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政忠 黎惠貞 曾輝 杜曉純 羅子晴 黎敏儀
4.澳門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澳門 999078)
摘 要:經由媒體暴光喧鬧已久的臺灣臨終病房的死亡賭局事件近期終于遭到臺灣檢察官提起公訴,文章在《臺灣臨終病房推銷“死亡保單”的涉賭行為研究》的研究基礎之上,重點放在檢察官與辯護律師的法庭攻防戰,文中所涉及到《銀行法》、《保險法》和社會組織管理相關法律法規,都是從臺灣法學界視角加以分析。雖說本案是發生在醫院的奇聞案例,但對大陸法律和醫療界也可以提供一場社會現象的行為反思,尤其是在醫鬧泛濫的今日,合法掩護非法并提供醫護人員涉嫌違法的機會,看完文章分析后,政府相關部門可以有所預警并提早防患于未然。
關鍵詞:保險法;銀行法;社會組織;醫院;臨終
據臺灣媒體報導,在醫院的臨終病房內,一些貌似慈善組織的不法分子把臨終病人所剩不多的時間當成下賭投注的對象,平均每一位臨終病人身上被投賭注多達二百多萬賭金,這項拿病人死期當賭注的行為,在對假借關懷老人為名義,表面上成立慈善會但檯面下卻開設死亡賭局,經警方長期調查發現,對查獲的老人懷協會,其責人的涉賭刑卻在眾多判決當中有著不同判決結果,在法院的訴訟攻防戰中,辯護律師與起訴檢察官均有不同的切入點,文章羅列二個較為典型的案例來進行如下解讀。
一、涉嫌違反《保險法》
“松柏社區發展協會”會員申請門坎需要居住在臺灣且年滿50歲,并繳納入會費臺幣900元及年費600元,每月還需繳納300元月費,入會兩個月后才可以申請加入“松柏互助聯誼會”當聯誼會的會員死亡時,其它會員還需要再捐助300元的“互助金”,每名會員繳滿1000次互助金之后得以免交。會員死亡后,家屬可以依據加入聯誼會的時長領取2萬5千元到30萬元不等的“互助慰問金”。2015年,對“松柏社區發展協會”被起訴“涉嫌開設死亡賭局案”在臺灣高等法院花蓮分院進行,就非法集資、聚賭等主要嫌疑,檢察機關和辯護律師之間展開了激烈的攻防戰。
臺東地方法院檢察官以違反《保險法》檢控“松柏社區發展協會”,檢方起訴書當中,首先以協會每月交付的月費與會員死亡后所繳納的互助金就類似保險行業每期所要繳納的保險費用,這與《保險法》第21條分期交付保險費類似;再且,松柏互助聯誼會一旦有會員死亡,其家屬就可領取到相對應的慰問金,這也與《保險法》第1條“保險”的定義類似。
辯護律師則響應,檢方起訴書提到會員所繳納的入會費、年費,這與會員享受“松柏社區發展協會”所提供的服務有著對價關系,但是與家屬所領到的慰問金則不成對價關系,家屬所領到的慰問金成對價關系的是會員生前所繳納的互助金,但生前向“松柏互助聯誼會”所繳納的互助金并非保險金性質,而是互助聯誼會會員之間互助的性質,所以這并非以經營為目的,尚不符合《保險法》所稱“保險”的性質,亦非《保險法》第167條所規定“類似保險”的業務。
最后,辯方律師的陳述被臺灣高等法院法官采納,此案相關涉案人員都被宣判無罪。當庭宣判后,一位法律從業人員向項目組組員表示,此協會運作的形式確實與保險類似,手法雖不是保險,但確實有危害金融秩序之疑慮。類似上述法院判決結果還有不少,例如同年12月慈暉長生會等也同樣都被法院宣判無罪。
二、涉嫌違反《銀行法》
高崎公司的運作方式與上述松柏協會運作方式頗為類似,均以收取會員入會費、年費、互助金來維持公司運轉,每當有會員死亡,家屬也可以拿到與入會時長相應的并且來源于其它會員所繳納的“互助慰問金”,但是此次高崎公司卻是被檢方指控涉嫌違反《銀行法》來經營銀行相關業務。
檢察官在2000年指控高崎公司的起訴書中表示,高崎公司在會員過世時家屬所領取的這筆“互助慰問金”一般比會員入會后所繳費用的總和還要多,這就與《銀行法》所規定的“收受款項而約定或給付與本金明顯不相當的紅利、利息”不謀而合,所以高崎公司涉嫌違反《銀行法》企圖擾亂臺灣金融秩序。
然而,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庭審法官最后采納辯護律師的意見,認為高崎公司確實收受款項,這與公司提供的服務對價,并且未與會員約定定期或不定期給付、返還相當或高于服務費,高崎公司收取的服務費與《銀行法》規定的“存款”性質有所差別;高崎公司是合法注冊的公司,考慮到這是社會上新興類似民間互助會的新行業,最后高崎公司的法人代表被宣判無罪。
三、兩岸社會團體管轄權限與違法罰則認定
