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紅
摘 要: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習近平總書記順應國際格局和國內形勢對構建國際新秩序所貢獻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面臨著國際社會缺乏戰略互信,逆全球化潮流涌現,西方價值觀占據國際話語主導權以及傳統的霸權主義升級換代等挑戰。因此從促進國際社會達成共識,依托“一帶一路”建設推動經濟合作,促進人類文明交流互鑒、包容共存,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等方面來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關鍵詞:人類命運共同體;困境;對策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9)01 — 0020 — 03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領導中國外交的實踐過程中提出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創新理論。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外交的頂層設計,對指導我國外交起著重大的戰略意義。
一、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提出的背景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這是一個需要理論并能產生理論的時代,這是一個需要思想并能產生思想的時代”。〔1〕當前,全球性的挑戰和問題層出不窮,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獨自應對,因此各國的國家治理理念須向全球共同治理轉變。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就是我國為解決全球問題、構建國際新秩序提出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藥方”。
(一)參與國際治理的內在要求
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取得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性成就。當前隨著我國經濟實力和國際地位的穩步提升,中國正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同時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因此,我國有信心、有能力爭取在國際事務處理上的話語權,為國際治理做出更大的貢獻。此外,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世界經濟缺乏增長動力,復蘇乏力,西方各發達國家為了擺脫國內的危機,掀起逆全球化的潮流。而我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積極轉變發展理念,積極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經濟始終保持中高速增長,對全球的經濟增長貢獻率逐年上漲,所以全球治理需要中國積極參與。
(二)回應“中國威脅論”的客觀要求
“中國威脅論”根源于19世紀西方文化帝國主義,是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的產物。自21世紀以來,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和國際地位的日益提升,西方國家又開始鼓吹“中國威脅論”。“中國威脅論”涉及的領域和議題日益廣泛,包含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各個領域,議題從軍事威脅、科技威脅、經濟威脅、能源威脅到網絡威脅、環境威脅、食品安全威脅、人口威脅等,幾乎沒有空白點,呈現全面性、深刻性特征。中國威脅論是對中國的一種惡意詆毀,其背后的真實意圖是擔憂中國作為一個新崛起的大國會挑戰美國的霸權地位。習近平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對“中國威脅論”的有力回擊。
(三)應對全球性挑戰的必然要求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各國利益的高度融合使得世界各國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與此同時,經濟全球化也給世界發展帶來了許多不確定因素:世界經濟增長動能不足,貧富分化日益嚴重,地區熱點問題此起彼伏,恐怖主義、網絡安全、重大傳染性疾病、氣候變化等非傳統安全威脅持續蔓延,人類面對許多共同挑戰。面對全球性挑戰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國際合作勢在必行。此外,二戰后形成的國際秩序一直是由發達國家主導并受益最大,但在解決全球性問題上發達國家并未承擔起相應的責任。中國作為正在崛起的發展中大國,為了與世界各國共同攜手解決全球問題,就必須要在國際事務中爭取更大的話語權,重塑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為廣大發展中國家“發聲”。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就是我國為應對全球性挑戰、構建公正合理國際新秩序貢獻的中國方案。
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面臨的挑戰
雖然在世界各國的共同努力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仍任重道遠,面臨著來自各方面的挑戰。
