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24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9)02-001-02
所有老人都不希望當年老之后,身上所有表明豐富社會身份的標簽被一一去除,只剩下一個“老人”。
年齡固然會帶來疾病發病率增高、身體機能整體衰退等各種自然退化,但將“對老年人的照護”過分特殊化,有時也適得其反地帶來焦慮。或者說,將養老視作“問題”,本身就意味著整個社會對衰老的恐懼和焦慮。
若能將老年看作正常且必然迎來的一個年齡階段,重新置于“人”的完整生命歷程中視之, “老齡”便不過是“全齡”的一部分。大多數人生活的社區實際上都是全齡化社區,社區居民需要的服務其實是全部年齡人口的需求。可能未來這個社區老年人比例高一點,那社會提供的為老服務比重就高;青少年少一點,年輕家庭多一點,可能針對他們的服務就多一點。社區服務的核心原則之一就是就近服務。
要構建一個健康發展的全齡化社區,需要政府、社會、企業、幾方力量參與搭建共治共享的平臺,共同完成社區治理的頂層設計。小到社區,大到國家,制定政策和頂層設計的邏輯非常相似。好在,如今有這些頂層設計與市場力量,都在為設法減輕家人的照護負擔尋找提供市場專業服務的解決之道。老年階段特殊,但也并不特殊—— — 養老亦養人。無論何種狀況,若都能維持作為“人”的尊嚴走過秋葉靜美的階段,苦樂皆無憾,這,才是真正的大同理想。
(圖 / 曹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