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逸
【摘 要】自由競爭一詞適用于經濟學領域范疇,后可延伸至政治學,指通過競爭的選舉過程實現民主,挑選出精英。但本文所分析的自由競爭是基于1776年英國亞當·斯密發表的《國富論》一書中所提及的自由競爭學說進行理論與現實情況相結合進行的分析。
【關鍵詞】自由競爭;市場
中圖分類號:D912.29? ?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07-0240-01
一、自由競爭概述
自由競爭,是指商品生產者之間在生產和銷售方面可以自由地進行競爭,在競爭中,大資本排擠小資本,使生產日益集中,發展到一定階段,就形成壟斷[1]。在自由競爭時期,要求實行自由經營、自由競爭和自由貿易,這一主張也適應了新興工業資產階級的要求。在英國工業革命這一大背景下的16世紀至19世紀70年代,自由競爭是壟斷前資本主義經濟的主要特征之一。
二、亞當·斯密的自由競爭理論
斯密的古典自由競爭理論就是產生在這樣的背景下,隨著英國工廠手工業方興未艾和產業革命的剛剛起步,資本主義市場擁有巨大的發展空間。而作為市場主體的“經濟人”在市場完全競爭的環境下,出于“自利”的考慮,過低于生產成本和獲取高額利潤兩種極端情況都會使賣方違背市場機制,被迫退出市場,所以市場會用“看不見的手”去不斷調整價格。在自由競爭理論的視野下,斯密全新的財富主張認為最佳的經濟調節機制就是自由競爭下的市場機制,在這種以利己主義為基礎的個人利益下卻無意之中創造了社會和諧。所以主權國家只有三個責任,但絕對不包括制定政策或法律對私人經濟活動的限制、監督的行為,應該保護社會的每一個成員免遭其他其他社會成員施與的不義或壓迫的責任,而體現在經濟領域則正是國家應該實行放任自由的經濟政策,反對政府對經濟活動的干預。
但進入到二十世紀以后,斯密的經濟自由主義思想卻逐漸被錯誤地理解為貪婪是有益的,甚至鼓吹“自私自利”和“看不見的手”等片面教條的思想。而從自由競爭的角度去看斯密“分工”思想,當代的放任主義者則傾向于斷章取義,有選擇地忽略他對壟斷特權和商人的批判,漠視斯密所認為的分工具有普惠性的觀點,從而出現斯密是分工的狂熱鼓吹者,缺少對工人福祉關注的言論,甚至喜歡針對斯密同情和支持的工人和低收入階層,而質疑社會福利制度、反壟斷法等論斷。斯密所追求的成千上萬的小生產者和低收入工人的自由,錯被理解成少數大企業和高級行政人員心目中的自由和競爭力,這樣衡量自由程度和競爭力的指標也就變得禁錮創造力與理解力的結果。所以,斯密肯定的是一個可以激發社會每個成員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的市場,而在這個市場中是可以充分最大限度自由競爭的,并通過個體事業的發展,來推動整個社會財富的增加[2]。
實際上我們應該看到斯密不應該完全是“倡議自私自利”和“放任自流”的斯密形象,而應更立體地挖掘出一個強調公正和關注工人福祉,甚至可以說還具有一些社會主義情懷的亞當·斯密。所以從這個角度看,斯密所確認的“自利”是一種偏勞工的冷靜思考,而這是能夠為社會經濟帶來貢獻的,但先決條件是必須存在廣泛的自由競爭市場。
三、自由競爭思想對現代自由貿易的影響
需要指出的是,在斯密之后很長時期內,斯密所提倡的自由經濟思想,在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很大程度上排斥了政府對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發展階段的全面干預,也確實在相當長時期內維持了經濟的穩定增長。這一切我們必須歸功于斯密對于重商主義階段的國家干預思想的批評,才保證了自由經濟思想在各國的廣泛推行[3]。
一貫以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著稱的美國政府,卻在用“看得見的手”阻撓外國產品進入本國市場。自古貿易戰中無贏家,從今年4月16日中美貿易戰正式打響以來,特朗普簽署備忘錄對中國商品大規模征收關稅,接下來一系列違背市場自由競爭的措施,導致市場悲觀情緒轉趨濃厚。也就是說,美國的做法給外界傳遞了一個信號,為了少數人利益,市場經濟原則、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統統可以不講。美國總統特朗普一再強調“公平貿易”。從這些案例可以看出,美國式的“公平貿易”是以犧牲別國的公平為代價的。這種將本國利益高懸于國際規則之上的“公平貿易”怎么能立得住腳?
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沒有與世隔絕的孤島。中國品牌實力的增強、聲譽的擴大,正是得益于40年來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在開放中成長壯大。將中美經貿問題政治化,最終只會損害兩國企業和消費者利益。唯有摒棄冷戰思維,不斷做大共同利益的蛋糕,才能推動中美經貿關系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4]。
四、結語
從古至今,我們對自由競爭的思考都不能忽略其正面作用,我們應把握斯密所強調的重視公正、公義、公平的原則。這樣也有助于我們研究過去和目前真正阻礙市場自由的力量,從而促進中國市場乃至世界市場的積極因素。
參考文獻:
[1]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
[2]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
[3]姜達洋.讀懂亞當·斯密[M].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10.
[4]新華社.美一再“封殺”中國企業 談何“公平貿易”[EB/OL].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