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新霞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泉州第一醫院,泉州,362000)
研究發現大約五成左右的ICU病患者存在睡眠問題,較差的睡眠質量致使這部分患者的免疫力明顯下降,不利于對病情的控制以及促進身體盡快康復。優質的睡眠對于身體素質的提升、精神面貌的改善以及抗病能力的增強等方面均可發揮積極作用,因此臨床上使ICU清醒患者擁有良好的睡眠質量非常重要。本文選取福建醫科大學附屬泉州第一醫院收治的ICU清醒患者114例作為研究對象,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福建醫科大學附屬泉州第一醫院收治的ICU清醒患者114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7例,對照組中男31例,女26例,年齡21~69歲,平均年齡(46.37±5.31),其中車禍患者為22人,心梗患者為7人,急性中毒和心力衰竭患者均為8人,重癥胰腺炎患者6人,其他病癥患者為6人;觀察組中男32例,女25例,年齡22~70歲,平均年齡(46.29±5.36),其中車禍患者為21人,心梗患者為8人,急性中毒和心力衰竭患者分別為6人和9人,重癥胰腺炎患者7人,其他病癥患者為6人。另外,2組患者無精神障礙,均頭腦清醒且愿意接受研究,并已簽署知情通知書。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了常規護理方式,護理措施主要為及時對患處消毒,保持病房清潔,囑咐患者按要求服藥,勤于觀察患者病情變化等等。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對觀察組采用了前瞻性護理方式,護理策略主要為:1)注重對護理人員綜合素質的提升。通過定期或不定期培訓,使其理論知識得到擴展,臨床護理操作更加熟練;2)注重對患者配合能力的提升:護理人員通過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及時溝通,使其對疾病產生正確的認知,明確積極配合對于防止病情惡化、促進身體康復的重要作用;3)強化心理疏導:多與患者溝通交流,使其樹立治愈的信心,以樂觀平靜的心態面對疾病;4)增加病情查看的頻次,密切注意患者的情緒變化狀況;5)打造舒適的入睡環境:病房內的溫度、濕度、光線以及設備噪聲均調整到最佳狀態,播放有助于促進睡眠的輕音樂;6)構建良好的醫患關系。護理人員儀態舉止大方得體,聲音溫和輕柔,尊重并關愛患者,關心患者的飲食起居,為患者提供最貼心和周到的服務。
1.3 觀察指標 1)借助于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ve Scale,SDS)和焦慮自評量表(Self Rating Anxiety Scale,SAS)對患者的不良情緒進行評分。2種量表均涵蓋20個小項,對每個小項的得分進行累加從而得出該自評量表的總分,患者的不良情緒與該分值呈正相關關系;2)建立由睡眠效率、睡眠質量、睡眠時間、睡眠狀態、入睡情況、催眠藥物、時間功能等7個指標構成的睡眠質量指數評分表。每個評價指標的滿分為3分,將所有指標的評價得分累加后即為評價總分,該分值與患者睡眠質量為負相關關系;3)將護理滿意度設定為3個等級,即不滿意、滿意、特別滿意。護理滿意度為給出滿意和特別滿意評價的患者人數與該組總人數的百分比。

2.1 比較分析2組患者SAS、SDS評分 實施護理方案之前,2組的自評量表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采用了不同的護理措施之后,對照組的SDS、SAS評分明顯高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數值如下表所示。

表1 2組SDS、SAS評分比較分)
2.2 比較分析2組患者睡眠質量指數評分 從表2可以看出,2個小組在7個指標上產生的評價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明顯處于優勢。
2.3 比較分析2組患者護理滿意度 實施前瞻性護理干預后,觀察組產生的護理滿意度較高,2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觀察組與對照組睡眠質量指數評分比較分)

表3 觀察組與對照組護理滿意度比較[例(%)]
本文以我院收治的114名ICU清醒患者為研究對象,對觀察組57名患者運用前瞻性護理方式進行了精心護理,明顯控制了各種風險的發生。從產生的護理結果來看,無論是SDS、SAS自評量表得分、睡眠質量指數評分還是護理滿意度,觀察組均優于對照組,2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總的來說,前瞻性護理方式產生了較高的護理滿意度,明顯有效提升了患者的睡眠質量,與常規護理方式相比具有明顯的優勢,應在臨床上予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