教師就可以播放一段影視片段中的“火燒圓明園”,讓學生感受到輝煌與敗落的對比,同時還能夠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責任意識,進而更好地開展后續的學習。
第四,參觀教學法。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初中生對歷史還比較陌生,在很多學生的眼中歷史就是一連串的時間、人物,記憶起來也十分枯燥,缺乏學習興趣。教師應拉近歷史和學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實地參觀歷史遺跡、遺物等。
(三)開展歷史研究型學習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應動員全體學生參與到合作探究中,形成一個學習共同體,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設計探究性學習,為不同的小組設計不同的問題,使其相互討論、教師要做好課堂巡視工作,對學生討論加以點撥。例如,在復習中國的近代化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提出疑問:洋務運動為什么會失敗?戊戌變法為什么會失敗?等,這些問題對學生來講有一些困難,教師就應讓學生分組討論,在巡視過程中指出思想、技術等關鍵點,讓學生能夠得出科學的結論。探究性學習能夠讓學生加強知識點的聯想,將知識活學活用,提升歷史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四)豐富歷史教學資源
一方面,學校要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當前,部分學校教學條件差,沒有互聯網、現代化的教育設備短缺,制約了歷史教學質量的提升。還有的歷史教師多由其他教師兼任,教學任務繁重,使教師過于勞累,很少有時間去學習,另外有的教師不愿意去接受新理念和新方法,實踐應用更無從談起。
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網絡教學資源。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傳統的教學模式已顯得十分落后,而由于歷史學科的人文性,歷史教學需要站在更加廣闊的平臺上,而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就可以直觀、形象地展示歷史。例如利用多媒體展示圖片、視頻等,全方位刺激學生的感官,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外,教師還要充分利用網絡中的歷史資源,豐富歷史教材的內容,讓學生感覺到歷史的趣味性,讓學生更樂于學習歷史。
(五)提升歷史教師專業素質
教師應轉變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法,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認識到歷史學科的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歷史觀,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還需要創新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傳授給學生學習歷史的方法,讓學生樂于學習歷史。積極開展歷史實踐活動,讓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將歷史與實事相結合,回歸生活。
一方面,學校要規定歷史教師的標準。作為歷史教師要研讀歷史課標,鉆研教材,結合學生的實際使用相應的教學方法。認真備好每一節課,認真撰寫每一節課的教案。歷史教研組要按時開展教研活動,開展集體備課,深刻領會教研成果。在上課過程中要明確教學目的,充分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注重和其他學科的聯系,拓寬學生的視野,讓學生了解歷史對社會發展的作用。適量布置作用,要求作業規范的格式,培養學生規范作答的習慣;認真批改作業,及時指出作業中的問題,及時糾正。另一方面,加強對歷史教師的培訓。學校要定期對歷史教師進行培訓,提升歷史教師的綜合素質。
三、結語
初中階段是學生歷史觀和學習能力提升的重要時期,歷史教師應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以生動、形象的教學提升學生的學習思維和學習能力,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幫助學生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姜海燕.農村初中歷史教學現狀和對策[J].新課程(中學),2018,(05):10.
[2]陸崢嶸.初中歷史教學的現狀及對策分析[A].國家教師科研專項基金科研成果2018(一)[C].:國家教師科研基金管理辦公室,2018:2.
[3]王景昆.對初中歷史學科課程教學現狀的調研及對策[J].課程教育研究,2018,(12):22-23.
(作者單位:甘孜藏族自治州教育科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