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芮銓
摘要:吉林油田某區塊的注采問題較為突出,含水率上升速度較快,單井產能和區塊的整體采油速度都呈現下降趨勢,本文對該區塊的格架如何進行細分作了論述,對細分結果進行分析,并對地質總體構造特征進行再次落實。
關鍵詞:吉林油田;井網重組;注采調控
吉林油田某區塊的采出程度只有17.96%,與設計的采收率進行比較來看,還有8%左右的儲量空間,本文通過對前期的儲層進行深入的研究,重新構建起地下的地質認識體系,可以為后期的水驅方案優化改進提供技術依據。
1地層格架細分
1.1以前地層格架劃分成果和存在的問題
之前的地層格架劃分方案把某區塊分成4個砂組以及12個小層,該種方案可以很好的進行旋回控制,可以把地下儲層進行逐級的進行細分。可是由于很長時間沒有進行統一的劃分,當前的劃分成果對一些局部井點的劃分沒有形成一致的標準,對于進一步的細分方面存在著不足。而在相變較為快速的地下儲層區,沒有劃分出次要標志層,引起油、水井相互間的小層、砂組演變趨勢變得極為復雜,對應程度會顯著減弱,從而增加了地下小層的射孔、注采相互關系、油氣資源開發效果評估和井網和地下體系的分析困難程度。
1.2地層格架細分基本原則和辦法
把之前的某區塊地層構造和沉積相作為研究的前提,針對研究區塊的地下油層是多旋回三角洲分流平原至前緣地下儲層的構造特征,利用旋回對比、分級控制的辦法來對地下儲層的格架進行搭建和細分[1]。從巖心沉積構成的情況來看,某區塊地下儲層中大多含有泥質,細砂巖和泥巖交互出現,地層的厚度不高于7.3米,平均厚度為1.1-4.7米不便具有發育構造,還有發育小型相互交錯的層理,對采集到地下巖心的觀察中可以認定,該區塊在匯聚性河流三角洲沉積階段,水體具備的能量不斷減小,在總體上看仍保持在高能狀態,尤其在4小層之下的砂體受到較為頻繁削蝕。
1.2.1電性發育特征
從基干剖面旋回縱向發育的特點上來看,某些采油區域的砂巖發育情況要好于其它區塊,發育程度較好區塊儲層的厚度差別較大,多以正旋回作為主要特征,局部的井段區間砂巖呈現出連續發育的特點,組建成復合旋回方式。發育程度較低的地下原油儲層是以泥巖區段夾正旋回為主要特征,砂地比率區間在26.9-56.8%,平均為33.6%,是一種比較典型的陸相河流構建地層。
從基干剖面油、水井相互間的橫向比對結果中發現,在位于井286-1500米區間范圍里,砂體、泥巖區段橫向分布呈現出的穩定性并不很好,從發育程度差的區塊到發育程度好的區段間,井間地下儲層的穩定性呈現出穩定性增長的趨勢。
1.2.2標志層確定
利用層拉平對比、小井距連井和等海拔電性剖面比較來看,在區塊所有范圍以內,呈現出較好穩定性的標志層數量并不是很多。在地下原油儲層頂部發育形成的雙峰低電阻和聲波時間轉換界面當成全區塊中的穩定標志層,從頂部的標志層向下,油層內有著發育情況不同的4個正復合旋回,頭一個旋回底部發育厚度不同,局部地層比較穩定的泥巖區段,可以當成局部的標志層。
發育程度不好的油層油、水井相互間,縱向砂體呈現出的穩定性并不理想,采油區塊對比標志層并沒有進行發育[2]。油、水井間厚層砂巖發育區段作為標志層,砂組標志層的控制之下,小比例井間電性旋回研究分析表明,在300米區間里,油、水井相互間砂泥巖有著較為顯著的電性穩定特征,可以當作井間細分對比標志層,而在砂組、小層初步細分地質格架控制以下,依據厚度演變趨勢、電性,對小層界限進行再次的調整。
2地層格架細分結果
2.1地下儲層格架的細分
針對砂巖發育程度好的原油開采區塊,把原有的劃分方案作為前提,處用旋回控制、逐級進行劃分的辦法,以必要的調整作為基礎,對于7、10、11、12小層,把單砂體作為小層的標準單位地細分,把采油工作區間內的120口井進行整體劃分。從小層的厚度情況的統計結果中可以得知,一砂組的厚度較大之外,別外三個砂組平均厚度區間在5.36-7.51米,可以表明沉積厚度會受到三角洲河流沉積因素的控制。
針對砂巖發育程度相對較差的原油開采區塊,利用總體控制以及旋回劃分的辦法把該區塊的地下儲層劃分為6個砂組和15個小層。由于陸相河流沉積環境的控制這下,從底部到儲層的頂部,小層和砂組地層厚度呈現出的橫向變化情況顯著,油、水井相互間的砂體分布與前者對比來看,穩定性相對較差。經過細分的小層厚度分布區間在3.96-14.23米,平均厚度在6.97-9.78米,呈現出陸相河流沉積差別補償的特征。
2.2細分層為后續的挖潛提供數據支持
油、水井相互間的砂體類型的研究結果中可以發現,薄層砂、河道砂以及河間砂發育情況較好,通過對射孔動用層位進行分析,4個小層的三角洲分流河道砂巖體在注水井、油井間形成較好的對應關系。累計射孔地下層段較多,再與單砂體注采情況、配注調整狀況、油井作業措施等進行結合,進行整體性分析可以發現,尤其是油井經過壓裂作業后小的7小層,含水率從原來的97.86減小到84.1%,注水井注入量的恢復的不斷的提升,油井產液量上升到每天5.9噸,采油量也從原來的每天0.54噸增長到1.79噸。
3區塊的地質總體構造特征再落實
對吉林油田某區塊提供的油藏相關資料中可以看出,地下斷層的同側油、水井注采的地下層位是相互對應的,但是其產油量相關數據是沒有對應關系的,也就是存在著注水井并沒有實現設計的注采效果,通過對動靜態地質資料的分析中可以是知,該采油區塊前期地質構造中北部、東北部和中間部位的某些局部位置的地質解釋并不是十分的準確,需要對該區塊的地質構造情況再次進行落實研究。
3.1采用的技術路線和方法
把以前地質構造作為基礎,以每個旋回頂部海拔變化趨勢分析作為重點,從而開展對比分析。依靠原有的密井網情況,組建地下斷層連續井眼的剖面,把斷點、斷路情況進行落實,再進一步結合油、水井生產運行資料,對油、水分布情況、地質構造部位和油井的生產關系進行全面的分析,從而為井網的科學調整提供參考。
3.2總體構造特征
通過對地下原油儲層的5個砂組頂部剖面構造圖進行分析,可以發現該區塊表現出受到東西兩個地下斷層的夾持,位于北部的小范圍地下斷層切割生成的,從地下油藏中間部位向著北和西南兩個方向快速傾斜的無規律背斜。地質構造的高位置點是在東中部某油井附近,每個砂組頂部剖面地質構造繼承性很好。主體部位地下儲層傾斜角度不大,多為1.5-1.6度。背斜地質構造傾沒范圍的北側油井區以及西南部的油井區,地下儲層的傾斜角度較大,一般為2.2-3.1度。采油區塊內部發育的2個小范圍正斷層的局部區域產狀有所改變,斷距并不是太大,平均在5-25米。
參考文獻
[1]高詩惠. 低滲油藏分層注水效果評價及影響因素研究[D].西安石油大學,2018.
[2]吳忠正. 蒙古林油田調驅后進一步改善水驅開發效果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5.
(作者單位:吉林油田公司扶余采油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