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海 顧文兵
摘 要:和諧民族關系的構建要以處理好民族關系的問題為根本,而影響民族關系的因素有很多方面。本文以五普、六普數據資料為依據,以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甘肅、新疆兩省人口遷徙為視角,考察分析甘肅新疆多民族區域民族遷徙交往交流交融的背景因素,得出甘肅、新疆兩省歷史交融、文化相通、地緣相近,產業關聯、發展相連,因此民族遷徙、交融、互動頻繁。這為當前深化民族團結進步、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強我國民族理論政策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帶來深刻啟示和有益經驗。
關鍵詞:絲綢之路經濟帶;黃金段;核心區;民族交融
中圖分類號:K282;D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9)01 — 0055 — 04
“絲綢之路經濟帶”是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9月訪問哈薩克斯坦時提出的中國對外開放發展的新戰略,其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并稱為“一帶一路”。“絲綢之路經濟帶”分為國內段和國際段,國內段主要包括西北五省區(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和西南四省區市(重慶、四川、云南、廣西)。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中,國內沿途所經省區大部分為少數民族聚居區或雜居區,區域經濟發展水平都不高,民族結構復雜,文化形態多樣。其中甘肅被譽為“黃金段”,新疆被稱為“核心區”,他們在“絲綢之路經濟帶”發展布局中具有重要的國防戰略地位和生態安全屏障等地理區位優勢。自古及今,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里,這兩個區域民族交流、互動頻繁、密切,研究這兩個區域民族結構的發展變化,民族交融、互動的促生因素對深化民族團結進步、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強我國民族理論政策建設,推進“一帶一路”縱深發展,形成新時代民族工作方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問題的提出
2004年復旦大學王桂新、蔡新會曾依據《2000年人口普查資料》進行分析研究,得出結論:“自上個世紀90年代中后期,甘肅省人口遷徙主要流向為西北其余省份,即陜西、青海、寧夏和新疆,4省總和占總遷往人口的57.4%,其中遷往新疆的人口達21371人,占總遷往他省人口的38.1%,說明新疆是甘肅廣大民眾首選的遷往目的地(見表1)。”〔1〕2013年新疆石河子大學劉追、陳艷依據五普、六普統計數據,在研究新疆省級人口遷移現狀及效果評價時指出:“遷入新疆人口數量較多的省份一直是河南省、四川省和甘肅省,他們占到60%以上,是新疆遷入人口的主體,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河南和甘肅兩省的人口遷入數量增長很快,而河南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時全省常住人口為9402.36萬人,甘肅六普時全省常住人口為2557.53萬人,從人口基數上來衡量,甘肅遷入新疆的人口相較于其總人口來講是比例最高的(見表2)。”〔2〕那么,為什么甘肅人口遷徙,遷往目的地首選新疆呢?考察研究這一社會現象,有助于我們深入挖掘多民族地區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背景因素,有助于我們更進一步研究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途徑和方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二、絲綢之路經濟帶上民族交融、互動的歷史審視
(一)從歷史上看是多民族共生交融之地
