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祖春
【中圖分類號】R36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9)02-015-01
年初,老張突發腦梗塞。治療期間,醫生發現他存在“心房顫動”,推測這可能是引起老張腦梗塞的元兇。神經內科醫生和心臟科醫生共同會診,建議老張使用抗凝劑治療。老張很疑惑地問醫生: “我已經在使用抗凝劑,為什么還要用?”原來老張一直在使用阿司匹林,他誤將抗血小板藥物阿司匹林當成“抗凝劑”了。
抗血小板藥物和抗凝劑的最終目的都是防止血栓形成,但兩者并不一樣。
臨床上常用的抗血栓藥主要包括抗凝血藥、抗血小板藥和溶栓藥 (纖維蛋白溶解藥) 三類。血栓的形成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由于疾病病理生理變化,造成血流緩慢或停滯,引起纖維蛋白凝固、血栓形成,這種類型的血栓多發生于靜脈系統;另一種則因血管內皮受損,血小板發生黏附、聚集和形成血小板栓子,這種類型的血栓多發生在動脈系統 (有內皮受損) 。對于前者,可用抗凝血藥防治;對于后者,可用抗血小板藥。也就是說,抗凝血藥與抗血小板藥抗栓機制不同。溶栓藥則主要用于急性心肌梗死、腦梗塞后,溶解已形成的血栓。
服華法林需監測凝血指標
血液凝固過程是一個復雜的蛋白質水解活化連鎖反應,有 12 個凝血因子及多種酶的參與,最終使血液變成血凝塊。抗凝治療是通過影響血液凝固過程中某些凝血因子,在一定程度阻止血液凝固,以達到防治血栓性疾病的目的。
血栓形成,除手術和損傷原因,還多與血流緩慢、局部血液形成渦流等有關。這類血栓會隨血液移動到其他部位,導致更嚴重的后果,如下肢深靜脈血栓會導致肺栓塞、猝死,心房顫動的血栓脫落則可發生嚴重的腦梗塞。
目前臨床上,抗凝藥物主要用于心臟相關手術、心導管介入治療、心臟導管檢查、腦血管導管造影檢查、血液透析、人工腎的預防性抗凝治療,以及心房顫動預防血栓發生等。代表藥物是華法林。
華法林是一個經典的抗凝藥物,可以有效降低房顫患者的腦梗塞,但用藥過量易引起自發性出血。服藥期間,患者必須監測凝血機制中 PT (血漿凝血酶原時間) 和INR 值 (國際標準化比值) ,根據 INR 來調整藥物劑量,以免劑量過高導致出血,或減量過低沒有效果。現在,國內已有新型的口服抗凝藥物,如利伐沙班和達比加群酯。新型口服抗凝藥物不用監測 INR,比較安全,有效性和華法林差不多,但價格昂貴。
有胃腸道疾病慎用阿司匹林
通常,血小板在凝血過程的啟動和血凝塊發展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當動脈內膜斑塊破裂或者人體出現傷口時,首先是血小板被激活,之后誘發凝血過程。抗血小板藥物主要是通過各種途徑達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等目的。
目前,臨床抗血小板藥物主要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主要用于動脈相關血栓疾病,例如,心肌梗死或者腦梗塞的預防和治療。冠心病等動脈粥樣硬化或者各種動脈支架植入以后,通常采用抗血小板治療。
但是,阿司匹林是一種非甾體類抗炎藥,對胃腸黏膜存在一定的刺激性,會損傷胃黏膜,抑制對胃黏膜具有保護作用的前列腺素合成,干擾胃黏膜屏障的形成,從而引起消化道出血。若患者有明確的胃腸道疾病,一般不建議服用該類藥物。必須服用時,需要同時使用胃黏膜保護劑。
抗凝劑和抗血小板藥物,雖然都可以抗血栓,但并非完全一樣的概念。抗凝藥物使用以后,血液凝固受到明顯影響,需要醫生仔細評估后再使用,并小心監測;抗血小板藥物只影響血小板,出血風險較低,相對安全。
(摘自《家庭醫藥·就醫選藥》2018 年第11 期 圖 / 壹圖網 童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