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才
【摘 要】從宏觀的角度去觀察、品評東北地區各個時期的藝術品種,大多數都屬于較為單一的歌唱、說唱或舞蹈等形式,少有融會貫通而又極具典型性的綜合藝術種類。直至18世紀才誕生了東北的民間藝術——二人轉。既然如此,我們在判斷二人轉的藝術屬性時,尚難用某些常見的藝術框架來概括它的歸屬和領地。二人轉借助了戲曲、曲藝和歌舞等多種藝術成份,相互依賴、相互交叉,形成了相輔相成的特殊藝術樣式。
【關鍵詞】東北;二人轉;藝術;緣起;形態發展
中圖分類號:J825? ?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06-0032-01
關于二人轉的起源,在東北民間盛傳各種說法。有文字記載的二人轉大約是在清雍正年間出現的,當時叫“雙玩藝”,二人(當時均為男性)扮成男女,載歌載舞,手執的道具有竹板和花棍等,登臺表演。它在東北文化的特殊土壤里,默默無聞地扎根、發芽、抽葉、開花、結果,一代又一代地發展傳承下去,終于成為中國文化藝術史上極為罕見的藝術形態。
一、二人轉的緣起
天地之間那無垠碩大的舞臺,“千軍萬馬,就是咱倆”那灑脫豪爽的演出樣式,手玉子、扇子、花棒和手絹那恣肆張揚、簡陋而實用的道具以及隨時隨地與觀眾溝通交流的暢快淋漓,都給予了二人轉藝術無限自由的發展環境和奇妙的藝術底蘊。它就像黑土地上茂盛瘋長的野草,就像奔騰不息的江河水,就像周而復始的宇宙,二人轉就是如此生機勃勃、一刻不停、無拘無束地向前走著。
暫且不論二人轉源自何處,但有一點是至關重要且確信無疑的:二人轉是地地道道的東北民間藝術。在它充盈的生命細胞里,既活躍著東北秩歌上下裝一副架,表演灑脫熱烈、浪中見俏、丑中顯美的激情;又飽含著東北民歌小調通俗易懂、形象生動、敘事性強的鮮明因子。在它引人入勝、容量超常的“肚囊”里,既珍藏著蓮花落長于說唱、反復強調的地域性特征;又顯露著不甘落后、大張旗鼓汲取著一切可以為我所用的藝術養料——皮影、雜技、相聲、大鼓、武術等,顯示出卓爾不群的風范。二人轉難能可貴之處,正是它始終如一地堅守著自己的這一片天空,永葆著生命的本色。
二、二人轉的形態
“雙玩藝兒”當視為二人轉藝術的核心。它既涵蓋著二人轉本質的基礎要素——二人,又包含了二人轉唱、說、做、舞、絕的全部內容。一切皆因它起。而更令人叫絕的則在于——二人轉吸納這些藝術“化為己有”的消化、理順及變形的巨大威力。這也是其它藝術種類望塵莫及的。
彈指一揮間,世上已千年。歷經兩百多個寒來暑往,歲月中狂風驟雨的印痕不斷疊壓在二人轉之花那辛酸苦澀的枝頭,非但消除不了它的狂野習性,反而更進一步使其經受了磨礪,增添了生命的光彩,成就了中國藝術史上引人矚目的一段佳話。
誠然,二人轉生于鄉野民間,帶有與生倶來的民族劣根性,它既有那種自發的、未開鑿的、沖破正統文化大網的無拘無束的野性美,也有粗糙、世俗、鄙薄的丑態和一些受封建文化污染的東西。其藝術表演中低級不入流的說口、怪相等,因部分觀眾心理需求的壓抑、扭曲和畸形,而使之始終伴隨左右。
如此狀況,也正是二人轉藝術終究無法跳出其固有窠臼而大刀闊斧、一往無前的基本客觀因素之一。當代戲劇理論家張庚先生曾得出如下結論:“經濟不發達,是農村歌舞長期不能快速發展成為戲曲的主要原因。從漢代以來,農村的歌舞藝術就不斷出現了帶故事性的歌舞節目,如《東海黃公》《踏搖娘》《打花鼓》、近代的《小放牛》以及東北二人轉中的許多其他節目。這些節目幾乎都帶有喜劇風格,它們在形式上已介于歌舞和戲曲之間。說是戲曲,但還不具備完整的故事情節;說是歌舞,卻又在表演過程中出現了人物。這種藝術形式在中國長期存在、反復產生,是與農村經濟生活長期停滯在很低的水平密切相關的。”
二人轉是由唱、說、做、舞、絕多項技藝綜合而成的。構造二人轉的母體基因元素頗多,成份也比較復雜,在細細捋清其究竟根源時,人們面對紛繁復雜的頭緒,不禁有些為難。盡管二人轉歷盡滄桑,卻始終沒能發展變化為成本大套的戲曲品種。但是,它憑借著自己獨樹一幟的藝術精神、自由靈活的表現形態,創造出“彩扮的一男一女兩個演員,又說又唱又扮又舞,跳出跳入的表演一個敘事兼代言的詩體故事。”二人轉藝術始終未能演變成戲曲或歌劇舞劇,而是介于幾者之間,兼收并蓄,穩步地發展了兩百多年,這在更大程度上取決于其藝術精神的高度自由、變幻靈活;其表演形態不拘一格、自成一家;其藝術體系海納百川、無孔不入。不斷豐富、不斷發展、不斷更新,使得二人轉渾然天成,宛若大荒草甸上綻開的野百合,傲霜斗雪,迎風頂雨,昂首怒放。
三、結語
歸根結底是二人轉獨到的藝術審美精神、張揚的藝術個性始終善于與觀眾“心兒貼著心兒,臉對著臉”的那一片濃濃深情,已牢不可破地將藝術與人緊緊地粘合在一起。
參考文獻:
[1]周福巖.方言、二人轉與東北地域文化問題[J].民俗研究,2007(02).
[2]孫紅俠,劉文峰.二人轉的起源[J].戲曲藝術,2006(01).
[3]孫紅俠.對東北二人轉的重新認識[J].戲劇文學,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