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中
【摘 要】粵北采茶戲由古代粵北客家人創造并流傳至今,是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粵北采茶戲歡快活潑、載歌載舞,充滿著生活情趣,成為客家的一朵藝術奇葩。粵北采茶在戲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成為既有客家習俗,又有地域風情的戲曲劇種,是一種全面、科學的地方戲曲,是一門綜合性藝術。本文從歷史、文化等多層面考察的實踐上,從生存狀態和發展情況兩個方面著手,為了傳唱,更是為了保護,深入挖掘藝術形態,并延伸到審美、文化,力求客觀細致地描述粵北采茶戲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本文從粵北采茶戲的表演特色與人物形象的藝術方法兩個方面闡述了粵北采茶戲。
【關鍵詞】粵北采茶戲;人物形象;藝術方法;表演特色
中圖分類號:J825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07-0025-02
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客家民系的形成,基于三大歷史文化動因——漂泊基因、 文化意識和民族自尊,其原有的文化沒有被異族文化所磨滅。由于粵北山高路遠,交通不便,經濟也比較落后,粵北人民與天斗,與地斗,在行進中大踏步前進。在他們的血液中,留下了漂泊的基因,形成了新的文化形態——粵北采茶戲,具有民系色彩和地域特征。在長期的生產勞動中,人們創造了粵北采茶戲。因此濃郁的鄉土氣息是粵北采茶戲獨有的特質。反應現實生活,還有老百姓身邊發生的事;反應百姓疾苦,描繪勞動人民的生活。粵北采茶戲塑造人物形象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掌握人物性格特征,一是去探索行為方式,形成有張力的、鮮活的人物形象。現以粵北采茶戲做淺要論述。
一、粵北采茶戲的表演特色
(一)喜劇特色
隨著時代的進步,舞蹈戲曲的品種和體裁形式也復雜多樣。粵北采茶戲主要表現當地茶山風光以及茶農的勞動生活和愛情故事,粵北采茶戲表演形式剛健敏捷、輕松健美,極富鄉土氣息,獨舞、對舞、云手、摸步和高矮是其特有的表演形式,生、丑的角色和馬步、彩步、搖扇、拔含羞扇的正是茶農日常生活的體現,地方色彩較為鮮明。
(二)結構特色
粵北采茶戲始于民歌曲調,隨著戲劇表現內容的擴大,也發展了自己的板式。分為曲牌體與板腔體。其基本上屬于曲牌體結構,一些曲牌都有自己獨立的腔調,表現一定的基本情緒。傳統民間戲曲的創腔手法,利用伴奏樂器的長短句式,靈活自由。采茶戲的音樂風格上具有非常獨特的地方性音調,其旋律優美,影響較大。從結構上看,各地的曲牌分為三類:采茶調、燈調和小調雜曲。采茶調是民間小曲。傳統的曲調內容也以農村題材為主,帶著很濃的鄉土氣息。這種風格是尋找與表現內容和人物性格相吻合的曲調作為某一角色的基本腔調。
(三)語言魅力
粵北采茶戲除了在內容上反映農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主要是以唱詞和對白多使用粵北客家話,戲劇語言抑揚頓挫還有字的點綴來表現人物。活潑,愉快,詼諧,逗趣,喜悅,抒情,口語通俗易懂,不分男女,都用當地方言演唱。連說帶唱,以增強表現力。這些通俗口語用在戲里,彰顯了強烈的喜劇效果。
二、粵北采茶戲中人物的藝術方法
(一)表演特色
粵北采茶戲始于明清以前,流行于粵北客家地區的民間小調。粵北采茶小調不斷吸收其他表演形式,逐漸形成粵北地區獨特的地方戲種。原生態階段,采茶勞動時的即興演唱,口頭創作,隨口而出,隨心所欲,沒有什么規范和要求,原汁原味,未加雕琢,此種唱法是原生態;民間戲班,農村演出的采茶有“半營業”的表演性質,采茶戲植根民間藝術,兼收并蓄,博采眾長,其整個藝術風格具有濃郁的粵北色彩。單臺戲、三腳班戲和半班戲使粵北采茶戲大致可分為三類:單臺戲是旦角演的開臺小戲,劇目主要有《私懷胎》《寡婦上墳》;三腳班戲一般是由一旦二丑或二旦一丑的形式表演,三人用扇子花和矮子步的演唱形式進行表演三小戲或對子戲,劇目主要有《看相》《秧麥》。
(二)表演風格
經過長期的艱辛勞動,人民群眾創造的粵北采茶戲慢慢形成了獨有的風格。吸收了文化大革命中的樣板戲,現代京劇的精華,注入了很多新元素。有“哭調”,有“罵調”,輕松,愉快,喜悅,活潑,詼諧,風趣,與粵北客家方言緊密結合。因為人物表演各有千秋,各地方言不一,所以最終形成百花齊放的態勢。即使同一個曲調,唱起來也各不相同。粵北采茶戲歌舞戲通過塑造人物性格,表現人物形象,反映人物的內心世界,不但提升了戲曲化和戲劇化水平,而且為推動粵北采茶戲發展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其要求演員科學練聲,把握思想,豐富內容。戲劇中的水秀創造了不凡的舞蹈術語,如搭袖、抓袖、鳳尾袖和遮陽袖等等;扇子花中的生和旦為配合各種身段,常把折扇作為道具。可見,粵北采茶戲是一門綜合性藝術,因此對粵北采茶戲的研究非常重要。
(三)音樂旋律
古人有“重農輕商”的思想。特別是漢代以來,茶農在長期的茶山勞作中,愛唱茶歌,以此來消除疲勞或傳遞情感。“十二月采茶歌”就頗具影響力。隨著采茶歌的傳唱,茶農也載歌載舞,依據茶山勞動,形成了載歌載舞的采茶燈。“十二月采茶歌”其實是有十二個采茶女的,后來減為二女一男。可以看出,粵北采茶戲離不開茶。粵北采茶戲來源甚廣,流暢自然又優美動聽,搭配劇情和人物,它的旋律流暢高亢、節奏輕松明快,情調樸實優美,載歌載舞和帶有喜劇風格的表演讓觀眾體會到勞動人民的積極性和樂觀的態度。
總之,粵北采茶戲是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藝術形式,其立足于文化形態,伴有濃郁的生活氣息,表現下層群眾的生活。隨著文化進步,時代的變遷,逐漸推進粵北采茶戲文化步入良性循環的軌道。
參考文獻:
[1]黃桂芳.粵北地方采茶戲的演唱風格及表演特色[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2010,20(4):127-129.
[2]張俊琴.淺談戲曲演員的理解人物與角色體驗[J].大眾文藝.2012(09) 132-133.
[3]張樂.淺談粵北采茶戲塑造人物形象的藝術方法與表演特色理解人物[J].時代報告(下半月).2011(11):35-36.
[4]王猛.粵北采茶戲-戲劇表演中如何深刻理解劇中人物[J].魅力中國.2012(07):89-90.
[5]婁嗣家,劉恩義.粵北采茶戲中的表演與人物形象的塑造[J].魅力中國,2013(11):346-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