自古以來甘肅、新疆兩地域民族交往、交融就源遠流長、縱橫交錯。漢代以前這一地帶一直是月氏、烏孫、匈奴等少數民族角逐、盤踞、聚居的主要地區。漢代以降,甘肅玉門關、陽關以西,蔥嶺即今帕米爾高原以東,巴爾喀什湖東、南及新疆廣大地區統稱為西域,甘肅、新疆大部分地區被納入其中。隨著歷代政權越來越重視這一區域,采取各種手段和政策,包括移民與和親,通過南人北遷改變民族結構或維護邊疆穩定,由此更加帶動這一區域的民族交流互動。張騫出使西域,北絕大漠、西逾蔥嶺,開拓絲綢之路,降服中亞大宛,西域臣服。霍去病征西,漢武帝設置河西四郡,之后“斥塞卒六十萬人戍田之”〔3〕,建武二十一年,西域鄯善、東師等十六國“皆遣子入侍奉獻,愿請都護”〔4〕。魏晉南北朝時期粟特人、突厥人、回鶻人等少數民族已有遷入甘肅。隋煬帝西巡張掖,西域二十七國君主與大臣紛紛朝見,商賈云集,萬國來朝。大唐攻滅東突厥,征調回鶻、鐵勒、契丹等少數民族攻伐敵國,天子被四夷各族尊為天可汗,涼州十城胡人有七城,匈奴、氐、羌、吐蕃、黨項等民族成為甘肅主要的少數民族。在歷史長河之中,羌、烏孫、月氏、吐蕃、黨項、回、蒙古、哈薩克等民族都曾先后在這一地帶生活過,現在甘肅特有的裕固族等少數民族就是這些曾經活躍在這一地帶的古代民族后裔的演變。由此看來,在古代,從根本上說甘肅民族結構變動主要是由政治軍事原因引起,最終促成各民族人口遷徙以及因遷徙帶來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并逐步形成區域民族結構,而現今甘肅的民族結構變動實際上也是延續各個歷史時期多民族人口遷徙、交往交流交融共同作用形成的格局。
(二)從文化上說是多元文化的交匯之地
歷史上的甘肅和新疆都是古絲綢之路的黃金通道,是東西陸路往來的必經之地。西學東漸、東學西傳,各種文化匯聚交融此地。著名學者季羨林先生指出,世界上歷史悠久、地域廣闊的四大文化體系有四個: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再沒有第五個,而這四個文化匯流的地方只有一個,那就是中國的新疆地區和甘肅的敦煌地區(河西走廊),再沒有第二個。甘肅和新疆正是東西方文化傳入、碰撞、交匯、交融的匯聚之地,是古老的華夏文明與古印度文明的交融地區,因此,這兩個地域的文化呈現出獨特的風貌和人情。甘肅有著八千年的歷史,融絲路文化、敦煌文化、黃河文化、伏羲文化、藏傳佛教文化、伊斯蘭文化以及隴東黃土地文化,是多民族、多文化的共生地帶,是中華文化的重要匯流區域,也是民族交融共生的大熔爐,許多少數民族或生息繁衍于此,或輾轉遷徙來此,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相互碰撞、交融,在長期的共同生活和歷史境遇下,文化、習俗等各方面漸漸趨同,這為兩個地域的民族遷徙交往交融鋪墊了共同的基礎。
(三)從地緣上講是華戎交匯的緩沖地帶
絲綢之路經濟帶“黃金段”與“核心區”都處于亞歐大陸腹地,是西北農耕區與青藏高原游牧區的過渡地帶。甘肅位于東亞和中亞結合部,是我國中東部腹地通往西域的過渡地帶。是古絲綢之路經過的黃金地帶和樞紐地段,甘肅河西走廊更是連接中原、中亞、南亞、西亞國家的通道、商貿物流樞紐,是中國走向世界的第一條通道,也是世界走向中國的必經之路。新疆地處亞歐大陸腹地,陸地邊境線5600多公里,周邊與八國接壤,在歷史上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也是第二座亞歐大陸橋的必經之地,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和向西開放的重要窗口作用,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北阻天山,南障昆侖,地理上使甘肅、新疆成了貫通古絲綢之路的黃金廊道,華戎交匯的緩沖地帶,這種山水相連、地緣相近的風土環境長久以來形成了相通的文化心理和人情事故,為這一區域民族之間和諧的交往交流和頻繁的人口遷移互動帶來可能,提供了保障。
三、絲綢之路經濟帶上民族交融、互動的現實驅動
(一)經濟發展需要帶來的人口遷徙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先后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簡稱“一帶一路”,幾年來,“一帶一路”建設從無到有、由點到面,取得了長足地進展和積極地效果,為沿線國家和地區注入了新的增長動力,開辟出新的共同發展的巨大空間。新疆和甘肅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核心區”和“黃金段”,是“絲綢之路經濟帶”上最重要的和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發展區域,它們成為溝通、促進歐亞兩大經濟板塊互聯互通、互利共贏的重要橋梁,也是我國新時代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特別是促進西部大開發縱深發展、帶動腹地創新發展的重要戰略支點。