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志遠
【中圖分類號】R71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9)02-013-02
下午一點三十分,下午的門診準備開始。
一位外科醫生走進診室,和跟診人員打完招呼后坐下,余怒未消的他,抱怨上午的會議: “上星期有個病人開完刀之后死亡,雖然病人的死亡是因為重病所致,不過,讓這種病人在手術臺上一躺四五個小時,這種判斷根本不及格。”
“有什么更好的辦法嗎?”跟診的護理人員不解。“要是我來開這臺刀,不敢說一定能成功,但是,我會用超聲波刀來止血,血管斷面再涂一層止血凝膠,至少可以加快兩個小時,失血量可以減少許多。”“應該要自費不少錢吧。”
“跟一條命比起來,這些錢沒什么好省的。不提這些,我們來看診吧。”
他是腹腔鏡手術的名醫,這一天,門診掛號的病人不少,許多病人慕名而來,專程請他做手術。照例在安排住院前,他會很清楚地講解手術過程與相關風險,親切的態度與專業的術前說明,正是他能遠近馳名的原因。
“用腹腔鏡來切除膽囊,這是外科的入門手術,只要在肚皮上打三四個小洞,就能完成過去得開十厘米大傷口的手術。還有一種最新的技術, ‘單一切口腹腔鏡手術,只要肚皮上打一個洞就能完成,疼痛度更低,傷疤更不明顯。”他向病人分析不同手術方式的優缺點。
診室里,醫患雙方交談的時間,只有短短幾分鐘,談論的重點多是在病情方面,要醫生單從衣著、行頭或談吐來判斷病人“有沒有錢”,實在是強人所難。無論病人是貧是富,他總有固定的說法: “不過,要進行這項手術,并不便宜,有一些醫保不報銷的耗材,需要額外的費用。”除了原本的“手術同意書”,他另外遞上一份“自費項目同意書”。
對于醫生所提出的自費建議,每個病人的反應都不一樣。“如果有醫保不報銷,您認為比較好的藥物或工具,盡管幫我用最好的。不管要自費多少錢都沒問題。”有些病人相當豪氣,錢花在自己的身體上,毫不手軟;有些病人則將費用轉嫁給私人保險: “我有保險,可以支付住院的所有費用,既然已經繳了多年的保費,這次不用白不用。”當然,有些病人有預算上的考量: “算了,我用傳統的手術方式就好。”
最有趣的是,病人的反應,往往與醫生的猜想不同,有些“看起來”經濟狀況不佳的民眾,對自費商品的建議,來者不拒;某些“看起來像是有錢人”的病人,斟酌再三,不愿意接受。
無論病人最后的選擇如何,他都給予尊重,接著依照病人的需求安排手術方式,也不會在醫療服務與態度上打折。其他諸如手術中所需要的止血凝膠、預防術后造成腸粘連的膠膜,甚至是減少手術后傷疤的美容膠帶或祛疤藥膏,病人可以依照自己的需求與預算,獲得更多額外的服務。
“病人只是做個小手術,你列出這么一長串自費商品,算一算要花十幾萬元,這樣真的好嗎?”跟診的護理人員提出疑問。
“有錢有有錢的做法,沒錢有沒錢的做法,我并沒有因為病人接受或不接受就另眼相待。病人本來就有權利使用這些東西,我只是提供更多選項罷了。推廣這些自費項目,也不會有回扣進我口袋,純粹是希望病人享受更高質量的醫療。”他接著道出很多民眾的心理,“病人普遍存在一種‘自費比醫保好的心態,你不讓他們花點兒錢,他們反而覺得不自在,非得用點自費項目,才會心安。”
護士原本對主治醫生廣為提倡自費項目的行為相當反感,認為他失去醫生的專業,像個唯利是圖的生意人,聽完這一番話,不禁重新思考,醫療究竟算不算一種商品?
一位醫生不忍心讓病人多花錢,用最保守的成本治療;另一位醫生主張使用者付費,用高成本堆出高質量的醫療。兩者孰對孰錯,界限又在哪里?
(摘自《生死一念》中信出版社 圖 / 姚萬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