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微博、微信等微型社交媒體日益成為青年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借助移動互聯網手機認識世界、了解世界成為青年群體的常態。而作為公眾人物的明星,他們的婚姻狀況也日益成為青年關注的焦點。近幾年明星婚變事件多發,幾乎每一起都能引起一陣輿論狂潮。基于此,文章從倫理學的角度出發,結合社會學、法學、傳播學、心理學等相關學科,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探究明星婚變對青年家庭倫理影響的狀況,并試圖通過分析問題提出合理化、規范化的建議。
關鍵詞:微時代;明星婚變;青年;家庭倫理;影響
一、微時代下明星婚變與青年家庭倫理的界定及其聯系
(一)家庭倫理的內涵
通過查閱文獻發現,關于家庭倫理這一術語的界定并不統一,2005年高樂田在文章《傳統、現代、后現代:當代中國家庭倫理的三重視野》中指出:“中國傳統家庭倫理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以自然經濟與宗法制度為主要特征的農業文明的產物,總體上說,它是一個以血緣關系為依據、以家或家族為本位、以等級差序為基本結構、以父子關系為軸心、以孝為主要運作手段的超穩定的倫理系統。”而現代家庭倫理則主要指“一種以人為本、以自由為核心、以幸福為目標的新型倫理。”對傳統家庭倫理和現代家庭倫理做了區分。筆者比較認同李庚在《從當代大學生婚戀觀看未來中國家庭服務與教育》一文中對家庭倫理的界定,他指出:“家庭倫理是隨著家庭的建立而產生的一種人倫關系,是調節家庭成員關系的行為準則。”家庭倫理伴隨家庭的建立而產生,是一種人倫關系。如古代思想家提倡的“家和睦鄰、仁愛禮讓、勤儉持家”等道德原則,倡導的“目慈子孝、夫義婦順、兄友弟恭”等道德規范。
(二)明星婚變現狀
在古代,“明星”指天空中明亮的星,如朱熹集傳中講的:“明星,啟明之星,先日而出者也。”后來指稱一些有名望的、有成就的人。由于高知名度和典型的代表性,明星的婚姻、家庭也倍受粉絲和相關媒體的關注。下面主要從明星婚外戀、閃婚閃離等方面闡述明星婚變現狀:
首先,婚外戀。婚外戀是指已婚者同非配偶的異性之間發生情感關系。我國《婚姻法》規定,婚姻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思想觀念的開放,個體自我意識逐步崛起,社會包容、開放的觀念日趨成熟,進而對婚姻家庭生活、性生活質量和情感生活的要求不斷提高。明星因婚外戀導致婚姻關系破裂的案例屢見不鮮,如王寶強馬蓉離婚案。
其次,閃婚閃離。所謂的“閃婚閃離”就是一種“快餐文化”在婚姻觀的蔓延。由于生活節奏緊張,生活壓力沉重,個體不愿投入過多的時間精力深入了解結婚對象,而是不了解對方的基礎上快速結婚。婚后激情消退,在柴米油鹽中開始迷失,出現“相愛簡單,相處太難”的尷尬局面。如體育明星劉翔,他和葛天婚后不到一年時間因性格不合宣告離婚,可謂閃婚閃離的典范。
明星這種頻繁的婚變使原有的以“責任”為核心內容的婚姻權利結構失衡,個體因私欲上演婚姻“退出權”的行為突破了“家庭政治”的框架,導致了家庭生活倫理內容的空洞化,并為家庭轉型注入了一絲隱憂。除此之外,一些明星大張旗鼓的宣布自己的婚姻狀況,形成強大的輿論場。原本一場很普通的婚變,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持續發酵引發強烈互動效應,是社會道德風氣的嚴重敗壞。
二、微時代下明星婚變對青年家庭倫理的影響
價值觀的本質是主體的價值立場、態度和根本觀點。文章也主要從青年擇偶觀、性愛觀、婚姻觀等方面分析微時代下青年家庭倫理的變化。
(一)擇偶觀
通過調查發現,青年的擇偶標準比較多元,但總體上比較注重人品、價值觀和能力。在關于“選擇配偶時最看重什么”的多選項調查中,319人參與。其中選擇“人品”的達239人次,占總人數92.16%,排在第一位。后面依次是價值觀、工作能力、家庭背景、相貌、學歷、性格等。以上數據表明,微時代下青年擇偶標準比較多元,但更看重人品、價值觀和能力,對家庭背景、相貌等因素的考慮雖存在,但有所降低。這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矛盾的轉化相呼應,青年人在擇偶時也更注重精神契合。
(二)婚姻觀