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工作報告顯示,過去五年,新疆經濟增長從主要依靠工業帶動轉為工業和服務業共同帶動。地區生產總值由2012年的7529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10920億元,年均增長9%,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8.2%,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2017年新疆全年接待國內外游客1.07億人次,增長32.4%,旅游綜合消費實現1822億元,增長30%。在全國經濟增長有所放緩的趨勢下,新疆經濟發展保持強勁的勢頭和呈現良好的景象,吸引著更多的人去新疆發展。據新疆石河子大學劉追、陳艷關于新疆省際人口遷移現狀及效果評價研究發現,務工經商是內地人口遷入新疆的主要原因。2015年北京大學李建新、常慶玲也依據《2010人口普查資料》分析研究新疆主要民族人口現狀及變化特征時,認為新疆漢族以遷移增長為主,新疆漢族人口增長主要與西部大開發背景下的人口遷徙增長有關〔5〕。
(二)現實發展需要帶來的人口變動
進入21世紀以來,受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我國經濟增長率逐步放緩,就業形勢日趨嚴峻。在政府相關就業措施和經濟環境有利轉變的背景下,去新疆就業發展的人數越來越多。新疆石河子大學劉追、陳艷根據2010年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分析,得知內地人口遷往新疆的人口中,務工經商的遷移人口數量為108.97萬人,占到總遷移人口的60.82%;隨遷家屬的人口為33.02萬人,占到遷移總人口的18.43%;投靠親友的為10.94萬人,占遷移總人口的6.11%。學習培訓的為6.7萬人,占遷移總人口的3.74%;婚姻嫁娶的為3.9萬人,占遷移總人口的2.18% 6。由此看來,除個人到新疆務工經商這一因素,隨遷家屬、投靠親友、婚姻嫁娶等因素帶來的多人進疆也非常普遍。這說明現實需要的發展也是人口變動遷徙的最要因素。
四、結論
絲綢之路經濟帶作為新形勢下中國對外開放向西發展的重要戰略布局,其一頭是活躍的東亞經濟圈,一頭是發達的歐洲經濟圈,中間廣大腹地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潛力巨大。其具有的開放性、包容性,將為世界帶來無限可能。“一帶一路”涉及沿線幾十個國家和幾十個不同民族,雖然經濟互補性非常強,彼此合作潛力和空間很大,但各國各區域資源稟賦各異,多樣性、層次性、差異性非常大。要深入持久地推動“一帶一路”戰略縱深發展,揚長避短,深化合作,必須以民心相通為前提,以民族交流、互動為基礎,夯實國家關系的民間基礎,促進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對話,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加強不同文明交流互鑒、互溶互通,真正實現開放合作、互利共贏。特別是加強各國各民族基層民眾的友好往來,增進相互了解和傳統友誼,找到文明交匯、融合的地方,才能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各區段對接、聯動,打破節點城市的界限,消除城市壁壘,增強區域合作意識,優勢互補、聯合發力,打造經濟文化圈,構建區域經濟一體化,才能政策互惠、利益雙贏,用信任和包容搭建起友誼之橋,用希望和愿景鋪就共榮之路。
〔參 考 文 獻〕
〔1〕王桂新,蔡新會.甘肅省遷移人口特征分析——以五普資料為依據〔J〕.蘭州學刊,2004,(01):170—172.
〔2〕劉追,陳艷.新疆省際人口遷移現狀效果評價〔J〕.西北人口,2013:56—59.
〔3〕班固.漢書·食貨志〔M〕.北京:中華書局,2007.
〔4〕范曄.后漢書·光武帝紀(下)〔M〕.北京:中華書局,2007.
〔5〕李建新,常慶玲.新疆各主要民族人口現狀及變化特征〔J〕.西北民族研究,2015:21—36.
〔6〕劉追,陳艷.新疆省際人口遷移現狀效果評價〔J〕.西北人口,2013,(06):56—59.
〔責任編輯:侯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