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彬鳳 鄭建清
[摘要] 目的 探討吲哚布芬預防PICC深靜脈血栓的療效和護理分析。 方法 方便選擇2016年2月—2018年2月在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住院并接受PICC置管的137例患者,被隨機分為研究組(70例)和對照組(67例)。對照組給予常規PICC置管護理,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口服吲哚布芬片。比較兩組患者血漿中D-二聚體水平及血栓形成的發生情況。結果 對照組置管前血漿中D-二聚體水平為(2.9±0.7)mg/L,置管后為(3.0±0.6)mg/L,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928,P>0.05)。研究組前血漿中D-二聚體水平為(3.0±0.5)mg/L,置管后為(2.5±0.5)mg/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6.287,P<0.05)。兩組患者血栓發生率分別為2.86%和11.94%(χ2=4.176;P=0.041)。 結論 吲哚布芬可以有效降低PICC 置管后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和血漿中D-二聚體水平。
[關鍵詞] 吲哚布芬;PICC;深靜脈血栓;D-二聚體
[中圖分類號] R472?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9)01(a)-0151-03
經外周靜脈留置中心靜脈導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具有風險少、創傷小、置管方便、留置時間較長、置管后護理簡單等優點,適合需要長期靜脈給藥的患者,尤其適合需要長期靜脈輸注化療藥物的腫瘤患者[1-2]。血栓形成和靜脈炎是PICC 置管后最重要的并發癥,既影響PICC留置時間,也給患者肢體功能造成影響[2-3]。置管后血漿中D-二聚體水平往往會升高,是反應血栓形成風險的重要實驗室指標[4]。吲哚布芬是一類新型的抗血小板藥物,具有藥物不良反應小等特點[5-6]。該院2016年2月—2018年2月期間接收70例患者使用吲哚布芬用于預防PICC 置管后深靜脈血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方便選擇在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住院并接受PICC置管的患者137例作為研究對象。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分組后研究組70例,對照組67例)。研究組中,男42 例,女28例,年齡22 ~68歲,平均( 47. 2 ±7. 6) 歲,其中腫瘤患者53例,非腫瘤患者17例。對照組中,男47 例,女20例,年齡23 ~67歲,平均( 47. 7 ±7. 9) 歲,其中腫瘤患者50例,非腫瘤患者17例。兩組資料具有對比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所有患者既往無PICC穿刺史,無中心靜脈置管穿刺史,無發生血栓疾病史,PICC置管前血常規檢查均在正常范圍內。該研究所選病例經過倫理委員會批準,經患者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后使用。
1.2? 干預措施
兩組患者由有經驗的PICC置管護士在專門操作室內按無菌操作要求進行PICC置管術。對照組僅給予常規PICC 導管維護。研究組除給予常規PICC 導管維護外,還給予吲哚布芬片200 mg 口服,1次/d。所有PICC 置管患者,術前及術后2周各進行一次D-二聚體檢測。常規護理方法:所有患者PICC置管前,均給予PICC置管護理教育,了解患者的病史、有無血栓病史等,積極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消除患者緊張焦慮情緒。囑咐患者避免置管側上肢暴力拖拽及劇烈活動。做好輸液管理,定期檢查PICC管道并每周給予置管換藥處理。囑咐患者發現肢體腫脹時,及時返院治療。
1.3? 觀察指標
觀察2 組患者靜脈血栓的發生情況,并對比兩組患者置管前后D-二聚體水平差異;研究組記錄口服吲哚布芬期間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血栓形成需經彩超證實。
1.4? 統計方法
運用 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數據。計數資料[n(%)]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x±s)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血栓發生率比較
血栓形成研究組血栓發生率為2.86%(2/70),低于對照組的11.94% (8/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176;P =0.041)。
2.2? D-二聚體水平
研究組和對照組置管前D-二聚體水平組間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置管前后D二聚體水平相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置管后D二聚體水平低于置管前,并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1。
2.3? 不良反應比較
治療期間,兩組不良反應比較見表2,總體而言患者耐受性良好。
3? 討論
PICC可以避免反復靜脈穿刺給患者帶來的痛苦,減少了對靜脈血管的破壞,同時也減輕了護士的工作強度,提高了工作效率,現已被廣泛應用于腫瘤患者的化療中[7]。血栓形成是PICC 最常見并發癥之一,與穿刺插管導致的血管機械性損傷、藥物的化學刺激、腫瘤患者血流緩慢及患者的特殊血液高凝體質有關。兩項薈萃分析顯示,PICC相關血栓形成發生率為10.0%~19.8%[7- 8]。本組病例發生率為11.94%。研究報道顯示,導致腫瘤患者死亡的第二大原因是深靜脈血栓[9]。因此,積極預防血栓形成,對延長患者生存期具有重要意義[10]。
