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智慧
【摘要】目的:分析探討缺血性腦病的病理診斷價值。方法:抽選我院50例缺血性腦病患者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50例患者均作出明確診斷,獲得及時治療,且療效較滿意。結論:病理診斷有助于缺血性腦病的早期確診,為制定具體治療方案提高可靠依據,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關鍵詞】缺血性腦病;病理;早期診斷
【中圖分類號】R969.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2095-6851(2019)02-103-01
缺血性腦病是指由于低血壓、心臟驟停、失血、代血糖、窒息原因引起的腦損傷。現選我院2016年2月~2018年8月收治的50例患者資料作為研究對象,以探究缺血性腦病的病理診斷。報道如下。
1一般資料
抽選我院2016年2月~2018年8月收治的50例患者資料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5例,年齡45~73歲,平均年齡(61.5±3.3)歲。
2影響病變因素
2.1腦的不同部位和不同的細胞對缺氧的敏感性不盡相同。大腦較腦干各級中樞要為敏感。大腦皮質較為敏感。各類細胞對缺氧敏感性由高至低依次為:神經元、星形膠質細胞、少突膠質細胞、內皮細胞。神經元中的以皮質第 3、5、6層細胞,海馬錐體細胞和小腦蒲肯野細胞 最為敏感,在缺血(氧)時首先受累[1]。
2.2腦損傷程度取決于缺血(氧)的程度和持續時間以及患者的存活時間。輕度缺氧往往無明顯病變,重度缺氧患者僅存活數小時者尸檢時也可無明顯病變。只有中度缺氧,存活時間在12小時以上者才出現典型病變。
2.3損傷的部位還和局部的血管分布和血管的狀態有關。在發生缺血(氧)時,動脈血管的遠心端供血區域最易發生灌流不足。大腦分別由來自頸內動脈的大腦前動脈、大腦中動脈和來自椎動脈的大腦后動脈供血。其中大腦前動脈供應大腦半球的內側面和大腦凸面的額葉、頂葉近矢狀縫寬1~1.5cm的區域[2]。大腦中動脈則供應其底核、紋狀體、大腦凸面的大部區域。而大腦后動脈側供應馳騁葉的底部和枕葉。這樣在3支血管的供應區之間存在一個C形分布鞋的血供邊緣帶,該帶位于大腦凸面,與矢狀縫相平行,且旁開矢狀縫1~1.5cm。發生缺血性腦病時,該區域則最易受累。脆而并蜚 每例缺血性腦病病灶都呈C型,病灶的形狀還受局部血管管徑的影響。如果某支血管管徑相對較小,或局部動脈粥樣硬化,則其供血區較易受累。
3病理變化
腦缺血的組織學變化在缺血12小時以后才較明顯:神經元出現中央性尼氏小體溶解和壞死(紅色神經元);髓鞘和軸突崩解;星形膠質細胞腫脹[3]。1~2天出現腦水腫,嗜中性粒細胞和巨噬細胞浸潤,并開始現泡沫細胞。第4天星形膠質細胞明顯增生出現修復反應。大約30天左右形成蜂窩狀膠質瘢痕。
4常見類型
(1)層狀壞死:大腦皮質第3、5、6層神經元壞死、脫失和膠質化,引起皮質神經細胞層的中斷。(2)海馬硬化:海馬錐體細胞損傷、脫失、膠質化;(3)邊緣帶梗死:1)梗死的范圍與血壓下降的程度和持續時間有關,如血壓持續下降,則梗死區自遠心端向次遠心端擴大,稱為向心性發展,即C形梗死區向其兩側擴大,并自大腦頂部向顱底發展。大腦缺血性腦病邊緣帶梗死的極端情況是全大腦的梗死,但腦干的各核團由于對缺血管(氧)的敏感性較低仍可存活。患者靠呼吸器以維持續生命,但意識喪失,成為植物人。如何處置這樣的病菌則成為目前醫學倫理學和醫療實踐難題,因為此類植物人已失去了恢復知覺的物質基礎。一旦這種病人死亡,其大腦乃成為由腦膜包裹,穢暗無結構的壞死組織,稱為呼吸器腦[4]。