(一)國際社會缺乏戰略互信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自提出后,得到了廣大國家的贊賞和認同。但仍有一些國家對人類命運共同體心存疑慮和誤解。受“歷史慣性”和傳統理念的影響,國際社會不自覺形成一種國強必霸的觀點。因此,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霸權國家,擔心中國國際地位和綜合實力的提升會對自己的霸權地位形成威脅,對中國處處掣肘、力圖遏制。還有一些發展中國家,因與中國存在領土、領海的邊境爭端與摩擦,或是與中國存在同質競爭關系的一些國家,也對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存在猜疑。國際社會缺乏戰略互信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最大障礙。
(二)逆全球化潮流的涌現
經濟全球化能夠促進生產力的提高和全球經濟發展,促使各國在全球經濟密切交往中實現資源優勢互補,推動科技成果在全球的迅速傳播。但經濟全球化在帶來繁榮與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貧困、分配不公、兩極分化和環境污染等問題。特別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全球經濟發展滯緩,經濟全球化浪潮遇阻,發達國家為了盡早擺脫困境,率先實行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拉開了逆全球化的大幕。在這場逆全球化的寒流中,其主要表現有:新貿易保護主義、歐洲難民潮、英國公投脫歐退出TPP以及美國對中國的貿易戰等等。面對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及全球性問題和挑戰的進一步突出,逆全球化現象可能會繼續發展,這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三)西方價值觀仍占據國際話語的主導權
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曾說,“資產階級……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他們不想滅亡的話——采用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它迫使它們在那里推行所謂文明,即變成資產者。一句話,它按照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世界。”〔2〕西方國家自殖民主義時期,就開始進行文化擴張,使別的國家被迫接受他們的價值觀。當前在西方占據主流地位的價值觀主要有“文明沖突論”和“西方中心論。”“文明沖突論”認為文明之間的沖突是現代世界沖突過程中的最新階段,將西方文明與非西方文明對立起來,認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是高度敵對的關系,甚至可能會導致戰爭的出現。西方和異己文明之間和平共處是極其困難的,文明之間的沖突是未來國際沖突的根源。“西方中心論”實際上是西方國家在全球化過程中向世界各地強制推行和傳播他們的主流價值觀后形成的一種優越心態,其實質是對文明的誤解和扭曲。“西方中心論”的核心觀點是,西方是世界的中心,西方文化優于非西方文化,西方的文化價值具有普適性,西方的道路就是世界的普遍道路。“文明沖突論”和“西方中心論”其實質都是文化霸權主義,帶有對抗的因子,體現了西方國家對于異己文明的野蠻態度。當今社會國際話語權還被西方國家把控,我國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宣傳力度仍遠遠不夠,要讓國際社會普遍接受并認可這一思想,我們仍需要很長的路要走。
(四)傳統的霸權主義升級換代
中國倡導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其核心是各國平等、相互尊重與合作共贏,其本質是要重塑國際秩序。在經濟全球化和政治格局多極化的背景下,美國不順應發展的潮流,唯我獨尊的“霸權心態”依舊,且“霸權行徑”升級換代,以所謂“巧實力”壓制圍堵新興大國與“挑戰者”,極力把持國際秩序主導權。傳統的霸權主義改頭換面后演變成新型的霸權主義,主要表現是美國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通過壟斷資本的金融聯合,結成新型霸權主義的政治聯盟,以實現對其它國家的共同控制。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美日等發達國家正在通過強化其在新一輪貿易規則中的話語權實現經濟霸權,由美國推動的TPP和TTIP意圖主導下一輪的國際貿易規則,這對全球貿易規則的演變會產生重大影響,對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實現也將產生挑戰和威脅。霸權主義的不斷升級和繼續推行,將會大大延緩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進程。
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路徑選擇
挑戰與機遇并存,盡管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面臨著許多困境,但同時也存在許多發展機遇和有利條件。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關鍵要從以下方面做出不懈的努力。
(一)促進國際社會達成共識
建立國家戰略傳播的“議題管理”思維,重點圍繞“人類命運共同體”議題,進行價值傳播的頂頂層規劃,占據國際傳播的道義至高點。〔3〕這是站在國家戰略的高度進行傳播并贏得國際社會各種力量對中國提出的國際治理方式的理解和認可的主要方式。如積極設置“共同發展”“共建共享”“合作共贏”等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有關的國際熱點議題,引起國際社會對這一中國為世界治理貢獻的中國方案的廣泛關注。利用我國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的實際行動,向國際社會傳播“中國夢”就是“世界夢”,中國越發展給世界帶來的機遇和貢獻就越大。國際熱點議題的設置,必將會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國際認同奠定深厚的基礎。但當前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宣傳力度還遠遠不夠,且主要是通過國家領導人在各種國際會議上講話和官方媒體進行的,這種宣傳難以讓世界人民產生情感共鳴。所以要借助國際學術交流的平臺,與世界學者就“人類命運共同體”交流研究,促使外界的學術領域真正地了解和認同“人類命運共同體”,從而達到很好的國際認同效果。此外,也可以借助一些民間組織的力量進行宣傳,這比官方媒體的宣傳更能激起群眾的情感共鳴和認同感。在宣傳的實踐過程中,我們須讓“人類命運共同體”在回答和解決現實國際問題時展現其理論魅力,并吸引和掌握群眾。只有國際社會在價值觀上達成共識,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才有基礎和前提。
