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倩 卞虹
【摘 要】基于國內德漢、漢德術語詞典編纂現狀,筆者選取其中的典型術語進行比較和分析,總結術語學指導下術語詞典的大致分類和編纂特點,以期為以后的術語編纂工作帶來啟發。
【關鍵詞】術語編纂;德漢詞典;術語特點
中圖分類號:H33? ?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07-0227-02
德國作為歐洲的老牌工業化國家,是歐洲第一大經濟體,其世界影響力頗為深遠。而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在工業上的成就可謂突飛猛進,與德國等工業發達國家在化工和生物醫藥等領域的交流也日益加深。在與德國進行技術交流時,專業詞匯的表達不可避免,因而已有前人編纂出各行各業的漢德雙語術語詞典以供廣大讀者使用,給語言學習者和相關技術研究人員帶來極大便利。筆者擬選取常見術語詞典中的術語為例,總結術語學指導下德漢術語詞典的大致分類和編纂特點。
一、國內德漢術語詞典概狀
目前國內出版的德語詞典林林總總,可達數百,術語詞典按照用途可分為語言性詞典和技術性詞典[1],按照內容可分為描述型詞典,規范型詞典和推薦型詞典,按照語種可分為單語詞典,雙語詞典和多語詞典。此外按照使用對象劃分又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適用于非專業人士如普通語言學習者,均為綜合性詞典,且給出定義和例句,有的則附上圖片講解,如《新德漢詞典》和《牛津-杜登德語漢語圖文對照詞典》。第二類適用于能接觸到一定專業知識的工程技術人員,大多為科技類大詞典和時事類詞典,如《德漢工程詞典》和《漢德時事詞典》。第三類適用于專門從事技術研究的工作者,如理論研究人員,企業先進技術開發者等,如《德漢法律經濟詞典》和《漢德醫學大詞典》。
二、術語詞典特點
戰國伊始,中國便有了術語的概念,發展至今,除了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還有了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這對國內先進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國際學術交流的促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對國內術語詞典的編纂也有一定的指導作用。根據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規定,科技名詞定名需遵循單義性、系統性、國際性、約定俗成和協調一致等原則。此外,術語定名還需具有學術專業性、理據性、能產性、穩定性和確切性[2],但是基于語言的主體性,不同語種對術語規定的界限可能有所不同,同時各原則也有可能會相互沖突。下文中,筆者將以常見的術語詞典為例,分析這些原則指導下德漢術語詞典編纂的特點。
(一)簡明性。術語是對科學概念和事物本質屬性的規范表達,需“據實定名,界說明確,無須贅字”[3]。為求表達全面客觀,在描述事物時,人們多以較多語言詳細構建事物全貌,但在術語編纂時卻與之相反,力求以明了簡潔的詞語表達出事物的核心特征。比如諸多源自希臘文的化學元素名稱,如“das Mangan”,“das Barium”和“der Molybdat”在早期是按照英語發音分別譯為“孟葛尼斯”,“貝而以恩”和“目力別迭能”,復雜且難記憶,后經討論,取各個音譯后名詞的首字,加上表示金屬的偏旁“钅”,修改翻譯為“錳”,“鋇”和“鉬”,這樣既簡潔明了,又便于記憶。涉及德漢術語,通常情況下,大多數德語詞匯均有對應的漢語專有名詞,如“Schleppversuchsanstalt”(船模試驗所),而漢語詞匯也有相應的德語名稱,如《漢德分類詞語手冊》中的“職工集體或個人承包經營制”(das System vertraglicher Betriebsarbeit durch die Arbeiter und Angestellten als kollektiv oder individuell)。這些詞匯均以最簡潔的詞量來表達出原有詞匯本質的意思。
(二)確切性。術語規定要有確切性,即一定要確切地反映概念的本質特征,不會讓人聯想到模糊的概念,如《漢德分類詞語手冊》中:
理工科大學? Naturwissenschaftliche und technische Universit?t
理工大學? ? technische Universit?t
工業大學? ? technische Hochschule
工業學院? ? das technologische Institut
科技大學? ? Universit?t für Naturwissenschaften und Technik
