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麟 王麗英 石彩萍
[摘要] 目的 探討腹腔鏡輔助陰式全子宮切除術治療巨大子宮肌瘤患者的效果。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5年3月—2018年3月期間在該院行子宮全切的巨大子宮肌瘤患者108例,按不同術式分為對照組(行經腹子宮全切術,n=32)與觀察組(行腹腔鏡輔助陰式全子宮切除術n=76);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指標以及術后指標。 結果 觀察組于對照組相比,術中出血量[(64.53±4.51)mL](t=13.445)、術后肛門排氣時間[(0.87±0.27)d](t=6.273)、下床活動時間[(1.53±0.31)d](t=11.710)、住院時間[(5.53±0.68)d](t=12.971),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手術時間[(118.04±11.29)min](t=15.493)顯著長(P<0.05);術后血紅蛋白指標、總并發癥發生率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腹腔鏡輔助陰式全子宮切除術治療巨大子宮肌瘤患者,與經腹子宮全切術相比,可減少術中損傷,縮短康復時間,總體效果更佳。
[關鍵詞] 腹腔鏡輔助陰式全子宮切除術;巨大子宮肌瘤;微創;開腹
[中圖分類號] R737.33?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9)01(a)-0084-03
子宮肌瘤少有惡變,生長緩慢,多不危及生命[1]。但一旦惡變子宮平滑肌肉瘤,則患者5年生存率低且復發率高。巨大子宮肌瘤(子宮肌瘤直徑≥8 cm或子宮體積>12孕周)患者臨床癥狀明顯,手術剔除或切除肌瘤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經腹子宮全切術治療者,存在術后瘢痕較為明顯、損傷較大等不足,微創手術很好的彌補了經腹子宮切除的相應缺點[2],其中腹腔鏡輔助陰式全子宮切除術具有創傷小、恢復快、體表無疤痕以及住院時間短等優勢[3]。為探討腹腔鏡輔助陰式全子宮切除術治療巨大子宮肌瘤患者的效果,回顧性分析2015年3月—2018年3月期間到該院接受子宮全切的108例巨大子宮肌瘤患者資料,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到該院接受子宮全切的108例巨大子宮肌瘤患者資料,按不同術式分組;32例行經腹子宮全切術患者為對照組,76例行腹腔鏡輔助陰式全子宮切除術為觀察組;倫理委員會批準該研究并且108例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納入標準:①子宮肌瘤直徑≥8 cm或子宮體積>12孕周子宮;②108例患者均已婚無生育要求,可切除子宮;③術前干預后檢查血紅蛋白均≥90 g/L。排除標準:①患者有各種手術禁忌證;②嚴重器官功能障礙;③合并心臟病等患者;④不同意該研究或有生育需求者;⑤子宮及盆腔惡性病變者。對照組32例患者行經腹子宮全切術治療,年齡29.1~56.2歲,平均(35.49±2.97)歲;子宮大小平均如孕(14.24±3.23)周子宮大小;觀察組76例患者行腹腔鏡輔助陰式全子宮切除術進行治療,年齡28.3~54.1歲,平均(35.24±2.18)歲;子宮大小平均如孕(14.17±3.45)周子宮大小。兩組患者具體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觀察組76例患者全身麻醉取截石位,碘伏消毒腹部及陰道術野后鋪無菌洞巾,留置導尿管。臺下置入舉宮杯,按照子宮大小取臍孔或者臍孔上并于左右麥氏點行套管針穿刺建立氣腹。利用腹腔鏡探查盆腹腔,用超聲刀切斷右側圓韌帶、輸卵管根部及卵巢固有韌帶,同樣方式處理對側。用電鉤打開膀胱返折腹膜并將膀胱推到宮頸穹隆下方,再打開闊韌帶后葉,用超聲刀對雙側子宮動靜脈、主骶韌帶等進行處理,利用電鉤沿舉宮杯緣環形切開陰道穹隆部,使子宮游離,經陰道完整取出后給予乳膠手套堵塞陰道。較大子宮可從穿刺孔將局部組織粉碎,從陰道取出后送病理檢查。縫合陰道殘端、腹膜,用0.9%氯化鈉注射液及甲硝唑注射液仔細沖洗腹腔,預防感染。吸引器吸出腹腔內液,退鏡放氣后臍孔處可吸收線皮內縫合。
對照組32例患者術前下尿管,硬膜外麻醉21例,11例患者采取全身麻醉。麻醉后讓患者平臥,取碘酒酒精消毒腹部手術區并鋪巾。取下腹部橫切口或豎切口長約8~10cm,分層入腹,洗手后探查盆腔,提拉子宮,止血鉗鉗夾圓韌帶、輸卵管根部及卵巢固有韌帶進行處理。打開膀胱反折腹膜,下推膀胱,打開闊韌帶后葉,對雙側子宮動靜脈、主骶韌帶等進行處理。紗布保護盆腔,沿穹隆切除全子宮,送病理檢查,陰道和殘端用碘伏消毒,連續鎖邊縫合,查無滲血,清點器械紗布無誤后,逐層關腹[4]。
1.3? 觀察指標
觀察指標包括統計108例患者血紅蛋白、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感染、并發癥、住院天數以及術后恢復情況。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正態計量數據用(x±s)表示,非正態數據采用Median(IQR),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不同術式患者圍術期指標的對比
