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博 黃浩斌
【摘 要】單臺戲是化州最具特色、最古老的傳統戲劇之一,屬于木偶戲中的單人戲,它曾經是化州受歡迎的戲劇表演之一,現今卻因為各種原因將要失傳。單臺戲作為民間的表演藝術,具有珍貴的民間戲曲藝術價值、歷史文化價值,對研究化州地區的藝術發展和歷史文化有很大作用。因為缺乏單臺戲的文獻記載,筆者通過閱讀研究大量相關資料以及采訪僅存的藝人,主要從唱詞唱腔、伴奏音樂等方面來論述化州單臺戲的藝術特征。
【關鍵詞】化州單臺戲;藝術特征;傳承
中圖分類號:J825? ?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04-0021-02
化州單臺戲經過數百年的發展,成為當地具有特色的戲劇文化之一,它不僅體現了化州人民的人文、藝術及審美等發展,而且對研究化州的歷史文化、社會發展、美學、戲劇發展等方面有著較高的價值,但是單臺戲正面臨著失傳的危機。現今只有在化州地區鄉鎮或農村的“年例”①和廟會上才能看到其表演。
一、化州單臺戲的起源與應用
(一)化州單臺戲的起源。化州的單臺戲是木偶戲在化州發展傳承的一個文化結晶。相傳元嘉三年(426年),杖頭木偶戲從中州地區傳入化州,經過歷代藝人的創新改良逐漸發展而來。
化州單臺戲是一個集唱、做、念、打、奏樂為一身的木偶戲劇種,因其演員只需要一人,且戲金不高、戲臺搭建簡單、對場地的要求低、娛樂性高等特征在化州廣受歡迎。
在“文革”時期,單臺戲以“破四舊”的名義遭到了破環。“文革”過后,20世紀80-90年代,單臺戲最為興盛,據藝人描述,一場戲多有五六百人觀看,少時也有一兩百人。現今,人們可選擇的娛樂方式越來越多,加上年輕一代對單臺戲不了解、單臺戲內容陳舊等原因,單臺戲逐漸淡化出人們的生活。
(二)化州單臺戲的應用。單臺戲應用上可分為日常、節日、祭祀三類,但是在各類應用上劇目沒有明確規定,都是按照出資人的要求和場合適當選擇劇目。[1]
1.日常應用。日常應用,一般都是在農閑,由民眾集資或私人出資請藝人去表演。大多選擇喜劇或神話傳說,表演地點一般都在村里的廟前或塘前。單臺戲表演的天數和場次不固定,主要看出資人的要求,一般是兩三晚。
2.節日應用。節日可分為傳統節日、結婚喜慶日、進宅吉日和年例。在春節、元宵、中秋等傳統節日里,為了增添氣氛和祈福的需要,村社會集資請單臺戲藝人表演。
結婚喜慶日單臺戲的表演必不可少,一般都在女方出嫁前一天表演,目的是祈求早得貴子。
新居進宅也會請上單臺戲藝人表演助興,藝人在表演前為宅主人說上好話祈福。
年例是化州地區盛大的傳統習俗活動,單臺戲必不可少,結束白天的游神、宴請活動后,晚上進行表演,年例的木偶戲以娛樂為主,為節日增加氣氛,祈求神靈保佑。
3.祭祀應用。祭祀應用就是各鄉村、宗祠集體祭神和祭祖的時候請單臺戲藝人做戲,做給神看。在祭祀表演前都會由藝人先念一段請神詞,用來為人們祈福。
二、化州單臺戲的藝術特征
(一)表演形式。化州單臺戲屬于杖頭木偶,屬單人木偶戲,由藝人以敘事的方式,集唱、念、打、演為一體的表演。
木偶通過藝人操控表演,一場戲的木偶一般有六七個,同場的木偶有時也達四五個,藝人一次只能耍兩個木偶,其他木偶便插在戲臺的木偶孔里。藝人往往要一人操控多個不同的角色,這要求藝人必須對每個角色都有深入了解,將劇本內容牢記于心,有扎實的基本功,同時藝人還需要有隨時切換角色的能力。