有些臺灣地方縣市主管部門也依照管理社會組織的《人民團體法》直接進行行政干預來注銷、解散老人關懷協會,在臺灣《人民團體法》中,將人民組織申請籌設團體分為職業團體、社會團體、政治團體三類,其中社會團體成立宗旨以推展文化、學術、醫療、衛生、宗教、慈善、體育、聯誼、社會服務或其它以公益為目的,由個人或團體組成的團體,其主管機關為內政部或縣市政府。人民團體經費來源有入會費、常年會費、事業費、會員捐款、委托收益、基金及其孳息、其它收入等。人民團體有違反法令、章程或妨害公益情事者,主管機關得予警告、撤銷其決議、停止其業務之一部或全部,并限期令其改善;屆期未改善或情節重大者,得以撤免職員、限期整理、廢止許可、解散等四種處分方式。而人民團體理事、監事執行職務,如有違反法令、章程或會員大會決議情事者,除依有關法令及章程處理外,得經會員大會通過罷免之,人民團體會員身份亦予以除名。未依法申請許可、備案而成立人民團體,或經主管機關廢止其設立許可,要求限期解散而不解散者,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下罰款,在收到解散通知仍又以該團體名義從事活動,首謀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在中國大陸《社會團體登記條例》明確指出國務院民政部門和縣級以上各級政府民政部門是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機關,社會團體不得從事營利性經營活動,并有獨立承擔民事責任能力,不得違背社會道德風尚與法律法規,社會團體的資產來源、經費必須遵守國家規定取得的合法收入,不得在會員中分配,開展活動也必須僅限于用于章程規定內的業務范圍。社會團體接受捐贈、資助必須符合章程規定的宗旨和業務,必須根據與捐贈人、資助人約定的期限、方式和合法用途使用并將有關情況向社會公布。在社會團體的罰則部分,其業務活動范圍超出章程規定的宗旨并從事營利性的經營活動,或者違反國家有關規定收取費用、籌集資金,前款規定的行為有違法經營額或者違法所得的,予以沒收,并處違法經營額一倍以上三倍以下或者違法所得三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如果社會團體的活動違反其它法律法規的,由有關國家機關依法處理,或認為應當撤銷登記的,由登記管理機關撤銷登記。
四、大陸一線城市對社會組織管理立法的嘗試
目前社會組織登記管理的主要法律依據是國務院頒布《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基金會管理條例》以及一些專項規定。這三部行政法規經過十多年施行,有些規定配套政策不完善、相關條款之間缺乏銜接與協調等問題。然而,廣東省作為民政部確定的兩個全國社會組織建設創新示范區之一,省會廣州市有著改革先行先試的優勢,目前已制定出臺《廣州市社會組織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進一步推進社會組織登記管理的改革,以及對社會組織成長壯大和管理創新的需要。目前依據母法《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基礎上,新添增了現職國家公務員不得在行業協會、異地商會、民辦非企業單位、基金會中兼職,離退休后確需兼任的應當嚴格按照有關規定審批…等等的規定。《辦法》創全國之先,首次參考商事登記制度的經驗,將社會組織年檢制度改為年度報告制度,并且除社會組織負責人換屆或者更換法定代表人之外,年度報告不需要提交財務審計報告。在此基礎上,廣州市后續出臺系列配套政策,包括修訂社會組織登記指引,制定社會組織年度報告指引、內部治理指引,出臺社會組織信息公示辦法及經營異常名錄管理辦法、抽查監管辦法等。
五、臺灣首部主管民間慈善互助會的法規終于誕生
通過上述兩個案例,松柏社區發展協會涉嫌違反《保險法》、高崎公司涉嫌違反《銀行法》可以明顯看出臺灣社會已經出現三大問題:(1)已經變質的關懷老人協會開始在擾亂金融秩序,《保險法》第167條規定未經政府允許不得經營類似或保險業務,其實質是為了避免不法分子大量吸金而無力履行契約,無力提取責任準備金進行賠償,以達到維護良好的金融秩序。同理,《銀行法》第25條也是為了達到同樣目的。(2)關懷老人協會正在非法大量涉賭吸金,掌握協會財務核心的組成分子只有寥寥幾人,萬一發生惡意金融倒帳或卷款潛逃的現象,則會引發龐大的社會金融與信用危機。(3)相關法律管理配套制度的不健全,處理過類似相關案件的法律從業人員對此類亂象憂心忡忡地表示,這種關懷互助會對社會確實有危害的影響,多次因為起訴的條法不對,造成涉嫌金融犯罪或道德信用不良份子當庭無罪獲釋,也就說明臺灣法律在管理類似弱勢群體的互助組織相關法規還極度不健全!