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對比情況見表1。
2.2? 不同手術方式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兩組患者均無輸尿管以及腸道等部位嚴重損傷,總并發癥發生率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2。
3? 討論
3.1? 腹腔鏡輔助陰式全子宮切除術對圍術期指標的影響
該次研究顯示:①腹腔鏡組手術時間(118.04±11.29)min,顯著大于開腹組(P<0.05),表明傳統開腹手術方式視野更好,更利于處理創面操作。②腹腔鏡組術中出血量(64.53±4.51)mL,顯著小于開腹組(P<0.05),提示腹腔鏡手術創傷小,且術中可及時電凝止血,因此相比開腹手術的術中出血量更少。③腹腔鏡組的術后肛門排氣時間(0.87±0.27)d、下床活動時間(1.53±0.31)d、住院時間(5.53±0.68)d,均顯著優于開腹對照組(P<0.05)。提示腹腔鏡輔助陰式全子宮切除術,手術切口小,減少損傷周圍臟器的幾率,患者無明顯創傷,加之術中出血量低,對患者盆腔內環境的負面影響相對較輕,術后患者腸蠕動恢復較快,有利于進食攝入能量,增強機體免疫力和修復身體創傷能力,所以患者術后恢復快,利于縮短患者住院時間。④術后血紅蛋白含量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丁艷香[5]報道,腹腔鏡輔助陰式全子宮切除術組的術中出血量(63.45±3.47)mL、平均住院時間(4.12±0.46)d上,顯著優于傳統開腹組(P<0.05)。和曉利等[6]報道,腹腔鏡組術中出血量(91±28)mL、肛門排氣時間(17±6)h、住院時間(4.1±0.4)d,均顯著優于開腹組(P<0.05);這些報道的具體數據略有不同,但與該次研究的結論一致。
3.2? 腹腔鏡輔助陰式全子宮切除術對術后感染、并發癥的影響
開腹子宮切除術容易導致尿道損傷,且切口大,容易發生感染,出現腹壁切口疼痛等并發癥;腹腔鏡手術也有操作空間較小以及需要用CO2維持氣腹等局限性,通常情況下可引起皮下氣腫[7]。該次研究兩組患者均無嚴重并發癥,且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3? 腹腔鏡輔助陰式全子宮切除術實施條件
作為微創手術,腹腔鏡輔助陰式全子宮切除術是目前良性疾病子宮切除的理想治療方式,其具體實施操作與術者的經驗直接相關。對于其實施有一定硬性要求,術者需積累足夠的腹腔鏡手術以及陰式手術經驗,具有嫻熟的鏡下縫合技術以及豐富的腹腔鏡下分離粘連技術,對盆腔解剖關系較為熟練,可精確掌握組織層次。在臨床治療中可根據術者的臨床經驗以及操作水平適當放寬腹腔鏡子宮全切術、陰式子宮全切術的手術指征。在臨床應用中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手術方式,綜合考慮患者的經濟狀況與臨床醫師的操作水平,在不斷的積累和學習中提升對腹腔鏡輔助陰式全子宮切除術操作技術的掌握,在不斷的臨床實踐當中提升自身操作水平,盡量選擇適合患者的手術方式,努力降低手術對患者造成的損傷,使患者得到個體化、微創化的治療,增加手術安全性、有效性[8]。
3.4? 結論
經腹子宮全切術和行腹腔鏡輔助陰式全子宮切除術治療巨大子宮肌瘤,同樣安全有效;采取何種術式,應綜合考慮患者的經濟狀況與臨床醫師的操作水平;腹腔鏡輔助陰式全子宮切除術治療巨大子宮肌瘤患者,與經腹子宮全切術相比,可減少術中損傷,縮短患者康復時間,總體效果更佳。
[參考文獻]
[1]? 凌斌,陽艷軍.子宮肌瘤防治的商榷[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16,32(2):113-116.
[2]? 陳曉芹.腹式與困難陰式全子宮切除術對子宮良性病變患者的影響對比[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17(11):1467-1469.
[3]? 梁桂秀.腹腔鏡下行陰式子宮全切術與開腹子宮全切除術的臨床效果比較[J].中國臨床新醫學,2017(1):59-61.
[4]? 程會芳,劉自強.腹腔鏡下與經腹子宮全切術治療子宮良性病變臨床觀察[J].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15,29(9):899-900.
[5]? 丁艷香.腹腔鏡輔助陰式全子宮切除術在巨大子宮肌瘤治療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7,9(30):81-82.
[6]? 和曉利,王悅,靖爽,等.腹腔鏡輔助陰式子宮切除術與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臨床效果比較[J]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17(11):1095-1097.
[7]? 徐璞,馬潔樺,張蕾.腹腔鏡聯合電動子宮肌瘤鉆對子宮肌瘤患者療效及術后妊娠的影響[J].中國臨床研究,2017(11):1498-1500.
[8]? 余海燕,余丹丹,蔡云朗,等.子宮肌瘤及子宮腺肌癥行陰式全子宮切除術的療效[J].江蘇醫藥,2017,(15):1120-1121.
(收稿日期:2018-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