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涵麟
摘 要:本文基于甘肅“文化+”新業態發展需要,以西安曲江文化產業集群為例,通過探究分析其發展路徑與其發展后所體現的“文化+”特點。提出甘肅“文化+”新業態發展路徑。即整合甘肅文化資源,政府做好開發規劃,形成產業集群,進行多元化發展,做到產業融合。
關鍵詞:文化產業;產業集群;“文化+”新業態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9)01 — 0106 — 03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事業繁榮興旺,文化產業蓬勃發展”。截至2016年底,我國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達到3.08萬億元,占GDP的4.14%。而甘肅2016年文化產業增加值為146.05億元,僅占GDP的2.03%。甘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與文化資源稟賦,在國家“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甘肅文化經濟發展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具有很強的發展潛力。
“文化+”新業態是文化資源、文化產業與關聯產業融合發展的產業鏈條和形態,是文化要素與經濟社會諸多領域廣范圍、深層次的融合創新。在文化產業需要轉型發展的今天,甘肅創造性地提出“文化+”、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的戰略構想,為文化產業的轉型升級及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而如何打造甘肅自己的華夏文明傳承創業區,做到文化產業的大發展,需要一條屬于自己的路徑選擇。
甘肅與陜西同處黃土高原,具有相近的文化血脈與優質的文化資源稟賦。陜西省自1993年批準設立西安曲江旅游度假區,至2003年更名為曲江新區,十幾年的時間內,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文化產業集群,成為西部最重要的文化、旅游中心。由西安曲江新區管委會投資設立的西安曲江文化產業投資集團截至2018年總資產達540億元,年營業收入近百億,自2012年以來7年蟬聯 “全國文化企業30強”的企業。成為西部文化產業龍頭企業。其發展經驗和在發展過程中展現出的融合發展形態,都能為甘肅系統構建“文化+”新業態體系寶貴經驗。
一、西安曲江新區發展路徑選擇
1.以政府為主導,輔以企業管理模式
西安曲江旅游度假區作為曲江新區的前身1993年就已立項,1995年由管委會投資設立西安曲江旅游建設開發總公司,2000年,陜西省發布了《關于加快發展全省文化產業的意見》,加大對文化產業的投入,2003年,度假區更名為曲江新區,由西安曲江新區管委會運營。該機構為西安市政府的派出機構,具有深厚的政府組織性質。同時其投資設立的西安曲江旅游建設開發總公司(后更名為西安曲江文化產業投資集團),又以國有企業的身份參與曲江新區的建設發展,因此西安曲江新區的管理層具有政府與國有企業雙重屬性。在曲江新區的管理中,能看到許多企業式管理的影子。政府在新區發展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包括招商引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民生工程的投入以及相應政策支持等方面無不體現出政府對其責任的承擔。而在管理上,曲江又實行的是企業式管理。新區管理機構采取向社會自籌資金,通過bt,bot等模式和金融機構等引入社會資本。同時絕大多數干部職工編制為企業編制,實行全員聘用制,強調績效考核。通過企業式管理來加強其工作效率。
2.依托當地文化資源,整合文化產業