新時代青年對婚姻仍有著美好期許,從調查中關于“婚姻與愛情的關系”來看,84.01%的被調查者認為“愛情是婚姻的基礎,好的婚姻需要情感的積淀”;7.52%認為“有愛情不一定有婚姻”;2.82%認為“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其余表示“不清楚”。關于“理想的婚姻生活”,90%以上的青年選擇“家庭和睦”、“民主平等”、“仁愛禮讓”。以上數據表明,新時代青年更看重婚姻質量,認為維系婚姻的基礎是愛情,而和睦、平等、仁愛等是理想美滿婚姻生活的必要因素。
(三)性愛觀
性觀念開放,對婚前性行為較為寬容。調查中關于“如何看待婚前性行為”的問題,62.38%的被調查者表示“可以接受”;22.88%的被調查者表示“只要以結婚為目的就可以”;14.72%的表示“不贊同”。由此可見,當代青年的性愛觀念比較開放,對婚前性行為持寬容態度。但是,性開放也帶來不少危害,使得當事人財產與人身權益得不到有效維護。同時隨著交往時間的延續,雙方對婚姻、家庭所必須有的那份責任感漸漸淡化,導致婚姻的向心力愈來愈小,反之離心力愈來愈大。
三、微時代下引導青年樹立正確家庭倫理的對策
研究表明,青年群體的婚姻價值觀整體比較健康,但仍存在一些不良傾向。需要社會、學校、家庭等各方面形成合力,共同規范引導。
(一)優化社會環境
關于社會環境的優化,一是要增強大眾媒體尤其是微媒體的社會責任意識,充分發揮其輿論導向作用。尤其是嚴格把關新聞報道、網址網站、文學及影視作品的選題和內容,宣揚積極健康的婚姻價值觀,杜絕畸形婚姻、金錢婚姻等低俗的丑陋的有悖于社會倫理道德標準的婚姻觀,為美好婚姻生活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二是要加大政府及相關機構對正確婚姻觀的宣傳教育力度,深化青年對家庭倫理的認識。這里正確的婚姻觀包括正確的婚姻倫理觀、正確的婚姻法治觀、正確的家庭美德觀等,進而促使青年相信并勇于追求真善美,推動家庭文明,促進社會和諧。
(二)深化學校和家庭教育
學校要在課程設置中增加婚姻道德教育的內容,幫助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婚姻觀和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家庭是青年成長過程中的第一課堂,家庭成員的遠見卓識、婚姻關系、家庭倫理對子女的婚姻家庭生活有著深遠的影響。家長要發揮言傳身教的模范帶動作用,要主動與青年子女交流,走進子女內心,解答子女感情婚姻中的困惑,做子女的“良師益友”。結合二者,家庭要配合學校的婚姻、家庭倫理教育,形成青年婚姻、家庭倫理教育的合力。
(三)加強自身教育
新時代青年樹立正確的婚姻價值觀,除了優化社會環境,加強學校及家庭教育之外,還需從自身出發,加強自身教育,在內外因共同作用下,推動家庭倫理的良性發展。在愛情觀方面,要對愛情有正確的認識,愛情不是簡單地喜歡和索取,而是欣賞、尊重、責任與奉獻,對待愛情要專一、謹慎、嚴肅。在擇偶觀方面,要擺脫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功利主義的影響,追求真善美。在婚姻價值觀方面,要互行忠恕之道、恭敬謙讓、信任忠誠,自覺履行自己在婚姻家庭中的職責。
參考文獻
[1] 周全德.論青年與愛情文明建設[J].倫理學研究,2003 (12).
[2] 刁龍.后現代文化對中國青年婚姻倫理觀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14(10).
[3] 宋希仁.家庭倫理的人類學研究——解讀恩格斯的家庭倫理學[J].倫理學研究,2002(02).
[4] 高樂田.傳統、現代、后現代:當代中國家庭倫理的三重視野[J].哲學研究,2005(09).
[5] 牛紹娜,陳延斌.優秀家風培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1).
基金項目:文章為重慶師范大學研究生科研創新項目《微時代下明星婚變對青年家庭倫理的影響研究》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YKC17024。
作者簡介:段曉娟,重慶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倫理學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