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波
摘? 要?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與創新,各類新興技術被不斷發展與突破,比如無人機、人工智能技術、3D技術虛擬現實技術以及VR技術等得到廣泛應用。我國的電視新聞行業也處于不斷的迭代中,將科技運用于電視新聞已經成為一種趨勢或者一種潮流。文章對近幾年出現的幾類比較常見的新型科技在電視新聞中的應用加以分析,簡述科技如何讓電視新聞更“好看”。
關鍵詞? 無人機;人工智能;3D技術;虛擬技術;VR技術
中圖分類號? G2?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9)03-0037-02
科學技術的發展,不斷催生出新的視聽體驗。在這個背景下,新科技在傳媒領域開拓了新的天地。對于電視新聞而言,其從誕生就和技術進步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科學技術對其改變不僅存在于傳播方式,而是對新聞內容的重建,它越來越影響著人們對電視新聞的認知。在科技不斷發展中,電視新聞的面貌煥然一新。
1? 我國電視新聞事業在技術潮流中前行
1958年北京電視臺誕生,這是我國第一座電視臺,如今我國的電視新聞事業已有60多年的發展歷史。雖然這項事業的發展伴隨著政治、文化等多種因素,但是科技的發展對其影響特別深刻和深遠。其實電視作為一種科學技術的產物,其發展必然和科技有著密切關系。
我國電視新聞事業起步階段,技術比較落后,電視新聞在采編、播控等方面都無法很好地進行,電視新聞業務顯得很粗糙原始。到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央電視臺在新聞節目的采錄上開始使用電子錄像的方式,工作效率、節目質量都得到提升,并逐步確立了前期錄像和后期編輯這種電視新聞節目制作的基本方式。到了20世紀90年代,出現的筆記本電腦、衛星電話大大改變了電視新聞工作者的工作條件,使電話報道、電子照片、圖片等新聞信息得到傳送,打破了新聞生產的時間和地點限制,使我國的電視新聞水平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進入21世紀后,電視新聞采編業務和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的關聯度越來越緊密,數字攝像機和數字錄像機的投入使用提高了電視新聞節目的技術質量,電視新聞采編有了新的工作模式。隨著電視新聞業務發生根本性改變,電視新聞工作者的思維和觀念也隨之發生變化,更加適應科技進步下的電視新聞采編業務。電視新聞的采、編、播一體化模式基本形成并不斷被打破,電視新聞的概念也在經歷著新的變革。
2? 當下電視新聞制作中應用的高科技
1)無人機航拍讓電視新聞更“高遠”。無人機航拍技術在電視新聞中出現的比較早,從過去的“鮮見”到現在的“常見”,受眾對新聞視角的新訴求不斷得以滿足。對電視新聞而言,無人機航拍使新聞采訪節目得以創新和發展。
相對于傳統的新聞攝影設備,無人機航拍的優勢比較明顯:首先,在允許的條件下,環境、地理對無人機的限制要小很多,它幫助記者將視角向更高更遠的地方延伸,也使記者的采訪風險得以降低。
無人機航拍的威力在2015年8月12日的天津濱海新區爆炸事件中得到充分的發揮。全國多家媒體都進行了無人機航拍的報道,通過航拍的視頻,受眾對事故現場有了全面的了解,那沖天的濃煙、狼藉遍地的景象,帶來很大的視覺沖擊。而消防部門則利用無人機拍攝的畫面對災難現場進行了全景式的了解,繪制了信息圖,為現場的決策和救援提供了很多重要線索。2017年春節期間,央視拍攝了一組全國各地歡度春節的節目,大量使用了無人機航拍鏡頭,把全國各地歡騰的場面一一進行了展示。在拍攝上,不僅有高空俯瞰的大場面,也有超低空飛行拍攝的精美的細節,給受眾帶來非常美好的視覺體驗。
2)3D技術讓電視新聞更“真實”。3D技術是指通過計算機技術構建三維場景借助特定設備讓用戶感知,并支持交互操作的一種體驗。其最大的特點是給觀眾更加真實的新聞體驗,讓一些難以呈現的新聞得以呈現。這一點被電視新聞得以運用。現在不少新聞都將合適的內容進行三維立體的制作,增加內容的直觀性,增強受眾的新聞體驗。最常見的就是對自然現象的復原,如火山爆發、火災現場的救援甚至某個車禍現場的還原,增強了受眾對新聞事件的了解,帶領觀眾到達新聞現場。當下,3D技術早已走出“實驗室”,成為國內外很多新聞頻道的播報技術,并帶來電視新聞的經濟價值的增加,促進了電視新聞的影響力和傳播力。