曲江新區具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分布著許多珍貴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曲江新區以唐文化為主體,將現代城市文化與歷史文化資源整合到一起。形成自己獨特的建設路徑。以“三城兩產”(新城建設,老城改造,城鄉統籌;文化旅游產業,現代服務產業)作為自己的發展思路。將歷史古跡,文化風俗,民間藝術等進行整合。形成自己獨有的文化產業特色。另外,曲江政府在金融,知識產權保護,人才吸引,鼓勵企業落戶,招商引資等多個方面對文化產業進行政策扶持。吸引大批文化產業入住,形成了包括文化休閑娛樂,文化創意設計,新聞出版發行, 廣播電視電影服務等多方面的文化產業鏈。帶動了曲江新區及周邊的文化產業發展。
3.多元文化產業融合發展
曲江新區在發展規劃過程中就注重多元化發展。包括架構多元化與內容多元化。架構方面:以西安曲江文化產業投資集團為例:該集團雖為獨自國有企業,但其旗下就有各級子公司近百家,全資企業,控股企業,參股企業,代管企業四類二級子公司25家。除此以外,曲江新區還擁有大量其他企業,企業類型十分多元。內容方面:曲江新區于2017年實施“十大文化產業園區”建設。建設包括西安曲江創意谷產業園、西部電影產業聚集區等十大文化產業園區。內容涵蓋包括文化旅游,文化科技,動漫影視等絕大多數文化產業類型。甚至在2018年發布了《西安曲江新區關于支持電競游戲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試行)》,大力發展電競游戲這一國內新興的文化產業。多元的文化產業體系一方面極大提高了新區的抗風險能力,同時各產業的融合發展也為園區的發展帶來新鮮活力。
二、西安曲江文化產業集群的政府角色定位
文化產業相較于其他產業的發展具有自己的特殊性,一方面,文化產業需要依托文化資源來進行發展,而文化資源具有較強的外部性。而開發文化資源需要通過大規模的投入,且投入風險較高,投資周期較長,這也使得私人進行文化資源開發困難重重,必須要有政府的介入。而另一方面,政府在資源配置方面存在先天缺陷。特別是在復雜的文化產業發展上,不能迎合市場的文化產業也必將不能被市場所接受。因此,文化產業在發展過程中必須要依靠市場調節以達到發展的最大效率。總的來說,政府在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需要扮演好自己的三種角色:規劃者,扶持者與監督者。
從規劃角度來看,政府最重要的就是結合國家宏觀發展政策,因地制宜,依托自身文化稟賦,制定針對性,具備可操作性的發展規劃。并且要注重可持續發展,注意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不能進行破壞性的開發。國家自本世紀初黨的十七大提出《文化產業振興發展規劃》,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以來,文化產業就一直處在黃金發展時期。而西安市也緊緊抓住機會,根據自己自身資源,制定了一系列適合自己的發展規劃,開辟了一條屬于自己的發展道路。使得曲江新區在十余年的時間內發展成現在的規模。并在發展過程中注意及時調整,及時轉型,做到多元化融合發展,即保護自身文化資源未被過度開發,又保證了未來的發展潛力。能夠在現在這個文化產業轉型機遇期中能夠更上一層樓。
從扶持角度來看,由于文化產業屬于新興產業,在長期內都處在較為脆弱的幼年期,同時又要受到國外成熟的文化產業體系沖擊,因此政府必須進行一定程度上的扶持與保護。發揮其宏觀調控作用,通過扶持與保護政策,確保優質新興企業能夠健康成長與發展。這一點上曲江新區管委會通過出臺一系列扶持政策,從獎勵、補貼、貸款、稅收減免、知識產權保護等多方面保護支持創業群體,吸引原有優質企業。同時建立西安曲江新區企業公關管理服務平臺。從政策申報,金融服務,園區載體等多方面為曲江新區的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便利。
從監督角度來看, 文化產業的發展不僅僅具有經濟效應,對于社會也有極大的影響。因此政府監管也主要在這兩個方面。經濟方面需要監督相關企業合法經營,保護企業的合法權益,不得進行不正當競爭。確保良好的市場秩序。社會方面等多的體現在文化產業對民眾的文化影響上,因此政府需要堅持正確的價值體系,正確引導民眾文化導向,弘揚正確價值觀,杜絕只注重娛樂性與盈利的文化產品流入市場。督促文化相關產業承擔相應社會責任。
