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喜林
在我國,立春之日吃春餅的習俗由來已久。晉代時,已經(jīng)有了春餅的雛形,最初被叫作“五辛盤”。周處《風土記》中記載:“元日造五辛盤。五辛所以發(fā)五臟氣,即蔥、蒜、韭菜、蕓薹、胡荽是也。”后逐漸演變?yōu)榱⒋褐帐秤茫忠沧兂闪恕按罕P”。唐代詩人杜甫在詩作《立春》中描述的就是立春之日人們互贈春盤的熱鬧景象:“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全盛時。盤出高門行白玉,菜傳纖手送青絲”。宋代文豪蘇東坡在立春時節(jié)與友人踏青游山,“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于是便有了膾炙人口的《浣溪沙·細雨斜風作曉寒》,最末一句“人間有味是清歡”頗富哲理,被后世傳頌至今。從宋到明清,吃春餅之風日盛,且有了皇帝在立春時節(jié)向百官賞賜春盤、春餅的記載,明代《燕都游覽志》載:“凡立春日,于午門賜百官春餅。”至于春餅里的內(nèi)容,也是不斷變化的,例如明代民間常以蔥、蒜、韭、姜、芥絲等尋常蔬菜制作春餅,這類蔬菜能增進食欲。在講究“藥食同源”的中國,很多辛味蔬菜還有藥用價值。
蔥:蔥白長短不一,味道各有千秋
自古以來,蔥便有“和事草”的雅稱,意為各種菜肴中只要加些蔥,便可達到五味調和。因音同“聰”,我國部分地區(qū)還有食蔥聰明的說法,頗為有趣。蔥的種類主要有大蔥、分蔥、香蔥、胡蔥。大蔥在我國的栽培最為普遍,根據(jù)蔥白的長度,分為長白型和短白型兩種。長白型大蔥質嫩、味甜,生熟食均可,例如章丘大蔥質地細嫩、纖維少,品質上等,是山東名吃煎餅卷大蔥的主要食材。北京烤鴨也常佐以長白型大蔥的蔥絲和黃瓜絲,一則提味,二則解油膩。而短白型大蔥的蔥白粗短、緊實,辣味濃,主要供調味、炒食用。大蔥以蔥白為主要食用部分,以外形圓整、皮色潔白、不失水、不干癟者品質為佳。
細香蔥柔嫩、香味濃烈,小蔥拌豆腐色澤素雅淡潔、清香爽口,是一道經(jīng)典涼菜。不僅在中國,歐美人食用細香蔥也非常普遍,細香蔥常用以制作湯羹、沙拉等。細香蔥的維生素和大多數(shù)礦物質的含量均高于大蔥,胡蘿卜素含量是大蔥的十余倍,營養(yǎng)價值很高。
蒜:不可缺少的調味品
大蒜起源于中亞,公元前113年,張騫將大蒜從西域帶回陜西關中地區(qū),后遍及全國。大蒜富含磷、鐵、鎂等礦物質,每100克蒜苗中維生素C含量高達70多毫克;而每100克新鮮蒜頭中硒的含量近30微克,是一般蔬菜的25倍,因而具有一定的防癌作用。大蒜味辛、性溫,有暖脾健胃、促進食欲、解毒消蟲等功效,同時也是一種抗菌劑,對大腸桿菌、葡萄球菌等有抑殺作用,還能預防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此外,大蒜獨特的風味物質——大蒜素能增進食欲,是膳食調味中不可缺少的調味品:家常菜燒茄子、魚香肉絲、麻婆豆腐等,陜西的釀皮,北京的灌腸,不調蒜汁便缺了滋味;西安地道的羊肉泡饃更是要搭配幾瓣糖蒜。
