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麗娟
【摘要】目的:對盆腔炎患者中應用中醫護理方案的效果進行探討。方法:選擇收治盆腔炎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于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療,隨機分為實驗組(n=30)和常規組(n=30)。常規組接受常規護理,實驗組接受中醫護理方案干預,觀察兩組護理效果。結果:實驗組16例顯效、13例有效、1例無效,總有效率96.7%;常規組11例顯效、15例有效、4例無效,總有效率86.7%(P<0.05)。實驗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常規組(P<0.05)。實驗組1例患者復發,復發率3.3%;常規組4例患者復發,復發率13.3%。實驗組復發率顯著低于常規組(P<0.05)。結論:針對盆腔炎患者開展中醫護理方案干預,能夠顯著減少疾病復發,患者認可程度較高。
【關鍵詞】中醫方案護理;盆腔炎;復發
【中圖分類號】R969.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2095-6851(2019)02-216-02
慢性盆腔炎為臨床常見疾病,患者主要存在腹痛、發熱、陰道分泌物增多等臨床表現,會嚴重影響其正常工作和生活。針對性治療后患者癥狀通常能夠得到明顯改善,但較易復發,進而增加患者痛苦。相關研究認為針對盆腔炎患者開展中醫護理,還能夠顯著提升治療效果,減少疾病復發。本研究選擇收治盆腔炎患者60例,對其中部分患者應用中醫方案護理,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收治盆腔炎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于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療,所有患者均滿足盆腔炎臨床診斷標準,并且不存在認知障礙或精神障礙。隨機分為實驗組(n=30)和常規組(n=30)。常規組年齡范圍24~49歲,平均(32.4±3.7)。實驗組年齡范圍25~50歲,平均(32.7±3.6)歲。兩組一般臨床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常規組接受常規護理,實驗組患者接受中醫護理方案干預,患者入院后對其病情進行深入了解,并在此基礎上開展針對性健康宣教,引導患者充分掌握相關疾病知識、疾病治療方法、注意事項等內容,使其能夠積極配合相關治療和護理。同時告知患者月經期間嚴禁性生活,不可進行盆浴。盆腔炎患者發病后心理會出現改變,例如產生害怕、焦慮等情緒,護理人員應對其心理特點進行分析,并抓住息、怒、驚、憂、思、悲、恐等七情,在此基礎上進行中醫情志護理,以有效疏導患者負性情緒。同時依據患者情況進行隔姜灸,將生姜切片,厚度控制在0.3~0.4厘米,將艾葉搓成艾柱,在氣海穴、關元穴等位置放姜片、艾柱,以進行艾灸。為患者制定針對性飲食計劃,引導患者多攝入高能量食物,保證其攝入充足營養。同時結合患者情況制定鍛煉計劃,提升患者機體免疫力,促進疾病康復。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復發情況及護理效果。
1.4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未出現復發,臨床癥狀消失或大幅改善。有效:未出現復發,臨床癥狀明顯改善。無效:出現復發,臨床癥狀加重或未改善。總有效率=1-無效率。
1.5統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所得數據使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行t檢驗,計數資料行χ2檢驗,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護理效果對比
實驗組總有效率96.7%,顯著高于常規組的86.7%(P<0.05)。見表1。
2.2兩組復發情況對比
實驗組30例患者中1例患者復發,復發率3.3%;常規組30例患者中4例患者復發,復發率13.3%。實驗組復發率顯著低于常規組(P<0.05)。
3討論
盆腔炎為臨床常見疾病,該疾病病程較長,并且極易出現復發,會嚴重影響患者健康及生活。患者發病后需及時開展治療,否則會導致病情惡化,更有甚至因此而發生不孕。所以針對盆腔炎患者不僅要進行有效治療,更應當開展科學護理,相關研究認為中醫護理能夠顯著改善盆腔炎患者負性情緒及生活質量[1]。中醫方案護理中,護理人員利用情志護理、中藥熏蒸等方法進行綜合干預,其中情志護理能夠顯著改善患者負性情緒,引導其在治療中放松身心,以平和的心態面對疾病,在具體治療中積極配合[2]。隔姜艾灸則能夠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加速機體對炎癥吸收,使粘連癥狀得到有效緩解。同時艾柱還具有疏通經絡和活血止痛的作用,這可顯著改善患者臨床癥狀[3]。
本研究中,實驗組總有效率96.7%,顯著高于常規組的86.7%(P<0.05)。實驗組復發率3.3%,顯著低于常規組的13.3%(P<0.05)。可見,針對盆腔炎患者開展中醫護理方案干預,能夠顯著減少疾病復發,患者認可程度較高。
參考文獻:
[1]張靜,李繼恩,朱敏.腹針聯合熱敏灸治療慢性盆腔炎的療效觀察及辨證施護[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6,29(4):37-38.
[2]崔玲,朱懷娣,何云峰.氣虛血瘀型盆腔炎中醫護理方案的效果研究[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6,20(22):116-118.
[3]馬燕.中醫護理方案在盆腔炎病人中的臨床應用與分析[J].護理研究,2018,32(7):1156-1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