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
彭女士的自述
我發現自己總舍不得扔東西,而且還在不停添置新東西。過去買的東西,即使用不上,也總要想方設法讓其“有點用處”,而不是扔了。結果,家里積攢的東西越來越多,空間變得擁擠、不舒服,平時找東西也困難,有時還會導致心情急躁。如果讓我扔掉某些物品,我總要經過一番心理掙扎。我母親也跟我一樣留戀“舊物”,她從小就教育我要“物盡其用”,無論價值高低,只要未來可能用到的物品都保存起來,盡量不要丟棄。
咨詢師的話
囤積行為在生活中隨處可見,體現著勤儉節約的優良品德,具有適應性,但如果發展到囤積成癖,為囤積而囤積,則需要留意了。有些人在家里堆積大量物品,如落伍的科技產品、成堆的未讀報紙,甚至是各式包裝盒,它們價值不高、用處不大,卻占用家居空間。物品積攢多了,使用起來也不便利。
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將過度囤積帶來的心理行為問題定義為“囤積癥”,它的核心在于丟棄困難,當考慮丟棄時會產生痛苦和焦慮情緒。物品的過度囤積,壓縮了生活空間,妨害正常生活。彭女士感覺舊物仍“有用”而難以丟棄,讓家里的生活區域變得擁擠,導致無法有效獲取物品,干擾了正常生活的開展,煩躁情緒也隨之而來。
“愛上”囤積的3個原因
1.生理是基礎? ? 囤積行為可能具有高度遺傳性,有囤積行為的人往往有存在相同問題的親屬。另外,有研究表明,囤積行為和大腦某些部位的激活異常有聯系。
2.創傷事件是誘因? 囤積行為及其引發的心理問題可能由創傷事件引發,比如失戀、離異、失去親人等。如果一個人失去過重要的人,也許就不愿再經歷失去,也就無法拋棄舊物。他們難以拋棄的舊物上“印著”無法割舍的情感與過去的點滴回憶。
3.行為是強化劑? 對于愛囤東西的人來說,丟棄物品的困難會觸發焦慮和不安。為了避免負性情緒帶來的不舒服感,他們便不愿丟棄任何物品。
彭女士的囤積行為,可能與自己的母親有很大關系,不能排除遺傳的作用和母親教育方式的影響。同時,持續的囤積行為對心理的強化作用,最終導致正常生活受到影響,煩惱等負面情緒隨之而來。
改善囤積行為的4個心理處方
對于有類似彭女士的困擾及煩惱的人,以下是心理咨詢師的建議。
1.改變認知? ?囤積者往往對囤積物有種自信:“說不定以后能派上用場”“等我瘦了就能穿上它們了”……而事實上,物品增多以后,便難覓它們的蹤影了。這時候需要代之以合理的有建設性的想法,如:“穿不了的衣服可以捐出去”“為了生活的便捷,我應該做減法”,等等。
2.調整行為? ? 在親人的監督下,正確管理囤積物,以便更容易 “扔掉”用處不大的東西。囤積者及其親人可以對物品進行分類和評級,將它們按重要等級分裝到不同顏色的袋子里,將重要程度最低的物品果斷丟棄或者送到回收站。
3.獲取社會支持? ? 過度囤積者應主動尋求家人和朋友的支持,緩解內心焦慮,給自己帶來更多信心和動力。
4.培養健全的人格? ? 囤積者可以發掘自身的優勢和興趣點,培養業余愛好,從事自己感興趣的工作。用努力學習和認真工作來抵抗壓力,增加自信,培養堅韌的心理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