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珩
《我不是藥神》取材于2015年轟動一時的“陸勇案”,講述了一家神油店老板程勇接受一個白血病人呂受益的建議,從一個普通的保健品店商販,轉變成為印度仿制藥“格列寧”藥販子的故事。電影上映后飽受稱贊,甚至成為不少觀眾心目中的年度最佳,這樣的成功不僅僅是因為導演文牧野和主演徐崢的功勞,更多的是影片帶來的真誠的故事、與觀眾產生共鳴的現實事件和認真刻畫出的非常貼近生活的角色。
一、真實的小角色們
徐崢飾演的程勇是一個很普通的中年人,雜亂的頭發,微微發福的身材,糟糕的脾氣,經營著一家不起眼的神油店,有著一段失敗的婚姻。電影剛開始就有這樣一股市井氣息撲面而來,非常自然地就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程勇在走私藥品發了一筆橫財后,馬上就露出一副土大款的嘴臉,比如在酒吧向男服務員扔錢砸臉讓他跳舞的行為,既有一定的喜劇效果,又比較符合觀眾的對“俗”的生活認知。
之后在朋友因病逝世后,程勇放棄盈利,為病友原價代購藥品,這時的他在面對警察的質問時,卻一臉嘲笑地反問:“賣假藥很賺錢嗎?”此前的無賴形象,在此時變成了善意的保護色,這樣一前一后的對比,不僅完成了電影角色形象的一個轉折,更完成了角色在觀眾眼中的升華。
徐崢已經是大眾熟知的電影演員,“囧”系列已經創造出很多成功的喜劇形象,而這次在《我不是藥神》中他放棄了以往的喜劇式風格,不論是角色外表形象還是性格特征都更加貼近生活,與之前的熒幕形象形成一種對比,加上影片前半段不時加入的喜劇橋段,不至于讓觀眾感到陌生,但是又為后來的人物轉折做好了鋪墊。
王傳君飾演的呂受益是一個白血病患者,為了能更生動地表現出一個白血病患者的形象,王傳君在病房里和病人一起生活;為了能表現出病人的病感,他減重20多斤,熬了兩天沒有睡覺,本身高大的形象變成一個被天價醫藥費壓迫得勾肩駝背、唯唯諾諾的病人。呂受益為了一點希望去找一個曾去過印度的神油店老板,完全可以說是病急亂投醫;當程勇把所有人轟出門的時候,他也遲遲沒有站立,仍然賠著笑看著程勇,希望程勇是開玩笑;影片中他出現的很多片段都是在不停地吃東西,這種對食物的渴望,就像是害怕吃不到下一頓一樣,展現出一個絕癥病人心中極強的求生本能。就像《活著》里的富貴,不論遇到什么困難,一切只是為了能活下去。但是,他最終還是沒能戰勝病魔,就像千萬的絕癥患者結局一樣,令人唏噓。
章宇飾演的黃毛更是影片中無法忽視的存在。1982年的章宇和片中飾演警察的周一圍是同齡人,飾演的角色差了一個輩分,但是觀眾不會發覺其中的差別。并不是因為章宇長相年輕,而是他演出了那種少年時期才會有的固執、叛逆的眼神。黃毛在全片中臺詞極少,但是戲份的表現力極強,是很多場景中引導觀眾情緒爆發的關鍵點,更是要求演員對角色的塑造能力,比如,他在爭吵時摔酒瓶、呂受益病逝后在樓梯上哭、與程勇的和解以及后來的車禍。如果他的表演沒能撐住叛逆少年的設定,這些嚴肅的場景則會變成鬧劇。
在團隊中,黃毛與程勇的角色關系更像是父子而不是朋友,由一開始的反抗,到屈服、憎恨,再到和解,這種關系的轉變也會帶動觀眾加深對角色的情感。最后,黃毛遭遇車禍,引爆這些累積下來的情感,這就不再是那些劣質國產電影強行煽情所能達到的效果。
二、真實的社會問題
《我不是藥神》能在上映后得到如此熱烈的討論,也一定程度受益于電影的原型“陸勇案”。以真實事件為原型,而不是捏造出一個事件、虛構一個敵人,更能讓觀眾看清社會現狀,也更能促進觀眾對電影及現實事件的反思。
最核心的問題就是天價醫藥費,故事的原型人物陸勇是一家針織品出口企業的老板,作為一個中產階級,每個月數萬的藥品費和治療費幾乎掏空了他的家底,更別說還有千萬家境不如他的平民家庭。所以,尋求更加便宜且有效的藥物,是眾多病人迫在眉睫之需。電影中也把這個問題給重點表達出來,并有意地把矛頭指向了制藥公司。但事實上制藥公司花費數億元才研制出來的新型藥物,面對高額的研究成本和制作成本,也不可能像做慈善一樣低價分發給患者。這一供需矛盾雖然沒有在影片中展現出來,但是通過廣大觀眾在觀影后上網進行了解和討論,更多的人知道了這些知識。不過在影片結尾處,程勇出獄時也獲知了藥品加入醫保并降價的消息,這也算是一個好的結局。