理工科大學與理工大學在中文中其實并無太大區別,指以理科和工科為主的學校,而科技大學只是名字不同,開設專業也是以理工科為主的。理科在德語中是“Naturwissenschaft”,工科在德語中是“Technik”,編者給出的理工大學的德語名稱中省略了“Naturwissenschaft”一詞,只用了工科“Technik”的形容詞“technisch”一詞,筆者認為有些欠妥,因未單從德語名稱“technische Universit?t”來看,只會讓人聯想到以工科為主的大學,比較適合“工業大學”一詞的翻譯,而編者將“工業大學”一詞譯作“technische Hochschule”。在德國,完整的大學提供廣泛學科(普遍性)并且可以擁有數萬名學生,此外還有較小的州立和私立大學,這些大學通常專門從事少數學科,其入學學生人數在四位數范圍內,均稱為“Universit?t”。而高校是高等教育機構的通稱,通過學術研究、教學、職業培訓和繼續教育為科學和藝術做出貢獻,稱為“Hochschule”。研究所則是教學或研究機構,通常下設在大學或學院,稱為“Institut”。在中國,教育部明確規定,大學和學院的主要區別在于人數,在大學里,全日制學生的總體規模應該超過8000,而且學校的研究生人數不應少于全日制學生總數的5%。相較之下,學院里的全日制學生總數要求則低一些,需達到5000名。因而在中國大學和學院并未有上下級概念,只有人數之分,兩者統稱為高校,而研究所則是以科學研究為主要目的的社會企事業機構,學術界將稱其為科學試驗的研究部門。此處根據翻譯的“方向性”,我國國內工業大學數量頗多,也算得上正規的“Universit?t”,而學院與研究所差別巨大,歸為“Hochschule”比較合適。所以筆者認為理工大學和理工科大學譯為“Naturwissenschaftliche und technische Universit?t”,工業大學譯為“technische Universit?t”,工業學院在中國一般偏應用型,選用指工藝,工藝學和科技的“Technologie”,譯為“technologische Hochschule”,這樣比較符合德國人的認知概念。
(三)單義性。術語反映事物的本質特征,使其與其他概念區分,因而一個詞在一個領域中通常只有一個含義,比如經濟領域的術語“Obligation?r(債券持有人)”,當采用發行債券的途徑籌措長期資金時,資金貸方就是債券持有人,再如“Reproduktionswert(凈值,再生產價值)”,含義為企業的資產賬面價值超過其對外外界的負債之數,這些詞的定義都十分明確,別無他意。
(四)約定俗成性。術語命名需考慮到譯入語的語言習慣,可適當進行詞序調整,等義術語換用,例如“Vereinigung zur F?rderung der Medizin im Automobilbereich(AAAM)”,德語中表示某一協會時,習慣將“Vereinigung(協會)”一詞放在該詞組前面,加上后綴,表示其類別,用途等等,而漢語的習慣表達為“......協會”因而將其調整語序翻譯為“汽車領域醫學促進聯合會”。再比如德國國家人名譯過來時,一般以最先譯出的版本為準,“Faust”最初譯來是“浮士德”,被國人逐漸接收后,這一翻譯也就保留下來。語言本就是一個民族或者國家思維的具體體現,所以學術上的專業性和語言上的約定俗成性是術語命名時最重要的兩個原則。
(五)能產性。普通詞匯可以通過添加詞綴、改寫或者和其他名詞拼合成復合詞派生出相關的新詞匯。術語同樣也能通過構詞法或者詞組構成派生出相關的新術語,這就是術語的能產性。例如德語中的“Vorkammer”一詞,其含義為“預燃室”,通過和不同的名詞組合可以派生出大量和預燃室相關的復合詞術語,如“Vorkammerboden(預燃室頂)”,“Vorkammerbrennraum(預燃室燃燒室)”,“Vorkammermischrohr(預燃室混合管)”等等。同樣的,除了派生出復合詞術語外,還有通過構詞法,即轉換詞性,加上詞綴等派生出相關術語,例如“Korrosion(腐蝕)”一詞,可以派生出“Korrosionsschutz(防腐)”,“korrosionsbest?ndig(防腐的)”等等。
三、結語
所謂原則,是行事所依據的準則,而語言本身具有很大的主體性,有時候幾個原則可能會相互沖突或者無法同時滿足。而術語編纂工作旨在規定、描述或者推薦,功能各有不同,所以應把握好這些原則的側重點,以及結合實際用途編譯出實用的術語詞典。德漢分屬不同語系,構詞和語法存在極大差異,更應把握好術語編譯時的度。本文以德漢術語詞典編纂的分類和特點兩個角度分析術語編纂工作時的難點。認同原則可以用來指導編纂,但并不能約束術語編纂工作,根據兩國不同的文化差異和認知,對相似概念加以區分,發揮主體性,是術語編纂工作中極為重要的部分。
參考文獻:
[1]黎東良,李慧巖,黃山芷.德語國家術語詞典編纂的成就、不足和啟示[J]. 中國科技術語,2017,19(3):39-44.
[2]馮志偉.現代術語學引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3][4]孫迎春.譯學術語詞典編纂原則探索[J].瘋狂英語,2018,(2):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