(二)依托“一帶一路”建設促進經濟合作
雖然近年來逆全球化此起彼伏,但經濟全球化仍是世界經濟發展不可逆轉的趨勢。習近平指出:“以‘一帶一路建設為契機,開展跨國互聯互通,提高貿易和投資合作水平,推動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本質上是通過提高有效供給來催生新的需求,實現世界經濟再平衡……有利于穩定當前世界經濟形勢。”〔4〕“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大多是發展中國家,這些國家雖然有其發展的優勢,如市場廣闊、資源豐富、人口紅利凸顯等優勢,但同時也面臨著資金、技術短缺,基礎設施建設任重道遠的困難,我國可以為這些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的支持,與這些國家進行優勢互補,實現互利、共同發展。今后我們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繼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實現:首先,按照習近平主席提出的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要創新合作模式的要求,加強同周邊國家和區域的“五通”,即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和民心相通,以點帶面,從線到片,逐步形成區域大合作格局。其次,立足重點領域,擴大國際區域合作。“一帶一路”建設沿線所涉及的國家數量較多,要找出各國之間的利益共同點,實現互補共贏發展。再次,充分利用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等對“一帶一路”倡議的推動作用,促進區域經濟的合作共贏和世界經濟的繁榮發展。
(三)促進人類文明交流互鑒、包容共存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僅要推動世界各國經濟互利共贏發展,同時也內在的要求各國文明要兼收并蓄、包容互鑒。由于經濟實力的懸殊,西方發達國家的文明一直占據強勢地位,并通過各種方式對外輸出其價值觀,使得一些落后國家的文明被邊緣化,甚至消失。世界各國的文明都是本國人民智慧的結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所以各國文明沒有優劣、貴賤之分。我們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13〕。在全球化時代,人類不同文明必須和平相處,相互學習。否則,在這個利益交匯如此緊密的世界,會出現誤解、沖突和災難。因此,每個國家和民族,在保護和發展本國家本民族文化的同時,對待異己文明要取長補短、包容互鑒。文明差異不應該成為世界沖突的根源,而應該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各民族文明交流互鑒、包容共存、共同繁榮對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四)推動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
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堅定不移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發展同各國的友好合作,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4〕推動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在要求和前提條件。要建立新型國際關系,各國必須堅持以聯合國憲章為宗旨和行為準則,消除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和“零和博弈”的游戲規則,糾正以大欺小、以強凌弱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各國和國際社會共同努力。一方面在大國之間的交往中,各國應摒棄傳統的冷戰思維和強權意識,尋求最大的利益交匯點并尊重各國的核心利益,走對話而不對抗的和平發展、共同繁榮道路,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同時在遇到分歧和沖突時,用對話協商的和平方法解決爭端,避免和大國發生零和博弈的現象,爭取共贏、多贏。另一方面,大國和小國的相處中要放棄唯我獨尊、恃強凌弱的霸權思想,與小國建立平等相待的伙伴關系。在遇到矛盾和分歧時,要堅持“對話解紛爭、對話促安全”。只有各國都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才有可能實現。
〔參 考 文 獻〕
〔1〕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5-18.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袁靖華.中國的“新世界主義”:“人類命運共同體”議題的國際傳播〔J〕.浙江社會科學,2017(05).
〔4〕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責任編輯:侯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