數百年前從中國大陸傳到臺灣的善堂文化,到近半世紀才開始出現的老人會、往生互助會、慈善互助會等等,近二十年來,由于各法院判決互助會負責人無罪情況日趨增多,有鑒于此,臺灣各主管部門遂開始草擬該類型組織機構的管理辦法,2013年7月19日臺灣“內政部”終于頒布《內政部輔導社會團體往生互助事項處理原則》(以下簡稱《原則》)明定只要是登記有案的社會團體,須在一個月內登記,方能與會員訂往生互助契約、成立互助會。當時時任“內政部次長”蕭家淇教授在受訪時指出,這是臺灣首次對互助會設立“過濾機制”,為回歸社會團體互助本意、避免惡性倒閉詐財,“內政部”因此訂定處理原則,除了必須由立案社會團體才能申請成立,而且不得招攬非會員參與互助會;另外,更規定處理往生互助會業務人員應為專任、不得兼任其他社會團體職務,并須投保“員工誠實保證保險”,以免會員的“棺材本”被訛詐。《原則》更嚴加管理民間互助型社會團體的會務及財務經營狀況,務求財務金流透明化,減少社會問題的發生,但本法令規范是屬于“報備制”原則,對于未按規定報備而經營往生互助會的社會團體約束力薄弱,主管政府部門對未依法辦理或補正的社會團體,可視情節輕重并依據《人民團體法》第58條予以罰款或勒令解散,但《原則》公布運行迄今,依舊無法有效遏止變相違法吸金、詐財融資、惡性倒閉、卷款潛逃等情事。
六、不肖慈善組織或因《慈善法》人為漏洞走向“合法聚賭”的疑慮
死亡賭局假借以“關懷老人”的慈善口號進行新會員的招募與財物募捐的策劃,依據臺灣社會的長期發展經驗來看,多起電信詐騙、不法傳銷,都挑上現今法規諸多漏洞,加上修法緩慢又趕不上社會變化,死亡賭盤在國內生根發芽的土壤屆已成熟,或等待有心人移入歪風劣俗復制臺灣死亡經驗,未來在大陸因發展會員運營困難、募集資金不容易的慈善組織可能誤入歧途而走向犯罪集團,更可能挑上《慈善法》的軟肋并假借公益慈善的外衣,初始階段類似傳銷剛進入中國的模式雷同,以招商引資、先行先試的方式設立多家中外慈善組織、國際慈善基金會來集資募款發展大量股東會員,對簽賭集團“注冊會員”,并依據第24和28條采取定時、定向的“募捐”方式在短時間之內大量發展組織會員。
其中,第24條第2款“募捐方案應當在開展募捐活動前報慈善組織登記的民政部門備案。”此舉只會給予主管部門公務員在死亡賭局當中的簽賭集團、一般股東、注冊會員三者之間另外開辟了具公務員身份的“公股席位”,這比在臺灣開設死亡賭局的莊家成員在結構上僅有醫護人員、病人、賭徒的“鐵三角”又增添讓涉賭慈善組織具備合法化外衣的“守門員席位”,也增添了公務員以權謀私的機會與空子。加上《慈善法》第23條開展募捐方式可說是多種多樣,未來是否會演變成以假募捐之名行公開下注之實?根據《誰在拍賣中國》一書所匯總涉及慈善募捐與公益募款的不法拍賣黑幕,凡涉及到標的物義拍、義賣,均提供給予買家、賣家和主持拍賣單位充分的洗錢、賄賂與涉賭逃稅的空間。也就是涉賭的老人關懷協會以慈善募捐募款方式,來規避開賭下注的污名,當萬一具有官方主管部門的不肖公務員也涉足死亡賭盤時,賭博團伙首腦更可名正言順合法化自己的營運規模,從《慈善法》第6和13條便可看出地方慈善事業的主管部門在面對不法集團有多大的權限與誘因,到底是正義守門員還是“賭場門神”政風與紀檢委不可不嚴防法條漏洞!
參考文獻
[1] 蔡政忠.臺灣臨終病房推銷“死亡保單”的涉賭行為研究[J].青年與社會,2019(02):78-82.
[2] 余文晃.非營利組織經營往生互助會公共責信問題之研究[D].臺中:東海大學行政管理暨政策學系第三部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6.
基金項目:文章為莆田學院2017年校內科研立項項目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7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