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英
【摘 要】山歌是粵北客家女子的自我展示,是對自我命運的認識、不斷實踐的努力,在女性意識的內在推動下,渴望婚姻自由是她們的人生需求,也是自我解放、男女平等的平衡。粵北客家女子用山歌表達情感,反映了女性自覺意識的覺醒,其獨特的生存環境,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慢慢地形成了一種民歌形式。真摯的情感,自由的節奏,使人感同身受。客家山歌中對女性的描繪,是我國音樂古老形式,因為地方范圍狹小,仍舊只有少數地區對這種文化認同。本文簡述了粵北山歌的形成,詳盡分析了粵北山歌中的女性角色意識。
【關鍵詞】粵北山歌;女性角色;意識
中圖分類號:J642.22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07-0061-02
粵北山歌是人類文化歷史長河中一顆璀璨明珠,是客家文化的精粹,集中體現整個客家文化發展進程中勞動人民的真實生活和豐富情感。從地域特點、語言種類、演唱類別等來看, 粵北山歌的女性角色以其親勤勞善良、勇敢堅強構成了一部粵北地區的生動歷史景象。粵北山歌作品中的女性角色體現了中國傳統女性的千般體驗、萬種情懷,匯集著勞動人民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和對未來的美好憧憬。這些內含女性角色的山歌在流傳過程中不斷地經過人民加工與提煉,從而形成了自己獨有的藝術風格及特色。長期以來,隨著粵北女性的角色意識日漸增強,粵北山歌最具代表性,不同時期的女性角色涌現出來,透視出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這種社會心理現象,其背后隱藏著深厚的人文內涵,也造就了兩性間各有差別的氣質。客家女性能干細活,也能干粗活。客家女子如果不能出人頭地,便有了巨大的家庭壓力,多了幾分成熟穩重與犧牲,環境適應能力越來越受到考驗。深受明清理學的影響,婦女忍辱負重,性別文化在中國社會生活根深蒂固。
一、粵北山歌的形成
客家山歌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客家人的先祖,原居中原一帶,后來因為戰亂頻繁,導致民不聊生,故原居住在黃河流域一帶的客家先民生活在僻住山區或丘陵地帶,正如山歌中所說的那樣:“唱歌唔論好歌喉,條條唱出解憂愁,一日三餐歌送飯,夜夜睡目(覺)歌貼頭。”(粵東山歌)清人李調元(清乾隆年間)在其所著的《粵東筆記》中記述了當時廣東民間歌唱活動的情況。客家人為了解除艱辛的勞動和寂寞,婦女為了擺脫封建宗族的束縛和壓迫,往往借助山歌來抒發情思和解除內心苦悶。久而久之,就成為了一種習俗,粵北山歌也就由此而成。
二、粵北山歌中的女性角色意識
(一)獨立個性的人性需求
山歌是客家女性的精神慰藉和情感宣泄口。贛南客家女性在山歌中表現出對男子的大膽追求,對情人的無比堅貞。通過山歌,我們不僅聽到她們試圖擺脫男權話語中心的努力,而且也表現出具有獨立個性的人性需求。婦女在家庭中主持家政,農事及家務概由她們負責。男子在家庭中則如處于客卿的地位,婦女得體貼入微地服侍自己,故客家婦女是家庭的重心。山歌解除艱辛的勞動,解除內心苦悶逐漸就成為了一種習俗。客家山歌源遠流長,山歌是中國民歌的基本體裁,流傳極廣,蘊藏極豐富,粵北山歌、客家山歌與民歌、詩歌有共同之處,或抒情,或敘事,節奏自由,與七言絕句非常相似,產生的節奏和韻律非常有趣,引起對方或聽眾的注意。舊社會婦女地位低,再加上貧窮落后,真正的愛情只是一種奢望。如“童養媳”等禮教、宗法約束,“男耕女織”,擺脫貧窮,立志讀書,求取功名逐漸形成風氣,客家女人任務就會加重,生兒育女,做出了巨大的犧牲,也鑄就了客家女性刻苦耐勞的精神。多年的媳婦熬成婆,女人在承擔人生的重擔。山歌是客家女性生命狀態的體驗,是她們對生命意義的追問。
(二)對美好愛情的追求
粵北山歌飽含深情厚義,對愛情無比向往。女性不畏禮教的挑戰,試圖擺脫男權。女性自我意識覺醒,山歌是客家女性的精神釋放,表達反封建思想,巾幗不讓須眉。青年談情說愛,客家妹子認準了心上人,墜入愛河,愛得死去活來,表達了對愛情生死不渝的信守。抒情、敘事、諷喻、調笑、雜歌四種。這些山歌大多是散體,一般四句一首。如:新買燈盞玻璃筒,燈下同郎共用功;打開書本學文化,總愛郎通妹也通。這些增字的歌詞起到先聲奪人的作用,引起對方或聽眾的注意,讓人很快聯想到男女之情,客家人的住地秋高氣爽之際,男女青年在茶樹下談情說愛,正是天時地利人和。客家妹子認準了心上人就會愛得纏綿、執著、死去活來。婦女在封建時代思想的壓迫、束縛和摧殘下,甜蜜的愛情和美滿的婚姻對她們來說只是一種奢望。客家地區流行“童養媳”“等郎妹”“隔山娶”“二婚親”“沖洗親”等等,如此使得客家男女們只能通過山歌來表達對美好愛情的渴望和追求。
(三)對自由生活的向往
中華上下五千年,大的混亂得到了破解,人的精神得到了解放。人的熱情,予以發揮。精神大解放、思想大自由,正是人類進步的表現。客家民系是漢民族中一個系統分明而又很有特點的重要支系。從一千多年前的魏晉南北朝開始,客家人輾轉南遷,在歷經5次大遷移中從閩西再轉粵東北。此時隨著哲學的興起,女性思想界出現了一種比較自由解放的趨勢。客家第一批先民是他們人生最苦痛的時代,也顯現出魏晉南北朝時的文化精神。魏晉六朝時有深厚的文化淵源,根據專家們的考察,客家民系是南徙。為避戰亂或自然災禍離開中原,輾轉南遷。他們的山歌高唱對自由的熱愛,濃情粗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客家婦女的生活是勞動,是生產,客家婦女撐持了全家,是一家之主,相夫教子,服侍周全。客家山歌中所呈現的星星點點的女性自覺意識覺醒。她們中的一些人不再仰視男人,也不再以取悅男人為生活的第一要義。婦女是家庭的重心,與男子一樣,下田勞作,雖然在婚姻上受約束較多,在山歌中率真地歌唱,就顯得自然而然了。客家女性得天獨厚的條件,具有了女性自覺意識。
總之,客家社會的特殊性使女人在一定程度上有別于中國封建社會婦女被動的生活狀態,粵北山歌讓女性有了性別平等觀念和女性自覺意識。
參考文獻:
[1]譚元享,黃鶴.客家文化審美導論[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2年第5期.
[2]孔永松,李小平.客家宗族社會[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年第3期.
[3]贛南民歌集成.(內部資料)贛州地區文化局,2013年第8期.
[4]黃曉云.從客家山歌看客家女人的精神個性[J].江西社會科學,2014年11期.
[5]魏丹蘭.同宗同源的閩贛客家山歌——論閩西與贛南客家山歌中的共性[A].客家文化研究(下)[C],2004年.
[6]張羨聲,崔寶霞,宋俊華,劉曉春,林斯瑜,揭英麗.粵東北城市客家山歌的實錄報告與思考[J].嘉應學院學報,2015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