大蒜的主要產(chǎn)品為蒜頭、蒜薹和青蒜,用作蒜頭、蒜薹食用的大蒜,以大瓣種為宜(每個蒜頭4~8個蒜瓣),而小瓣種(每個蒜頭約20個蒜瓣)宜用作生產(chǎn)蒜苗。因此,炒菜調味用的大蒜,應選擇大瓣種。蒜瓣是儲存營養(yǎng)的器官,蒜頭肥大圓整、外皮顏色一致、蒜瓣大小均勻無畸形、無裂頭散瓣者品質為佳。
韭:春初早韭味道最勝
《南齊書·周颙傳》 中有這樣一段對話,“文惠太子問颙:‘菜食何味最勝?颙曰:‘春初早韭,秋末晚菘。”可見,早春是食用韭菜的好時節(jié)。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證明,韭菜含有較多的纖維素,能增加胃腸蠕動,除改善習慣性便秘和預防腸癌外,韭菜含有的揮發(fā)油及含硫化合物,還具有促進食欲、殺菌和調節(jié)血脂的作用。韭菜也是一味傳統(tǒng)中藥,中醫(yī)認為韭菜具有補虛益陽、調和臟腑的藥用價值。
以嫩葉和柔嫩花莖供食用的稱作韭菜、韭薹,而韭黃是韭菜軟化栽培(令蔬菜在黑暗或弱光條件下生長,形成柔軟、黃化器官的栽培技術)不產(chǎn)生葉綠素的結果。韭菜的營養(yǎng)價值遠高于韭薹和韭黃。韭菜的食用方式主要有炒食或制作餡料:一道韭菜炒雞蛋,是百姓飯桌上常見的菜肴;韭菜餃子,可葷可素,備受歡迎。我國北方有些地區(qū)將韭菜花制成韭花醬,是涮羊肉必備的調料之一。
姜:老嫩皆可食
不同于上述三種蔥蒜類蔬菜,姜屬于薯芋類蔬菜,以肉質根莖供食。姜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生產(chǎn)上常作一年生蔬菜栽培。姜含有的姜辣素、姜油酮、姜烯酚和姜醇等構成了姜的特殊香辣味,使姜既可以直接作為調味品,也可以加工成姜糖、咸姜片、姜汁、姜酒等。姜有健胃、除濕、祛寒等作用,是良好的“發(fā)汗劑”,冬天里喝點姜湯,很快便會感到身體溫暖;夏日里喝點姜湯,還能散熱解暑。俗話說“上床蘿卜下床姜,不用醫(yī)生開藥方”,可見姜的保健功效之大。
根據(jù)用途,姜可分為食用藥用型、食用加工型、觀賞型三類。我國栽培的生姜品種多數(shù)以食用為主,兼有藥用價值,例如山東萊蕪大姜、廣州肉姜、福建紅芽姜;也有少數(shù)品種以藥用為主,例如湖南黃心姜、湖南雞爪姜。鮮食或用于加工的生姜品種要求纖維含量低、肉質脆嫩、色淡,香味濃而辣味淡。觀賞型生姜主要有花姜等。
一般情況下,嫩姜用于鮮食,老姜用于調味,是制作肉食去腥的必備調料,以顏色鮮黃、有光澤、組織致密飽滿者為佳。生姜發(fā)芽后營養(yǎng)消耗不多,仍可食用。
芥:全身是寶
芥菜原產(chǎn)于我國,是十字花科蕓薹屬草本植物。經(jīng)過長期的栽培選育,形成了葉用、莖用、根用等豐富的品種。莖用芥菜是加工榨菜的原料蔬菜;葉用芥菜可鮮食,亦可加工;根用芥菜屬于根菜類蔬菜,又叫大頭菜、辣疙瘩等,其主要供食用部位為肉質根,通常經(jīng)腌制或醬制后食用。芥菜中含有硫代葡萄糖苷,經(jīng)水解后產(chǎn)生揮發(fā)性芥子油,因而具有特殊的香辣味。我國云南、四川等地的大頭菜,四川地區(qū)的榨菜、冬菜,江浙一帶的雪里蕻、梅干菜,潮汕地區(qū)的梅菜等,均由芥菜加工而成。此外,芥菜種子磨粉可制成黃芥末,榨出的油稱芥子油。芥菜可謂全身是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