三、西安曲江文化產業集群中的“文化+”特點
1.西安曲江文化產業集群的聚集效應
文化產業無疑是一個規模經濟十分明顯的產業。一方面,文化產業的前期投入巨大且產出具有極大的外部性。這不止意味著前期起步的困難以及必須有政府介入,也意味著當當地文化產業得以快速發展,品牌開始形成,形成產業集群后,必然會吸引大量其他同行業企業進入以享受已有的外部效益。同時更多的企業可以建立起更專業的分工,形成更加完整的產業鏈,面對日益激烈的全球市場競爭也更具優勢,最終達到規模經濟。因此文化產業在發展過程中只要產生產業集群,通常這個產業集群也會產生聚集效應,相較于非集群化的文化產業,文化產業集群化發展已成大勢所趨。西安曲江的集群化發展是以政府規劃為主導,其產生的集群效應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融資、招商引資、人才培養與引進。
融資方面:隨著曲江新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在曲江扎根,同時政府部門的大力扶持,出臺許多金融相關政策,使得曲江新區金融機構遍地開花,據統計曲江新區現有94家銀行營業點,17家擔保公司,2家小額貸款公司,1家風險投資公司。除此以外,還有城市運營商投資與基金資助等方式吸納資金,多元化的資金獲取與政府扶持手段為曲江新區當地企業提供了便利,降低了貸款成本,也吸引更多企業落戶曲江,為曲江新區帶來新鮮血液與發展動力,形成良性循環。
招商引資方面:隨著曲江新區的進一步開發,曲江已形成屬于自己的一套完整產業體系。產業的多元化擴張使得當地具有相較于其他地區更多的發展機會,多元化的產業鏈條使得進入企業同質化不強,能夠容納更多企業在產業集群內共同發展,同時經過長時間的運營,曲江政府已有一套高效的行政模式,能夠對入駐企業提供多方面的扶持與較為寬松的發展環境。這使得曲江新區入駐門檻降低,入駐效益上升。而入駐更多的企業又能進一步優化當地產業鏈條,提高效益,產生聚集效應。
人才培養與引進方面:如同優秀的企業往往可以吸引到高素質的人才,當產業集群開始產生后,從需求的角度來開,為了滿足其產業發展的需要,往往會對高素質人家有極大的需求。而另一方面,產業集群也可以給這些人才提供更多的工作機會、更優厚的工作報酬以及更加寬松的工作環境。而完善的產業發展也會產生全面的人才培養機制。曲江新區發展至今,曲江新區政府根據自己的需求出臺各類人才引進政策,2017年8月16日出臺《曲江新區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引進高層次人才若干政策》,從五個層級全方位多層級的進行人才引進及培養,而已形成的曲江品牌也對人才產生極大的吸引,從而產生更大的收益。
2.西安曲江文化產業集群的產業融合
產業融合是指不同產業或同一產業不同行業相互滲透、相互交叉。文化產業內不同行業具有很強的可融合性。不同行業之間的融合往往可以帶來巨大的收益。而曲江新區在產業融合方面成果斐然。將文化與旅游、傳媒、城市建設等結合的方式。以當地優異的文化資源為核心驅動力,以新區產業園區為載體,以內容與創意為發展方向。將各產業融合發展,以期達到最大收益。
在文化與旅游方面:曲江通過打造自己的文化內核,以“盛唐文化”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建設包括大唐芙蓉園,大雁塔主題廣場等一系列項目,突出自身文化特色。并以此為媒介,向外宣傳曲江,打造“曲江品牌”。并不斷提高服務業水平與旅游景點觀光價值,打破行政界限,整合區外優質文化資源,拓寬自身發展空間。通過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使曲江旅游業發展迅速,并且通過旅游業提高“曲江品牌”知名度,從而反哺文化產業。
文化與傳媒方面:通過開發自身文化資源,曲江也在利用自身資源促進傳媒行業發展。曲江影視在近幾年投資包括《白鹿原》,《那年花開月正圓》等一系列優秀的,反映陜西獨特文化風情的優秀影視作品。不僅獲得了極高的經濟效益。同時進一步宣傳當地文化特色,實現了文化與傳媒融合發展。