戲臺用竹木搭建而成,前面掛約一米高的圍幕遮擋木偶藝人,讓觀眾看不到藝人的操作,戲棚中間掛一塊背景布,背景布前方為表演區,后方為藝人和木偶準備區。
(二)劇目特點。單臺戲的劇目大多取材于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名人事跡等,長劇可以演上十幾天甚至半年,短劇也能演上五六天[2]。但劇本缺少文字記載,大多是口頭傳承。
單臺戲劇目類型主要分為喜、悲、文、武、雜五種,演出較多的有以下劇目。
文戲:《肖永倫》;武戲:《攻打炮臺關》《二打燈玉山》《三打黃花山》;雜戲:《火燒石室》《陳大成》;喜劇:《楊家將》之《穆桂英招親》;悲劇:《陶三春》《崔文瑞》(這兩本戲既是文戲,也是悲劇)。
這些劇目大部分都體現了揚善貶惡、匡扶正義的思想,通過說唱的形式把這些思想傳播給民眾,起到教化作用。
(三)唱詞特點。單臺戲的唱詞采用化州話,具有即興性,沒有固定劇本,需要藝人根據故事大綱和情節進行即興編劇,這需要藝人有深厚的語言表達能力和一定的文化基礎。唱詞一般以敘事為主,多采用五字句或者七字句,數句為一段,每句句尾押韻,偶爾加入一些即興說白,讓人忍俊不禁。
(四)唱腔特點。化州單臺戲的唱腔以說唱形式表演, “說”是有一定節奏的念誦,或帶有音調的吟誦,在敘事之中抒情,所以說和唱的結合十分自然。
單臺戲的角色有生、旦、凈、末、丑,而表演的藝人只有一個,這就要求藝人對每一個角色有所了解,根據角色的年齡、性別、身份,選擇不同的音色、語氣、語調節奏來進行演唱。比如唱文生使用語速舒緩的唱調;唱武生用比較陽剛的、堅定的唱調;唱花旦使用假聲或者真假聲結合的唱腔。
在男女角色對話時男角用真聲,女角用假聲,唱詞句末加上“咿~”或“哎~”的假聲長音以表示這是女角色。例如在單臺戲《花金龍上山》中恩秋容與花金龍對話,恩秋容:“秋容我問聲花公子吶,你宜家娶妻也未曾咿~”。
(五)伴奏特點。單臺戲的伴奏為鑼鼓樂,伴奏樂器有文鑼、云鑼、戲鼓、曲尺四件。鑼鼓伴奏主要用在角色的出場和過門。不同角色所用鑼鼓伴奏的速度各不相同,擊打方式也有所差異,文戲采用緩慢而中速的節奏,武戲采用急速的節奏[2],男角上場時多用文鑼,女角上場多用云鑼,顯得文靜端莊。
文生出場音樂,用文鑼、戲鼓和曲尺三樣打擊樂器,先用曲尺敲出中速的節奏,緊接著就是鑼鼓樂,在節奏較為寬松的伴奏音樂中文生出場。
武生出場時所用樂器和文生一樣,但是在節奏和速度上有所差異,相對于文生,武生的伴奏更加緊密,速度更快。
花旦出場音樂速度為中速,加入了云鑼伴奏,云鑼的聲音清脆而內斂,凸顯出花旦的女性端莊文雅的特征。
各角色的過門音樂和出場音樂基本一樣,以出場音樂為原型進行變奏、縮短或重復來進行演奏,演奏時間由藝人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變化。
三、化州單臺戲的價值
(一)藝術價值。單臺戲的木偶制作精美,選用木質致密細軟、不易干裂的松枝木進行雕刻,“雕制木偶頭像,需要用刀、鋸、斧頭、大小圓方鑿等一系列工具,用上述工具把頭頂、眼眶掏空,頸部鉆孔,利用鐵絲和竹片使眼珠可以自如轉動,下巴可以上下活動。”[3]頭像雕制好打磨光滑后用紅、白、藍、黑等顏色根據木偶生、旦、凈、末、丑的不同角色來進行彩繪,最后套上制作精美的戲服和頭冠,一個木偶就正式完成了。單臺戲的木偶制作和彩繪體現了古代化州的雕刻藝術和繪畫藝術價值。
