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蔚青
【摘 要】香港電影新浪潮是指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香港電影的一個潮流,一批從國外電影“學院”派畢業回港并從事編導工作的年輕導演,懷揣著對電影赤誠之心,創作了一系列不同于傳統港產片的電影作品,而創作中所蘊含出的強烈的本土意識也成為當時香港影壇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本文將從電影的敘事主題以及鏡頭藝術角度等方面探究香港新浪潮電影中的美學形態。
【關鍵詞】新浪潮;本土意識;美學形態
中圖分類號:J9? ?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07-0124-01
香港,一座高度繁華的國際大都市,一座承載著幾代人思想情感的記憶之城,一座僅次于好萊塢和寶萊塢的第三大電影工業基地,曾經為中國華語電影的發展與革新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和貢獻。在上個世紀的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期,香港電影界中一批新銳電影人異軍突起,徐克、許鞍華、嚴浩、譚家明等導演如同一股新鮮血液,秉持著敏銳獨特的社會觸覺,懷揣著強烈的本土意識與人文精神,以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氣勢,開創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電影新局面,同時也為香港電影后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香港新浪潮的產生
20世紀七十年代末,香港社會在紛繁復雜的國際形勢下在經歷了經濟轉型與社會發展。伴隨著這一系列的改革,香港社會的年齡結構也發生了變化,新一代的香港人迅速成長。他們大多出身于經濟生活比較富裕的環境中,主要接受的是西方文化熏陶;加之外來文化和本土文化對他們的共同作用與影響,使得這一時期的港人表現出了與上一輩人完全不同的思維邏輯、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和欣賞品味。他們作為電影消費的主導力量必然會對香港電影提出新的需求。
在這樣環境下,一批從國外電影“學院”派畢業回港并從事編導工作的年輕導演,懷揣著對電影赤誠之心,創作了一系列不同于傳統港產片的電影作品,在香港華語電影發展的版圖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二、敘事層面的本土化傾向
從某種程度來說,香港新浪潮時期創作的電影作品為華語影壇開創出一個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尤其是從內容到主題都滲透著“本土化觀念”的傾向。創作者除了對社會現實層面的階級矛盾、人性冷漠等問題進行了大膽的呈現與抨擊,同時也觸及到了對風土人情、集體記憶及個人體驗的細致詮釋,充分展現出那一時期獨特而又耐人尋味的“香港情緒”。
首先,香港新浪潮時期電影人以敏銳的觸覺反映社會現實。例如在徐克《第一類型危險》中,電影直指當代香港的現實狀況,以一種偏激的觀點和手法寓寫香港社會的階層矛盾和普通人的被迫害感,將香港這個國際現代大都市描繪成了一個壓抑個性、禁錮自由的堅固牢獄,人人深陷泥潭,無力反抗,只能在社會的大潮中隱忍、掙扎。其次,對本土風貌的展示。在許鞍華創作的《瘋劫》中,描寫了發生在香港西環的一宗撲朔迷離的命案,影片里的殘垣舊巷、火燒冥紙、斬雞頭和秋風落葉構成了一幅具有濃郁香港本地色彩的獨特畫卷;《撞到正》里的長洲離島、下鄉戲班、冤魂出沒、靈符、和尚做法等做法也呈現出了獨屬于那個時代的“香港奇觀”。再次,個人經驗與集體回憶的人文關懷。例如在方育平創作的電影《父子情》中,導演用樸實無華的影像去喚醒一代人集體記憶與共鳴,通過許多細膩情節的展示,把這樣一段看似平淡無奇的父子情娓娓道來,賦予許多人感同身受的情感體驗。
三、鏡頭語言的大膽創新
新浪潮電影中的“新”是一種渴望區別傳統、突破傳統的情感需求。許多創作者通過干凈利落的的短鏡頭快速剪接的方式來營造出強烈的節奏感。例如個性最為突出、風格最為詭異的導演徐克,在其創作的影片《蝶變》中殺人蝴蝶將沈堡主咬死的場面與《第一類型危險》中林奇珍將一只貓從窗口拋下,貓慘死在大鐵釘上的場面的表現上,都用了大特寫加快速剪的方式營造出驚險效果,成為經典的“徐克特色”的鏡頭呈現方法。除此之外,在攝影機運動、構圖、色彩等方面也同樣考究,通過營造視聽沖擊力,力求最大程度的吸引觀眾。例如電影《地獄無門》中的高速攝影、夸張的構圖、怪異的人物造型等等,來影射和揭示在動蕩壓抑的現實社會下,人性中本來就有的殘忍邪惡和嗜血的沖動得以催醒人性本惡的意味。
整體而言,新浪潮時期的電影創作者不僅從宏觀角度提升了香港電影的思想性和藝術性,而且還敢為人先,將大膽真實的創作理念與技巧融入到主流電影的創作中,奠定了“新浪潮”時期的多元化的美學基礎,為新一代的電影人的創作與革新開拓了多元化的電影創作格局。
參考文獻:
[1]章柏青,賈磊磊.中國當代電影發展史(下冊)[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
[2]李少白.中國電影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周星.中國電影藝術史北[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4]卓伯棠,羅卡.香港電影類型論香[M].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
[5]卓伯棠.香港新浪潮電影香[M].香港: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3.
[6]達郎. 獨立精神(二)[M].北京:現代出版社,2001.
[7]孫曉立.論第五代導演對第六代導演的影響[J].美與時代,2005.
[8]鄭淑梅.世界電影名家名片二十講[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