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
【摘 要】戲曲音樂中的唱腔與伴奏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互相映襯的關系,既能夠作為對立的個體也能夠統一的主體,共同成為戲曲的主角。這種相得益彰的關系并不是簡單的三言兩語就能夠解釋的清楚的,并且在其中還存在十分多變的復雜情況,是值得深入探究的,本文就兩者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簡單的探討。
【關鍵詞】戲曲音樂;唱腔伴奏;關系
中圖分類號:J8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04-0054-01
我國的傳統戲曲唱腔原本來自于徒歌,后來在千千代代的百姓口耳相傳后得到了現在的多種伴奏形式,現在的戲曲藝術已經是結合了我國的地方音樂以及其他的傳統文化形成的綜合性的音樂類型,集文學、舞蹈、舞臺、武術等等于一體的綜合藝術形式,當然,這些類型也都是能夠通過唱腔和伴奏兩者體現出來的。
一、川戲的幫、打、唱
“幫、打、唱”演繹了長篇敘事的民間樂曲,即一邊敲打鑼鼓一邊合唱,這種戲曲來源于南方,而“打、唱、幫”的川戲腔調是源于弋陽的唱腔,許多戲種,不論是大戲、小戲都采取這種唱腔,或是在這種唱腔的基礎上進一步變化的。例如,黃梅戲就是在這種唱腔上衍生的,早期的黃梅戲是“三打七唱”,即三個人擊打樂器并且進行演唱,其余的七人負責裝扮演戲。川戲的“幫”起初是讓男性表演者在擊打樂器的同時進行幫唱,而現在選擇用女性專職的幫腔,不需要進行表演,表演的時候,由打鼓的表演者擔任領腔的作用,其余的表演人員進行幫腔,領腔的人可以自由的控制節奏,由幫腔的人進行上板,以詠嘆調為例,這時幫和較多的一種拖腔,跌宕起伏,但是腔型是較為固定的,一般分為后半句幫腔和整句幫腔兩種。川戲的“打”,正所謂鑼鼓半臺戲,這種打是高腔的一些曲牌進行獨唱、幫腔的主導靈魂,其中的打不僅僅可以作為前奏、間奏和結尾的重點內容,更重要的是可以突出“套打”,也就是將幫、打、唱結合在一起,渲染出一種渾然天成的作用。除此之外,川戲的一些武打戲也需要用小鼓、小鑼、堂鼓等樂器進行擊打,這些樂器在音量大小和音色特點方面各有不同,一般由五人進行表演,進行舞臺的劇情調整、塑造人物、渲染情感。川戲的“唱”,需要與當地的方言緊密結合在一起,按照每一個字行腔,非常具有朗讀性,一般來說演唱的表演者都需要用自己的真聲演唱,女歌者的腔調低回、婉轉,而男歌者的歌聲慷慨激昂,這能夠很好的映襯戲曲中表達的情感,一支曲牌可以根據劇情隨意的變換唱腔,更生動的體現出角色的情感。在演唱的過程中,要注意幫腔的旋律、走板的速度,是需要進行散唱整打還是散板,配合鼓板的節奏改變唱腔。
二、高腔的吹、打、唱
高腔,就是在原來需要人聲幫腔的地方,用嗩吶代替幫腔,演奏出幫腔的旋律,浦市的高腔就是在弋陽腔的基礎上進行流變形成的唱腔,后因為演唱者格外講究腔調而出名。其中的“吹”,就是需要用到一些吹管樂器,最常見的就是嗩吶,以此來代替人聲的幫腔,嗩吶在演奏高腔部分時,通過演奏者的氣息調整、吹走技法的多變,能夠吹奏出類似于人聲的蕭音,這種高腔的演奏中常常也會出現一些粗礦的腔調,將南方的腔與北方的調結合在一起。高腔的“打”也是與一些打擊樂器相關的,如板鼓、大桶鼓、勾鑼等等,由于這些樂器的擊打位置與擊打方法的變化非常多變,因此也能夠創造出非常豐富的音色,更是能夠得到多樣的織體。最為特殊的是大桶鼓,從戲曲的演奏開始一直到結束幾乎都一直在敲打,但是音色卻非常多變,繪聲繪色。高腔的“唱”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字數較多腔調較少的“數板”,另一種是字數較少腔調較多的“行腔”,在高腔的演唱中行腔的腔調因為繁多因此節奏非常多變,結合伴奏樂器的音域一般較廣,因此演唱者的音腔也就比較容易塑造。
三、柳子的彈、打、唱
彈、打、唱原本來自于柳子腔,但是近些年來也廣泛應用于說唱音樂中,柳子戲中的“彈”,分為文場的三人,分別彈奏笛子、笙和小三弦,其中的小三弦與普通的三弦有很大的不同,這種弦的桿非常細長,弦鼓呈現出橢圓形,在弦鼓中間有一個共鳴器,這種樂器的音色非常清脆,并且穿透力極強,富有鮮明的而色。柳子戲的“打”,就是武場角色的扮演,一般由大小鑼、鼓和手镲組成,大鼓是沉穩的低音,小鑼是非常尖亮的音色,此外還有“四大扇”,也就是一幅大饒、一幅大镲,這些打擊樂器在合奏的時候能夠展現出非常磅礴的其氣勢,并且色彩也是非常鮮明的,于其他的戲種有非常大的區別。柳子戲的“唱”是屬于復牌體的劇種的,有不少明清時期的俗曲就是柳子戲的唱法,在后來的發展過程中,柳子戲又結合了高腔、亂彈和羅羅等聲腔,在現在的兩百多個曲目中,俗曲唱法占據了一半。最為有名的就是“五大套曲”,其中的套代表每一支曲牌都有不同男女唱腔,自成一套,并且能夠根據劇情需要交叉、分合重新構成各類新套腔。
總之,傳統戲曲的唱腔與伴奏有各種各樣的關系,并且還在不斷的推陳出新,塵現出精彩紛呈的表演效果,在未來的發展中必然也會產生新的類型,但是也一定會有部分戲曲的演唱和伴奏形式是永遠無法取代的。
參考文獻:
[1]董志軍.論戲曲音樂中唱腔與伴奏的關系[J].藝海,2017,(34):170-171.
[2]施維.戲曲音樂中唱腔與伴奏的關系問題[J].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17,(1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