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
【摘要】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經濟全面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高。在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承德的產業結構中存在的問題逐步浮出水面。這就需要我們客觀分析當前經濟發展中的機遇與挑戰,用創新帶動產業結構的發展升級轉型。
【關鍵詞】經濟發展;轉型升級;策略
在經濟進入新常態發展形勢下,社會主要矛盾已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必須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不斷提升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地方企業的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才能使區域經濟完成從傳統到現代的有效轉型。這需要承德的經濟在后續的發展中,不斷迎合市場消費升級的要求,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斷創新發展,實現政府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發展戰略。
一、新常態下承德經濟增長的形式
經濟進入新常態的同時,原有的消費方式和市場格局正在分化,產業結構矛盾日益突出,逐漸從傳統型向現代型過渡。這必然需要進一步提升全要素的生產率,使經濟的發展能夠高質量、更全面。承德政府對于投資驅動的經濟發展方面的研究逐步趨于完善,實體經濟作為供給側改革實效性提升的重要著力點,其基礎性地位受到了網絡經濟快速發展的沖擊,但是虛擬經濟的熱度在逐漸回落。實體經濟與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也在不斷融合,急需高質量的資金、人力和技術投入,但整體經濟創新乏力,造成實體經濟投入量嚴重不足。
供給側改革也為實體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更大的創新發展空間。政府明確了經濟發展的方向和要求,實體經濟所需要的資源供給也在不斷地優化,從而可以為用戶提供良好的體驗,能夠滿足消費者不斷升級的需求,進一步提高了供給與需求的契合度,但是實體經濟運行的成本仍然偏高。
二、經濟轉型升級的必要性
實體經濟是地方經濟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承德地區實體經濟發展動力不足、創新能力不強等一系列問題,在嚴重制約實體經濟的長期可持續發展。
(一)地方經濟的結構失衡
作為承德地區實體經濟基石的制造業,產業結構高端化程度不足,產品結構供需不匹配,出現了明顯的結構性供需失衡現象。而且產業集中度不高,優質企業數量少。生產的低端產品數量大,高端產品供給能力不足。服務業占比上升迅速,但服務業經濟效率較低,會影響經濟發展速度和效益。以金融為主的虛擬經濟,增長速度明顯加快,引發的投資模式導致整體產能過剩,難以維持正常發展的地區經濟,傳統產業需要新興產業的發展去帶動其轉型升級。
(二)農業經濟急需轉型
在高科技發展的今天,作為經濟發展較落后地區的承德,愛地理條件的影響,不能實行規模化的農產品生產和經營,沒有相對完善的農產品收購和出售平臺,雖是符合市場的競爭規律的綠色產品,但沒有品牌,農民賣貨難的問題還未有效解決。政府雖為農民養殖牲畜或者種植農作物提供了一定資金的支持,但相應的金融信貸業務,整體操作流程還比較復雜。同時由于缺乏先進的科學信息技術方法進行指導,勞動力的投入成本仍然很高。在高科技發展的今天,農業仍需不斷創新發展方式,堅持走差異化發展的戰略,滿足時代發展需求,更好地促進承德當地經濟發展。
(三)經濟發展急需新動能
經濟若要高質量發展,關鍵要有新的發展動能,這也是承德一段時期內經濟發展的中心工作。隨著新興技術的出現,鋼鐵作為傳統制造行業,競爭越來越激烈,數字經濟在經濟高質量發展中扮演的角色的重要性提升,逐步成為了新時代經濟轉型發展的主抓手。特別是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的應用,成為了地區經濟增長的動力與能量,是經濟向高質量發展轉換的重要載體,左右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本態勢。承德地區需要加快構建以數字經濟為核心的新經濟體系,實現新舊動能的轉換。
三、推動承德經濟轉型升級的策略建議
(一)管理轉型
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是一個系統性的過程,需構建符合區域特點要求的組織管理方式,提出優化結構的過程方案。這便對政府管理及企業管理的模式轉型提出了新的要求。地方政府需從經濟發展轉變的動力人手,運用管理手段調整投資結構。新的信息技術為承德經濟發展新常態提供基本保障的同時,技術引進成本居高不下,這就更加需要管理轉型作為根本支撐。組織是推動管理轉型的動力所在,也是管理轉型的客觀要求,要基于所有權結構制度安排,進行管理模式創新、轉型的階段推進等。從思想層面上確立轉型管理的思想,對于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某些外部環境變化,要充分地考慮到各利益機構,并積極地提出解決方案,在狀態、過程上保證協調。
(二)處理好各方面的關系
首先政府要加快職能的轉變,尊重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為市場的有效運行建立好制度環境,強化政府公共服務。強化需求側政策引導,從供給側發力,加強中高端產品和優質服務供給,通過消費升級帶動產業升級。重點扶持對地區經濟有示范作用的大型企業,提高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水平,從而帶動與之配套服務的中小企業發展。堅持把綠色生態作為轉型升級的方向引導,實行嚴格的環境準入制度,推進傳統制造業綠色改造。發揮承德的環境優勢,加快發展綠色環保產業,促進自然與產業對接,在轉化生態優勢上不斷取得新進展。
(三)鼓勵科技創新
創新驅動是產業化發展進程中主要的推進力,實體經濟的轉型升級,不能只依靠模式創新或金融創新,必須要提高實體經濟活動的生產效率,科技創新才是實體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政府要降低創新市場中介組織的準入制度,從而提高當前的科技創新水平。與此同時,創新行為花費的時間、人力和物力成本,對相應的金融創新服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配以金融改革的加快與金融業的健康發展。同時政府要做好知識產權保護的制度安排,使知識產權保護成為現代經濟體中促進創新的主要手段,保障其創新成果能帶來經濟效益,創新者才不會失去創新動力。另外政府還可以對所有創新活動進行財政補貼或提供稅收優惠。通過多種政策組合,幫助促進科技創新。
經濟是解決其他各種問題的基礎,經濟發展也是區域發展的核心問題。在面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以及管理轉型的過程中,提高研究力度,是區域經濟發展中重要的內容。實體經濟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石,對于經濟發展結構和質量的轉型有著重要的影響。必須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顯著增強中國經濟質量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