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義勇 彭丹 劉劍
【中圖分類號】R36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2095-6851(2019)02-028-01
病例資料患者,女,48歲,3天前無明顯誘因左腰部疼痛,疼痛呈持續性隱痛不適,伴發熱,無尿頻、尿急,無畏寒,無腹瀉及里急后重,無嘔血及便血,外院全腹彩超提示:餐后膽囊,左腎囊腫,左腎積水;未作相關治療,1天前患者出現血尿,為進一步治療,我院外一科于2018-10-17以左腎腎周感染、左腎囊腫收治入院,并于當天上午行急診下腹部及盆腔CT掃描,以幫助明確診斷,CT示左腎囊腫,左腎周感染;掃描野內見膽囊體積不大,壁不厚,囊內未見高密度結石影,見圖1、2;患者行后腹腔鏡下左腎囊腫去頂減壓術+膿腫引流術治療后于2018-11-1復查CT,掃描野內膽囊腔見一大約35mmx16mm24mm的高密度結石影,膽囊體積不大,壁不厚,見圖3-6;詳細查詢病人入院用藥情況,得知使用了頭孢曲松鈉,對比兩次CT及院外彩超檢查,考慮藥物性膽囊結石,建議復查。
討論頭孢曲松鈉是第三代頭孢類抗菌藥物,具有抗菌譜廣,殺菌作用強、長效、低毒,對大多數革蘭氏菌敏感,組織穿透力強等特點,臨床應用于各類感染預防;據研究發現,25%~45%患者服用頭孢曲松后,發生膽汁淤積癥狀,其淤積物主要成分是頭孢曲松鈣鹽所致的顆粒物質,停用該藥物后,膽囊中的膽酸池又恢復平衡,重新溶解膽固醇結石,頭孢曲松鈣鹽溶解以至消失,因而被稱作做【可逆性結石】,也有人將其稱之為假結石癥(pseudolithiasis)。頭孢曲松所致結石癥有以下幾個特點:a、結石發生快,溶解消失也快,最快出現在給藥后第2天,最快消失是在停藥后11天;b、結石一般直徑較小后呈泥沙樣(本例較大);c、是否發生結石決定于藥物本身的特性,且于劑量、療程相關;d、結石的主要成分是頭孢曲松鈣,還有少量膽固醇和膽紅素;e、有些病例膽、腎結石同時發生;d、不僅小兒多大,成人也有發生(本例為成人);除去頭孢曲松還有以下四種致結石性藥物:雌激素、非甾體類抗炎藥、潘生丁(雙嘧達莫)、全胃腸外營養藥(TPN)。藥物性結石,尤其是頭孢曲松所致的假性結石,很容易導致醫療糾紛,這也就要求我們影像科醫師及臨床醫師發現膽囊結石時考慮到藥物性假結石的可能,多和患者溝通,咨詢其藥物使用情況,對于無法排除藥物性假性結石的患者,應囑其近期復查,告知其此結石可能會自行消退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