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悅
【摘 要】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兒童歌曲創作經歷了一個由高度繁榮到逐步凋零的趨勢。與建國初期相比,現階段國內兒童歌曲創作的數量和質量都有著顯著差異,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深入思考、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建國;兒童歌曲;創作趨勢;藝術特點
中圖分類號:J642.6? ?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07-0064-01
兒童歌曲是以青少年兒童作為主要對象的歌曲種類,以其節奏明快、旋律生動等藝術特點深受青少年的喜愛和歡迎。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內兒童歌曲創作經歷了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一時間涌現出了大量的優秀兒童歌曲,時至今日其影響力依然十分深遠。
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國內兒童歌曲創作速度明顯放緩,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國內兒童歌曲創作數量和質量呈現出顯著下降的趨勢,鮮有膾炙人口的優秀兒童歌曲問世,兒童歌曲也未能在教育兒童、陶冶情操等方面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引發這個問題的原因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一、建國后國內兒童歌曲創作的主要發展歷程回顧
筆者認為,新中國成立以后兒童歌曲創作的發展歷程大致可以劃分為如下幾個階段。
一是高度繁榮期(1949—1966)。新中國成立以來,兒童歌曲創作進入了一個高度繁榮的發展時期。一方面新中國剛剛創立,文藝界百廢待興,文藝工作者的創作熱情空前高漲,另一方面國內青少年迫切需要一批優秀的兒童歌曲,“供需雙方”的高度對等導致了兒童歌曲創作數量和質量呈現出“雙高”的特點。這期間,兒童歌曲創作的題材更加豐富多樣,既有對少年英雄的贊美,又有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歌頌。與之前傳統的兒童歌曲相比,這個時期的兒童歌曲時代氣息更為鮮明,成為了一代又一代少年兒童成長過程中的精神食糧。這期間的代表性兒童歌曲有《讓我們蕩起雙槳》《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小燕子》《勞動最光榮》等,著名的兒童歌曲詞曲作者有鄭律成、潘振聲、李群等。
二是蕭條期(1966—1976)。1966年開始,受到“文革”的影響,國內兒童歌曲創作進入了緩慢發展的蕭條時期,一大批兒童歌曲創作者受到了沖擊,藝術創造力被限制和扼殺。這期間雖然也有一批兒童歌曲出現,但是這個特定時期的兒童歌曲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征,例如《我愛北京天安門》《紅星歌》等等。雖然這些作品傳唱度較高,但是從旋律上、節奏上都帶有嚴重的趨同化趨勢,強調結構對稱,曲調也相對單一,比較適合群體演唱。與上一個時期相比,兒童歌曲創作的數量、質量都有較大的差距。
三是復蘇期(1978年—20世紀90年代)。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開始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新階段,兒童歌曲的創作也一掃頹勢,開始進入了復蘇發展的新階段。這期間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著全新的形勢和任務,也給兒童歌曲的創作帶來了一系列積極的影響。隨著社會思潮的不斷活躍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日趨繁榮,這期間兒童歌曲創作可以吸收的養分更多,優秀的作品也層出不窮。這期間比較有代表性的兒童歌曲作品主要有《歌聲與微笑》《七色光之歌》《種太陽》《小螺號》等。這些優秀的兒童歌曲作品包含著新時代少年兒童對美好生活的贊美和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藝術風格更為多元化,既有適合集體演唱的作品,又有適合單獨演唱的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這期間還產生了動畫片主題歌這種新的兒童歌曲形式,如《葫蘆兄弟》《舒克與貝塔》《黑貓警長》等等,這些兒童歌曲作為動畫片的主題歌,趣味性較強,詞曲歡快,受到少年兒童的廣泛歡迎。
四是低潮期(21世紀初至今)。至21世紀初開始,國內兒童歌曲創作再一次進入了低潮期,優秀的兒童歌曲數量不多,相對來說傳唱度較高的兒童歌曲大都為動畫片主題曲或者影視劇主題歌,缺乏帶有鮮明時代感和影響力、傳唱度較高的優秀兒童歌曲作品。
二、導致現階段兒童歌曲創作進入低潮期的原因分析
筆者認為,導致現階段兒童歌曲創作進入低潮期的主要原因包括如下幾方面。一是現階段兒童歌曲創作受到了網絡文化的強烈沖擊和影響。網絡文化是一種復雜的文化現象,能夠引發審美的多元化和文化的“快餐式”消費,當代國內流行音樂也多受到網絡文化的影響。二是優秀的兒童歌曲創作人才大量流失。在高度市場化的發展環境下,大量的兒童歌曲創作人才開始進入到收益更高的流行音樂創作領域,兒童歌曲創作的市場范圍比較狹窄,難以發揮足夠吸引力。三是兒童歌曲的教育功能發揮不夠充分。當前,隨著信息化技術的不斷普及和發展,青少年兒童教育的方式和途徑更為多元化,兒童歌曲的教育功能和作用發揮受到一定的影響。由于自身功能發揮不夠充分,就會導致出現創作內驅性動力不足等一系列問題。
當前,我國已經進入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階段,作為社會先進文化的重要代表,兒童歌曲創作過程中面臨的問題急需要得到妥善的解決。相信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兒童歌曲的創作即將進入全面繁榮的新階段,結出更加豐碩的成果。
參考文獻:
[1]袁慎靖.近現代少兒歌曲創作的歷史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