3)人工智能技術讓電視新聞更“智能”。國內電視新聞播報節目第一次使用人工智能技術來自東方衛視的《早新聞》,2015年12月22日這天該板塊的天氣預報節目是由智能機器人完成的,這臺機器人叫小冰。該技術實現了三個突破:一是語音合成技術;二是建立在大數據基礎上的人工智能深度學習技術;三是對天氣數據進行“情感”點評。這檔節目的嘗試,讓人們看到了新聞傳播與人工智能融合發展的可能性,于是東方衛視又有了《小冰搖搖吧》這個節目。
2017年的愚人節當天,小冰在張國榮離世14周年祭的節目中,表現非凡,它不僅參與了節目主持,還在節目現場情感飽滿地唱起張國榮的歌曲《當愛已成往事》,瞬間勾起了觀眾對張國榮的無限回憶。在其他的節目中,小冰則同主持人一起朗誦吟詩,給受眾帶來很大的興致和好感。小冰的非凡表現,成為新聞媒體關注的對象,引發了電視新聞等新聞媒體對AI+的富媒體時代,新聞傳播方式要適應時代而不斷變化。
2018年9月,天津廣播電視臺聯合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研究院、津云新媒體集團,共同推出國內首檔聚焦人工智能領域的電視新聞欄目《超級智能》,成為全國第一個無人操控、全IP演播室,實行現場無NG、開放式直播。這一嘗試,勢必給電視新聞傳播與人工智能的融合更加深廣,引發業界更多的思考。
4)VR技術讓電視新聞更“自由”。傳統意義上的電視新聞報道所使用的語言符號不外乎文字、視頻和圖片,觀眾只是被動接受電視節目。在VR技術的支持下,電視新聞不再是新聞的簡單陳述,現場畫面也不只是“片面”地展現,360度全景式體驗讓受眾產生浸入感,同時VR新聞云技術具有的“超能力”傳播方式,電視媒體不再是受眾唯一接受電視新聞的途徑,移動終端的某些App也可以進行傳播,尤其是智能手機的普及,打破了時間和地點的限制,給了受眾更多的收看節目的選擇。
VR技術還改變了電視新聞的呈現方式,尤其是新聞中涉及的場景進行引入,形成與演播室內外互動,給觀眾造成一種節目主持人實現演播室與虛擬場景的地點穿越的真實感,打破了固定的時空感。例如,在2016年“兩會”期間,中央電視臺推出了一檔《舌尖上的安全》的報道,通過VR技術實現了新聞室內場景和動漫形式的菜市場之間的快速切換,主持人可以從蔬菜攤上抓起一把蔬菜,這種互動性,增強了新聞的科技性,使觀眾產生新奇感的同時也使報道更具生活氣息。
3? 防止被技術“俘虜”
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到當下的科技發展給電視新聞事業帶來的改變,相信身處這個時代的每個人都有切身的體會。但是作為電視新聞人我們必須看到,科技給電視新聞事業帶來的雙面效果。尤其是在信息量膨脹的當下,伴隨著新媒體技術的蓬勃發展,通過網絡檢索新聞成為新聞工作者最常用的信息來源,甚至網絡信息直接成為電視新聞的內容,這樣一來,新聞記者甚至媒體單位都很容易被虛假信息蒙蔽,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當下,新技術的應用出現過分強調的傾向,而忽視了新聞內容本身的價值,形式大于內容的情況并不鮮見。
作為電視新聞人,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技術是把雙刃劍,在發揮它積極性的一面時,要警惕其負面作用對我們電視新聞事業的影響。這些需要我們用正確的觀念和方法去支配技術、利用技術,防止被技術“俘虜”。
4? 結束語
總之,在新技術的影響下,電視新聞從形式到內容都發生了深刻的改變,這種由外而內的變化將帶給電視新聞關鍵性的變革。這意味著當下電視新聞的發展必須整合新技術、新設備的力量,做優質內容的新聞報道。但是也需要牢記,技術作為一種手段,是為新聞理念服務的,作為電視新聞人,要堅守職業理念,加速推動電視新聞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方世彤.智能時代的新聞創新[J].電視研究,2015(8):20-22.
[2]王雪玉.人工智能改變業務模式[J].金融科技時代,2016(4):11-14.
[3]宮承波,田園.2016電視新聞傳播亮點[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7(3):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