(二)社會價值。化州單臺戲借偶演人,在人物特色上,有正、反、好、壞、忠、奸、善、惡的對比,褒貶分明。“木偶戲的內容雖然來源廣泛,但總體來說所反映的大多都是英雄將相義薄云天、忠臣孝子賢良淑德,以及積德行善、因果報應、懲惡揚善等內容。”[4]因此在道德教育中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化州單臺戲作為一種民俗文化,間接地反映了人們的精神和價值取向,對發展和傳承中華文化有重要作用。并且在促進對外文化交流上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在20世紀80年代曾有國外的木偶藝人來化州與單臺戲藝人進行文化交流。
四、化州單臺戲的傳承與發展
(一)傳承。當前化州單臺戲的傳承現狀令人堪憂,單臺戲藝人已現存無幾,據筆者所采訪的單臺戲藝人,整個化州地區不超過十個,年輕一代傳承者幾乎為零。由于歷史上木偶戲藝人的社會地位低微,歷史記錄較少,故傳承譜系只追朔到曾嚴垳一輩。單臺戲藝人最大年齡為85歲(黃耀光),最小年齡為55歲(吳亞秀),最高學歷為高中(曾郁封),傳承方式皆為師傳。由此可見單臺戲傳承面臨的問題有三點,一是老齡化嚴重;二是藝人文化水平普遍較低;三是人們對單臺戲的認識度低。
政府應該重視對單臺戲的傳承發展,早在2016年化州市木偶戲協會就正式成立,對分散在各個鄉鎮仍在從事單臺戲表演的藝人進行優化整合,但是除了對各鄉鎮藝人進行整合成立木偶戲協會之外,并沒有給藝人們帶來任何實際的便利和好處。
(二)發展
1.重視單臺戲的理論研究。政府部門成立相關的研究小組,到各鄉鎮搜集單臺戲的相關資料,對其進行全面系統的記錄、分類、編目,對其歷史沿革、分布地區、傳承譜系、文化內涵等進行分析,填補單臺戲在理論研究方面的空白。
2.推陳出新。去掉一些過時陳舊的戲劇內容,多加入現代元素,凸顯年輕人的年齡特征,唱出他們的心聲,反映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也可以根據近代所流行的故事改編成戲劇,讓年輕人對單臺戲產生興趣。
3.強調對傳承人的能力培養。2016年化州市成立了化州市木偶戲協會,可以定期舉行交流會,給藝人們進行文化知識培訓,提高藝人的理論知識水平,在曲藝知識方面多請其他地區優秀的傳承人進行文化交流,提高自身的表演能力。努力推廣木偶戲,政府聯合學校、藝人開展“木偶戲進校園”系列活動,讓單臺戲走入校園,讓年輕一代了解單臺戲的歷史文化價值,提高學生對單臺戲的興趣,對感興趣的孩子進行培養。
4.完善保護機制。單臺戲作為化州地區的文化遺產,政府應對其有相應的保護措施,建議政府盡快建立相關的保護條例,給予單臺戲藝人一定的經濟補貼,鼓勵藝人創新,對優秀的作品用錄音、錄像等方式進行保存。
單臺戲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價值、美術價值、民俗價值等都理應成為化州地區的文化魁寶之一。它的傳承和保護需要重視,它的資源需要擴大并有效利用,單臺戲需要重新恢復活力。
注釋:
①粵西地區盛大的傳統節日。
參考文獻:
[1]林瑋.廣東木偶戲研究簡述[J].戲劇之家,2015,(17):9-10.
[2]周茂.淺談高州木偶戲的傳承與發展[J].神州民俗,2013,(16):106-108.
[3]王伽娜.高州單人木偶戲與大班木偶戲表演之比較[J].肇慶學院報,2008,29卷(第6期):85.
[4]何朗.高州木偶戲傳承人保護的調查與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