文化與城市建設方面:曲江以“文化+旅游+城建”為自身發展特色。首先利用文化與旅游行業融合,不僅帶來第三產業的產出,同時巨大的人流也使得曲江得以更容易的進行地產項目開發。一方面人流使得曲江當地對商業需求旺盛。需求推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大唐不夜城等商業項目不斷上馬,極大地促進了當地的商業繁榮。目前曲江以建設起以文化為主要特色的商業圈,帶來極大的經濟收益。另一方面,當地商業價值的提升也提高了當地地產價值,吸引房地產資本進入,也促進了當地城市建設。
四、對甘肅“文化+”新業態發展的啟示
正如前文所述,西安曲江文化產業集群在當地政府的主導下,已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產業體系。具備了“文化+”的特性。通過聚集效應與產業融合發展,西安曲江新區可以做到在文化產業快速發展,且逐漸轉型的今天,搭上這班車,讓自身發展更上一層樓。同時也可帶動西安乃至整個陜西省文化及相關產業發展,成為區域發展支柱。而甘肅也應當借鑒西安曲江新區發展模式與路徑選擇,依托自身豐富文化資源稟賦,開辟一條適合甘肅發展的“文化+”新業態發展路徑。
1.整合甘肅文化資源,選擇合適的文化產業開發區。
甘肅文化資源豐富,且內容多元化,涵蓋歷史文化,自然景觀,現代文明資源等多個方面。但分布較為分散,無法有效將全省文化資源統一整合。因此應當選擇將某一地區共有的、風格較為接近的文化資源進行整合。效仿曲江新區以唐文化為整體主題,突出地區文化特色。如河西地區應當整體以絲路作為主體特色,天水、定西等地則以中原文明發源為主題等方式。依托某一地區整體文化特色,在當地選擇合適的開發區進行整體開發。同時根據當地人力資源和環境優勢,選擇不同的文化產業進行先期發展。
2.政府做好開發規劃,履行自己規劃者的職責。
做到這一點首先要明確開發區的行政模式與組織架構,如曲江新區是以市政府外派機構與投資集團“一套班子,兩塊牌子”進行管理。在管理上融合了政府職能,又利用企業化管理提高了管理效率。這是甘肅可以借鑒的優秀經驗。同時,考慮地方政府從財力到行政能力力有不逮,可以考慮由省政府牽頭組織管理機構統籌全省各區域文化產業發展。作為管理者,新成立的機構應當做到高屋建瓴,把握全局,牢牢抓住這個文化產業告訴發展的黃金時期,對各產業園區分類規劃,因地制宜的對各開發區規劃一套具備可操作性的發展路徑。
3.根據已有規劃配套各項扶持政策,吸引文化企業入駐,形成產業集群
根據管理機構的規劃方案,對各產業園區出臺針對性的的扶持策略,確保相關企業能夠在該區活動相對寬松的發展環境,以吸引更多的企業入駐,或鼓勵更多人才在園區內創業,為園區提供新鮮血液,同時也逐漸使各園區建立自己的產業集群,完善產業鏈條,達到規模經濟。
4.在產業集群形成后,進行多元化發展,做到產業融合
當各產業園區形成規模經濟后,必須要進行產業的優化與升級以防止產業過度膨脹所導致的規模不經濟,必然會向其他文化產業領域發展。此時,省內各產業園區就可以做到互通有無。不同園區的不同行業可以合作融合,實現文化資源、文化產業與關聯產業融合發展。達到“文化+”新業態發展模式。
〔參 考 文 獻〕
〔1〕馮盼.“一帶一路”戰略布局下曲江文化產業園區的發展路徑〔J〕.今傳媒,2018,26(08):80-82.
〔2〕滕晶,李敏.“一帶一路”戰略下的中國西部文化產業發展路徑——基于西安曲江新區文化產業示范園區的思考〔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6(04):52-56.
〔3〕梁學成.文化產業與城市經濟融合發展的路徑探究——以西安曲江新區為例〔J〕.城市觀察,2014,(02):123-129.
〔4〕解梅.甘肅省文化產業發展路徑探析〔J〕.前沿,2013,(13):93-95.
〔5〕李俊霞.西部特色文化產業集群發展戰略研究〔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40(05):87-90.
〔6〕朱海霞,楊博,權東計,王峰.西安曲江文化產業園區運營模式的特質分析〔J〕.中國軟科學,2011,(S1):152-162.
〔責任編輯:楊 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