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月平 張婷 高平
[摘要] 目的 探討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家庭氧療和家庭氧療加無創輔助通氣臨床療效。方法 方便選取該院2013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51例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26例實施家庭氧療,觀察組25例行家庭氧療加無創輔助通氣,比較兩組肺功能改善情況及治療效果等。 結果 觀察組平均每人急性發作次數為(0.88±0.11)次,對照組為(1.55±0.14)次,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5.192,P<0.05);觀察組6-MWT距離(380.5±22.6)m顯著長于對照組(320.6±21.5)m,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0.692,P<0.05);治療后,觀察組FEV1%水平為(66.0±4.85)%,FEV1水平為(1.98±0.04)L顯著高于對照組,組間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5.261,4.274,P<0.05);治療后,觀察組PaCO2水平為(55.7±5.07)mmHg顯著低于對照組(65.6±5.84)mmHg,組間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5.624,P<0.05)。 結論 對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進行家庭氧療加無創輔助通氣,價值良好,值得推廣。
[關鍵詞] 慢性阻塞性肺病;Ⅱ型呼吸衰竭;家庭氧療;無創輔助通氣
[中圖分類號] R563?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9)01(a)-0065-03
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一種氣流阻塞可導致發展為肺心病和呼吸衰竭的常見慢性疾病[1-3]。該文方便選取該院2013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51例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家庭氧療和家庭氧療加無創輔助通氣臨床療效,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方便選取該院收治的51例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該研究在征得患者及其患者家屬同意下進行,經過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者均符合COPD診斷標準。其中對照組男性22例,女性4例,年齡在63~82歲,平均(74.85±6.47)歲,平均病程為(15.3±3.1)年;觀察組男性20例,女性5例,年齡在64~84歲,平均年齡為(74.27±6.34)歲,平均病程為(14.8±3.0)年。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家庭氧療,觀察組患者進行家庭氧療加無創輔助通氣。兩組患者均吸入信必可和噻托溴銨,信必可(國藥準字:H20090773)320 μg/4.5 μg,bid,噻托溴銨(國藥準字:H20060454)18 μg,qd,家庭氧療2~4 L/min以下,一般3 L/min以下。觀察組加無創輔助通氣,吸氣壓8~20 cmH2O之間,呼氣相4~6 cmHO2之間。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進行比較并觀察以下指標:①6 min步行實驗(6-MWT),讓患者休息15 min,然后平地盡力快速步行,記錄患者6-MWT距離;②肺功能指標:FEV1%(FEV1占預計值百分比)、FEV1(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③動脈血氣分析指標:PH值、PaO2、PaCO2;⑤兩組急性發作住院次數比較。
1.4? 統計方法
應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數據以率(%)表示,各組間差異比較采用方差分析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方法,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急性發作住院次數比較
對兩組患者進行隨訪,觀察組平均每人急性發作次數為(0.88±0.11)次,對照組為(1.55±0.14)次,觀察組顯著少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5.192,P<0.05)。
2.2? 兩組治療前后的6-MWT距離比較
治療前兩組6-MWT距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均延長,觀察組6-MWT距離(380.5±22.6)m顯著長于對照組(320.6±21.5)m,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0.692,P<0.05),見表1。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肺功能FEV1%比較
治療前兩組FEV1%、FEV1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FEV1%水平為(66.0±4.85)%,FEV1水平為(1.98±0.04)L顯著高于對照組,組間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5.261、4.274,P<0.05)。見表2。
2.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PH值、PaO2、PaCO2比較
治療前兩組PH值、PaO2、PaCO2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PaCO2水平為(55.7±5.07)mmHg顯著低于對照組(65.6±5.84)mmHg,組間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5.624,P<0.05)。治療后兩組pH值、PaO2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不過兩組治療后pH值、PaO2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慢性阻塞性肺病臨床表現為慢性咳嗽、咳痰、呼吸困難、消瘦、焦慮、喘息和胸悶[4]。為了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病,需要進行準確的檢查,包括肺功能檢查、胸部x線檢查、胸部CT檢查和血氣檢查[5-6]。治療該病,需要長期家庭氧療,每天超過15 h,要多食用蔬菜、魚和肉類等,及時補充身體所需的營養,還要進行必要的心理調節,保持樂觀的生活態度[7]。防止患慢性阻塞性肺病,需要從多個方面著手,減少室內空氣污染,防止呼吸道感染;加強體育鍛煉,增加身體抵抗力;呼吸功能鍛煉和耐寒能力鍛煉。
該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平均每人急性發作次數為(0.88±0.11)次,對照組為(1.55±0.14)次,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6-MWT距離(380.5±22.6)m顯著長于對照組(320.6±21.5)m,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治療后,觀察組FEV1%水平為(66.0±4.85)mmHg,FEV1水平為(1.98±0.04)L顯著高于對照組(46.1±4.31)mmHg、(1.24±0.01)L,組間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治療后,觀察組PaCO2水平為(55.7±5.07)mmHg顯著低于對照組(65.6±5.84)mmHg,組間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這與付會恒等人[8]的研究中,治療組經家庭氧療加無創輔助通氣治療,平均每人急性發作次數為(0.89±0.13)次,對照組為(1.57±0.13)次,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6-MWT距離(383.5±22.4)m顯著長于對照組(318.3±26.3)m,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治療后,觀察組FEV1%水平為(54.0±4.46)mmHg,FEV1水平為(1.82±0.05)L顯著高于對照組(45.3±4.33)mmHg、(1.27±0.03)L,組間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治療后,觀察組PaCO2水平為56.5±5.04mmHg顯著低于對照組(66.4±5.21)mmHg,組間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對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實施家庭氧療加無創輔助通氣治療,可以明顯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王世波, 侯建華, 于曉麗,等. 家庭無創通氣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療作用[J].中國醫藥指南, 2017, 15(28):5-6.
[2]? 葛南海, 蔡孝楨, 肖長長,等. 無創通氣對慢阻肺合并肺動脈高壓患者生活質量影響分析[J]. 中國醫藥科學, 2017, 7(9):248-251.
[3]? 涂景梅. 護理干預對慢阻肺再入院率和肺功能的影響[J]. 國際護理學雜志, 2016, 35(12):1625-1627.
[4]? 孟婷. 家庭無創通氣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發Ⅱ型呼吸衰竭穩定期患者療效分析[D].石家莊:河北醫科大學, 2017.
[5]? 陳黎仙. 長期家庭無創正壓通氣治療對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穩定期的臨床效果[J].中外醫療, 2016, 35(30):24-26.
[6]? 秦建強, 任倩, 蘇鵬飛,等. 無創呼吸機輔助通氣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療效分析[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 2016, 7(19):40-41.
[7]? 劉仁水, 鄭大偉, 唐小麗,等. 無創機械通氣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療效[J].當代醫學,2017, 23(34):51-52.
[8]? 付會恒, 田亞莉, 李麗榮,等. 無創呼吸機輔助通氣治療COPD致肺源性心臟病伴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臨床研究[J]. 中國醫學創新, 2017, 14(1):9-12.
(收稿日期:2018-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