2)腦梗死是由于血管阻塞引起局部血供中斷所致。大動脈,如頸內動脈、椎動脈之間存在腦底動脈環,故其中一支阻塞時一般不致引起梗死。中等動脈,如大腦前動脈、大腦中動脈等,其終末支之間僅有部分吻合,血管管腔阻塞可導致梗死,但梗死區小于該血管從應區。小動脈,如豆紋動脈、皮質穿支則少有吻合支,一旦發生阻塞,梗死的范圍和血管供應區基本一致。3)引起腦梗死的血管阻塞,可以是血栓性阻塞,也可是栓塞性阻塞。4)病理變化:腦梗死有貧血性和出血性分。由于局部動脈血供中斷引起的梗死一般為貧血性。但如果其后梗死區血供又有部分恢復(如栓子碎裂并隨再通灌流的血液遠行)則再灌流的血液可經遭缺氧損害的血管壁大量外溢,使貧血性梗死轉為成出血性梗死。大靜脈(如矢狀竇)血栓形成先引起組織嚴重淤血,繼而發展為淤血性梗死,也屬出血性梗死。腦梗死的肉眼變化要在數小時后才能辨認。梗死區灰質暗淡,灰質白質界線不清,2~3天后局部水腫,夾雜有出血點。一周后壞死組織軟化,最后液化菜成蜂窩狀囊腔。組織學變化與缺血性腦病基本一致。值得指出的是,由于腦膜和皮質之間有吻合支存在,故梗死灶內皮質淺層的分子層結構常保存完好,這是腦梗死和腦挫傷的形態學鑒別要點。腔隙狀壞死是直徑小于1.5cm的囊性病灶,常呈多發性。可見于基底核、內囊、丘腦、腦橋基底部與大腦白質。引起腔隙狀壞死的原因,可以是在高血壓基礎上引起的小出血,也可以是深部細胞動脈阻塞(栓塞或高血壓性血管玻璃樣變)引起的梗死。除非發生在特殊的功能區,腔隙狀壞死可無臨床表現。
5結果
50例缺血性腦病患者均作出明確診斷,獲得及時治療,且療效較滿意。
6討論
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在國內、外均名列前茅。在我國其發病率是心肌梗死的5倍。腦重量僅為體重的2%,但其耗氧量則占全身耗氧量的20%,其所需血供占心輸出量的15%[5]。加之腦組織不能儲存能量,也不能進行糖的無氧酵解,因此其對氧和血供的要求特別高。缺血缺氧4分鐘即可造成神經元的死亡。盡管機體存在一系列的代償調節機制(如腦底動脈環的存在可使局部缺血區域得到一定程度的供需補償;缺血缺氧時腦血管擴張,全身其它器官血管收縮以進行血液重新分配等),但這種調節機制仍有一定的限度,一旦超過極限,即可造成神經元損傷。現抽選我院收治的50例缺血性腦病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可得出病理診斷有助于缺血性腦病的早期確診,為制定具體治療方案提高可靠依據,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參考文獻:
[1]劉青青,郭虹,王少峽,李美嬌,劉洋.腦缺血損傷機制的研究進展[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2,(6):1228-1230.
[2]李國青,任長虹,孟然,吉訓明.慢性腦缺血致腦損傷的機制及治療研究進展[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2,14(5):554-556.
[3]范雪,屈藝,母得志,唐軍.缺氧缺血性腦病中血管內皮生長因子作用的研究進展[J].中華婦幼臨床醫學雜志:電子版,2016,12(4):453-457.
[4]劉國政.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研究進展[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3,21(8):5-6.
[5]林哲聰.成人缺血缺氧性腦病預后的相關因素研究[J].廣州醫學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