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驍
時針指向凌晨2點,姜女士哺乳后輕輕放下熟睡的女兒。盡管疲憊不堪,莫名的身體疼痛卻讓她難以入眠。近兩周,她來回奔波于幾家醫院,看了不少醫生,做了各種檢查,產后遍身疼痛的癥狀卻未能緩解。因各項檢查結果均正常,姜女士甚至被身邊人打上了“產后抑郁”的標簽,她為此苦惱不已。
產后身痛,不可忽視
產后身痛,又名產后痹、產后風濕,與西醫范疇的風濕性疾病不同,產后身痛患者的風濕病相關指標大多正常。產后身痛主要表現為頭痛、肌肉痛、關節痛、足跟痛、肢體麻木等,也可伴有肢體酸楚沉重、乏力、多汗、怕風、畏寒、皮膚蟻行感、焦慮、急躁易怒等不適。產后氣血虧虛或保養不當,受風、寒、濕等致病因素影響,可致患者氣滯血瘀、經絡不通、肢體關節失于濡養,不榮則痛。
許多人將產后身痛視作“月子病”,認為只要注意日常調護,可以慢慢恢復。事實上,大部分產后身痛患者如果不及時治療,病情可進一步加劇,甚至綿延數年。我曾見過一位患者,酷暑時來就診仍然身著冬季厚外套,頭戴絨線帽,手套、口罩一應俱全。經過一年多的精心診治,她才慢慢恢復,疼痛、畏寒等癥狀明顯減輕。雖然產后身痛并非一輩子治不好的疾病,但若不重視、治療不及時,可長期危害健康。
調補氣血,治病求本
產后身痛與一般痹證不同,起因多為產后氣血俱虛,雖然夾雜外感之證,但仍應以調理氣血為主。《沈氏女科輯要》云:“此證多血虛,宜滋養,或有風寒濕三氣雜至之痹,以養血為主,稍參宣絡,不可峻投風藥。”因此,治療應以調補氣血、促進機體修復為要,再根據疼痛部位、性質等進行辨證。
產后身痛常見的證型有血虛、風寒、血瘀、腎虛四種。若肢體關節酸楚、疼痛、麻木,伴面色萎黃、頭暈心悸,多屬血虛;若疼痛劇烈或痛無定處,遇熱則舒,伴惡寒畏風,多屬外感風寒;若疼痛較重,痛有定處,關節屈伸不利,伴惡露量少,多屬血瘀;若產后腰酸明顯,足跟疼痛,伴頭暈耳鳴,多屬腎虛。
除中藥治療外,患者通常還須配合適當的康復鍛煉。至于針灸、熏洗、敷貼等其他治療方式,應根據具體病情做出選擇,不可一概而論。治療效果也因個體差異而有所不同,有些患者可在2~4周痊愈,有些則需要長達數月甚至更長時間的治療。
積極治療,莫入誤區
產后身痛患者往往較為敏感,不恰當的治療或康復措施常常會導致病情加劇。
誤區1:過度發汗不少患者本就出汗較多,卻誤信傳言,認為發汗、汗蒸等有助于排出體內寒濕之氣,減輕病痛,結果卻適得其反,身痛、怕冷、怕風等癥狀更為突出。因此,產后身痛患者切勿隨意發汗。
誤區2:運動不當部分產后身痛患者主要表現為關節屈伸不利,誤以為進行加強肢體靈活性的運動可以緩解癥狀,結果在練習瑜伽等后,病情反而加重。這與產后體虛,肌肉、韌帶、骨骼尚未完全恢復有關。此時,如過度拉伸或彎曲肢體關節,更容易導致損傷。
誤區3:盲目進補不少人出現產后身痛癥狀后,第一反應是“體虛進補”。其實,產后飲食宜清淡、易消化、營養均衡。盲目服用補品不但不能幫助機體盡快恢復,還可能加劇病情,引發“奶結”、便秘等其他問題。因此,產后進補要慎重,最好在專業人員指導下調養身體。
專家提醒
產后身痛是中醫常見病,并非單純的“產后抑郁”,更不是“作”出來的病。盡管相關血液指標往往正常,但本病嚴重影響產婦身心健康,家人應給予患者充分的理解和關愛。患者本人也應充分重視,及時到正規中醫院風濕科就診,積極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