事實上,政府也一直關心這類問題,推出了一系列抗癌藥新政,2018年5月1日,進口抗癌藥零關稅政策正式實施,對于“瑞士格列寧”這類正版藥,將實行更低的市場價格。推動醫療改革,正是解決天價藥的唯一有效途徑。
電影中所展現出的另一個問題就是“賣假藥”。片中有一個真的假藥販子張長林,一開始賣便宜的假藥坑害患者,后來拿到印度方藥品代理權之后又坐地起價,最終被人舉報,鋃鐺入獄。
程勇也因為賣假藥的罪名一直被追查,但是他與張長林的行為還是有所差別。張長林的行為是以非藥品冒充藥品,導致病人服用假藥后產生嚴重后果;而程勇一開始靠販賣仿制藥物賺錢,后來貼錢代購藥品,雖然沒有造成嚴重后果,但是他沒有獲得批準就銷售藥品,也符合銷售假藥的規定。而事件原型的主角陸勇并沒有因為藥品的往來營利,所以不構成銷售行為,也就不符合銷售假藥的罪名,跟電影中程勇的事件有著根本性質
的差別。
三、影片存在的問題
雖然《我不是藥神》收到了來自各界數不清的贊譽,但不代表它是一部完美的影片。《我不是藥神》是導演文牧野的第二部電影,在掌控劇情節奏上面還是略有一絲青澀。跟“前輩”《達拉斯買家俱樂部》相比,《我不是藥神》的煽情稍顯刻意,在主角的轉變上也沒有那么自然。
《達拉斯買家俱樂部》的男主角羅恩(馬修·麥康納飾)本來是一個普通人,當他不小心確診了艾滋病后,人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他自救之余發現了販賣藥物這一財路,于是開設了“達拉斯買家俱樂部”。這劇情路線和《我不是藥神》如出一轍,所以難免會產生對比。在《達拉斯買家俱樂部》中,羅恩本身是一個恐同者,在當時美國的環境,艾滋病被戲稱為“同性戀病”,大家都以為艾滋病是上帝降罪給同性戀者的懲罰,而同性戀在大男子主義盛行的得克薩斯州是非常遭到排斥的。所以,羅恩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首必須面對自己得了絕癥的現實,還要面來自周圍“朋友們”的冷眼。艱難的自我認同,也造就了影片中羅恩在車里獨自又笑又哭的經典片段。這是主角在電影中經歷的第一次心態上的轉變,后來同伴的死又讓他心態再一次轉變,影片的劇情就顯得更有張力,戲劇性更強。
而《我不是藥神》在這方面則把主角是病人的身份做了改編,雖然整體也是三段式結構,但是總的來說,主角程勇只有在第一段和第二段有心態上的轉變,從一開始的只為做生意賺錢到為病人免費代購。在第二段和第三段并沒有發生心態上的轉變,而是靠著呂受益和黃毛的死來制造一波接一波的淚點,相比起《達拉斯買家俱樂部》來說故事顯得更簡單一些,連續相同的催淚情節也會令觀眾產生一定程度上的審美疲勞。
《我不是藥神》在影片的節奏上也有一定的瑕疵,相比起其他現實主義的影片,《我不是藥神》在劇情中加入了許多商業電影的橋段,比如前半部分燈紅酒綠場所的描寫,后半部分的追車戲,都是為了刺激觀眾觀感的場景,跟影片故事本身沒有什么關聯,也沒有什么實質性的劇情。這種博眼球的行為是一般現實主義電影都會刻意避免的,雖然大部分觀眾不會察覺,但是依然對影片的故事性有一定的影響。
四、結語
雖然《我不是藥神》不是一部制作很完美的電影,但是導演把“陸勇案”這樣一個具有爭議性的故事拍成這樣一個具有正能量和正確價值觀的電影,已經非常不易,何況其口碑、票房和社會影響力都是國產現實主義電影中空前的,而且結合了中國特色的喜劇成分,跟其他國家的現實主義電影的風格都區分開來:不像美國的電影為了政治目的服務,不像韓國的電影必須牽扯到人性深處、風格黑暗,不像伊朗的電影過于簡潔和樸素,也不像印度的電影結局太圓滿、情節理想化。
《我不是藥神》的出現不僅是中國現實主義電影的一個新燈塔,更是給國產電影市場打了一劑強心針,向觀眾證明了國產電影的質量不會輸給好萊塢和寶萊塢,讓觀眾的眼光更多聚焦于優秀的國產電影。
(湖南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