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龍
【摘要】目的:觀察膀胱部分切除術與經尿道電切術應用于膀胱癌中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我院2015年2月~2018年5月確診的90例膀胱癌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其中45例患者進行膀胱部分切除術,作為對照組;另45例患者實施經尿道電切術,作為觀察組。對比兩組患者TNF-α、IL-6及IL-10這三個炎癥因子水平、臨床指標及2年內復發率。結果:觀察組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對照組,手術時間、留置導尿管時間及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相對于對照組而言,觀察組術后TNF-α、IL-6水平明顯偏低,然而IL-10水平顯著較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2年內復發率對比 對照組復發17例(37.8%),觀察組復發7例(15.6%)。組間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與膀胱部分切除術相比,經尿道電切術治療膀胱癌具有治療效果較好、創傷小、復發率較低,術后恢復較快等優勢,可作為治療膀胱腫瘤的首選方案。
【關鍵詞】膀胱癌;膀胱部分切除術;經尿道電切術
【中圖分類號】R249【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2095-6851(2019)02-099-01
膀胱腫瘤是我國臨床常見的泌尿系統疾病之一,發病率位居泌尿系統惡性腫瘤首位[1]。膀胱癌臨床初期表現為血尿、和下尿路癥狀(尿頻、尿急、尿痛)等,腫瘤較大或腫瘤位于膀胱頸口可伴有尿潴留、膀胱癌痛等并發癥,并且膀胱腫瘤具有易復發的特點,嚴重危及患者生命健康[2]。在膀胱淺表腫瘤的治療當中,隨著腔鏡內技術日益發展成熟,經尿道電切術在臨床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了[3]。本研究回顧性分析行膀胱部分切除術與經尿道電切術膀胱癌患者的一般資料,并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詳細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5年2月~2018年5月我院確診的90例膀胱癌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其中對照組45例,男30例,女15例;年齡35~75歲,平均(55.5±6.5)歲;腫瘤大小(1.7±0.7)cm;腫瘤分期:Ⅰ期21例,Ⅱ期24例;病理分級:G124例,G213例,G38例;單發30例,多發15例。觀察組45例,男29例,女16例;年齡35~73歲,平均(54.9±6.4)歲;腫瘤大小(1.9±0.5)cm;腫瘤分期:Ⅰ期20例,Ⅱ期25例;病理分級:G123例,G214例,G38例;單發29例,多發16例。兩組患者的病理分級、腫瘤分期、腫瘤大小等方面比較,均無統計學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對照組采用膀胱部分切除術:給予患者硬膜外腔麻醉,恥骨上方處做10cm縱行切口,以患者實際腫瘤部位、大小為依據,制定不同的治療方案。針對腫瘤位置靠近膀胱頸部者,且直徑大小低于1.5cm×1.5cm,采用高頻電刀對腫瘤周圍1.5cm處進行局部切除,深度達到淺肌層,間接縫合。若腫瘤直徑大于1.5cm×1.5cm,膀胱頸部瘤及周圍2.0cm處進行部分切除,全層縫合。針對腫瘤位置靠近輸尿管者,將輸尿管一同切除,然后給予患者輸尿管膀胱吻合術,雙"J"管留置于輸尿管內,術后3個月拔除。觀察組實施經尿道電切術:給予患者硬膜外腔麻醉,取截石位,放置電切鏡后在膀胱內灌入5%甘露醇沖洗液400~500ml,密切監測患者膀胱內腫瘤體積、位置、形態,同時探討輸尿管口與腫瘤間的位置關系。將膀胱內沖洗液放出,重新灌入5%甘露醇沖洗液100~200ml。采用環狀電極進行逐層切割,完全切除瘤體、瘤蒂。若瘤蒂較長,直接切割至腫瘤根部,以腫瘤周圍2.0cm正常粘膜組織為切除范圍,電凝止血。若腫瘤位置靠近輸尿管,連同輸尿管一并切除。兩組患者術后均給予常規灌注化療,藥物為絲裂霉素。隨訪2年,每3個月進行膀胱鏡復查1次。
1.3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軟件,以(x±s)表示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資料χ2檢驗,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圍手術期各項指標對比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留置導尿管、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均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2.2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指標對比 兩組術前各種炎癥因子指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相對于對照組而言,觀察組術后TNF-α、IL-6水平明顯偏低,IL-10水平顯著較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
2.3兩組患者2年內復發率對比對照組復發17例(37.8%),觀察組復發7例(15.6%)。組間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χ2=5.682,P<0.05)。
3討論
膀胱癌是我國泌尿系統常見的惡性腫瘤,具有易發性與多發性,其中膀胱淺表型腫瘤占膀胱腫瘤中65%~75%[4]。膀胱腫瘤特點為大多數腫瘤細胞分化程度較完整,腫瘤惡性程度相對較低,但是易復發。據統計,若治療不當,膀胱腫瘤復發率高達55%~65%[5]。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留置導尿管、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均較低(P<0.05);相對于對照組而言,觀察組術后TNF-α、IL-6水平明顯偏低,然而IL-10水平顯著較高(P<0.05);觀察組復發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從這個結果我們可以看到,與膀胱部分切除術相比,經尿道電切術的優勢還是較為顯而易見的,其原因有可能是經尿道電切術有助于產生氣化層與凝固層,有效抑制血管的出血發生,閉塞小血管及淋巴管,這可能更有利于阻止腫瘤細胞的轉移。而且經尿道電切術對患者創傷較小,有利于患者術后康復,減少并發癥發生。
綜上所述,膀胱部分切除術與經尿道電切術對膀胱癌均有明顯治療效果。相對膀胱部分切除術而言,經尿道電切術具有創傷小、恢復快、復發率低、出血量少、手術時間短等優勢,有助于保留良好的膀胱功能,減輕患者經濟壓力,值得臨床大力推廣。不過,由于該研究的樣本量不大,還需要更多的臨床分析和觀察。
參考文獻:
[1]王超,李剛,魏萬頃,等.膀胱尿路上皮癌伴腺樣分化的臨床特點及預后分析[J].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15,36(9):676-679.
[2]馬立強,任傳蔚.根治性全膀胱切除術后兩種尿流改道術式的臨床療效比較[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2,6(19):45-46.
[3]馬立強,任傳蔚.根治性全膀胱切除術后兩種尿流改道術式的臨床療效比較[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2,6(19):45-46.
[4]李煥雄,何利華,戴旭輝.膀胱部分切除術與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治療淺表性膀胱癌的臨床療效分析和安全性比較[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5,26(13):3074-3075.
[5]張建春,朱峰,劉沛.根治性經尿道氣化電切術與開放性膀胱部分切除術治療老年膀胱腫瘤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3):588-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