D-二聚體是一個反映特異性的纖溶過程的血漿標記物,是動態監測并反映深靜脈血栓風險的指標。此外,D-二聚體也是反映肺栓塞、彌漫性血管內凝血的關鍵指標。惡性腫瘤患者由于特殊的高凝體質,其血漿D-二聚體較正常人明顯增高。腫瘤病人使用PICC置管,發現靜脈血栓風險明顯升高。有研究報道,初次行PICC 置管,靜脈血栓的發生率為23. 3%,而多次行PICC 后,血栓發生率可高達達38%[11]。該文對照組的資料顯示,PICC置管后未給予藥物預防時,D-二聚體水平明顯增高,且血栓形成的發生率明顯高于研究組。劉昕等人研究發現,如果患者PICC置管術后,未給予藥物預防, D-二聚體水平明顯增高,且靜脈炎的發生率明顯高于觀察組,因此動態監測D-二聚體具有重要意義。
吲哚布芬是抗血小板聚集藥物。該藥物可逆性的抑制血小板環氧化酶,減少血栓烷素A2(TXA2)的生成,從而阻斷血小板的聚集。體內外研究證實,吲哚布芬能有效降低血漿中D-二聚體水平,其抗血小板的作用不差于阿司匹林,并且不良反應少于阿司匹林[5-6]。目前吲哚布芬能否預防PICC 置管后的靜脈炎及靜脈血栓鮮見報道。謝娟等人[12]利用吲哚布芬預防血栓形成,研究將60 例患者隨機分為吲哚布芬組及阿司匹林組,結果顯示,用藥后,兩組患者血小板計數、凝血功能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治療前( P<0.05) ,且吲哚布芬組低于阿司匹林組(P<0.05);吲哚布芬組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阿司匹林組(P<0.05) 。研究認為吲哚布芬對血栓形成有一定的預防作用。與謝娟等人研究相似,該研究發現,研究組給予預防劑量的吲哚布芬治療后,血栓發生率顯著下降。筆者的研究發現,研究組血栓發生率為2.86%(2/70),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1.94% (8/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176;P=0.041)。與劉昕等人[4]的研究結果相似,筆者研究組治療D-二聚體水平為(3±0.5)mg/L,經過治療后,D-二聚體水平下降為(2.5±0.5)mg/L;提示患者血液高凝狀態獲得改善,說明吲哚布芬具有較好的預防血栓的作用。從我們的資料顯示,研究組總體不良反應發生率為8.5%(6/70例),說明吲哚布芬具有良好的耐受性。然而,吲哚布芬推薦劑量為200~400 mg/d,目前缺乏吲哚布芬最佳預防劑量的循證依據。對人體最佳劑量及維持治療時間尚需進一步研究[13]。
綜上所述,該研究證明吲哚布芬能有效降低血漿中D-二聚體水平,對預防PICC 置管后的靜脈血栓有良好的作用,藥物相關的不良反應小,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朱麗群, 莊若, 曹松梅, 等. PICC相關性血栓風險評估的最佳證據總結[J].中華護理雜志, 2017,52(10):1179-1185.
[2]? 劉芬, 侯惠如. PICC相關上肢深靜脈血栓診療研究進展[J]. 中華保健醫學雜志, 2017,19(2): 182-184.
[3]? 鄭月. 淺論腫瘤PICC術后靜脈血栓形成因素及護理策略[J]. 實用腫瘤雜志, 2017, 32(1): 92-95.
[4]? 劉昕, 馮正富, 朱玉愛, 等. 阿司匹林對PICC置管后血漿中D-二聚體水平及靜脈炎發生率的影響[J]. 廣東微量元素科學, 2015, 22(8): 45-48.
[5]? 陳曉燕. 惡性腫瘤化療患者PICC置管術后靜脈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預防對策[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7,10(28): 152-153.
[6]? 張栩,孫兆林.辛貝-吲哚布芬片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研究[J]. 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0, 30(10): 12-14.
[7]? 王朋朋, 應燕萍, 黃惠橋, 等. 經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治療腫瘤患者血栓發生率的Meta分析[J]. 中國全科醫學, 2017, 20(26): 3259-3266.
[8]? 于瑞, 陳利芬. 腫瘤患者PICC導管相關靜脈血栓形成影響因素Meta分析[J].中國護理管理, 2016,16(6):738-743.
[9]? Luo L, Jing X M, Wang G R, et al.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Related Upper Extremity Venous Thrombosis in Oncology Patients: A Prospective Study Based on Doppler Sonography[J].J Ultrasound Med, 2016, 35(8): 1759-1763.
[10] Wilson J D, Guardiola J H, Simonak B, et al. Does Hyperglycemia Affect Risk of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Related Upper Extremity Venous Thrombosis?[J]. J Infus Nurs, 2018, 41(3): 176-179.
[11]? Xing L, Adhikari V P, Liu H, et al. Diagnosi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for PICC-related upp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J].Asia Pac J Clin Oncol, 2012, 8(3): e12-16.
[12]? 謝娟, 李正勝,盧晶晶,等.吲哚布芬預防血液透析患者動靜脈內瘺血栓形成[J].貴州醫科大學學報, 2017, 42(5): 607-610.
[13]? 吳昊, 畢齊. 吲哚布芬在抗血小板治療中的臨床應用[J]. 中國卒中雜志, 2013, 8(9): 773-776.
(收稿日期:2018-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