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蓉
摘要:互動交往,存在于課堂,存在于生活。語言交往、行動交往、思想交往,使得互動交往扎根課改新課堂。師生、生生交往,創建合作型組織是互動交往的延續。
關鍵詞:互動交往;語言;行動;思想;延續
進入課程改革以來,我們身邊涌現出無數可喜的變化:老師走下了講臺,學生走上了講臺;老師已經成為了學生的引導者,學生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導者;教師成為學生小組合作的一員,學生積極主動的配合老師,并為其提供素材……,在探究新課改,駕御新課堂的過程中,我認識到教育改革的真正秘密藏匿于日常教學中,藏匿于教師和學生的真誠交往中,和學生坦誠交往,融洽溝通,這才是課改的真實面孔。互動交往存在于課堂,存在于生活,她以其豐富、深刻的內涵接近于日常教學的真相,在新的形勢下,互動交往讓我們的教學如此美麗。
一、在課堂上如何去實施互動交往
互動交往是把課堂的整個教學過程視為一種交往,是在整個過程中進行的認知、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綜合體現。不管是與學生個體的交往,還是與群體學生的交往,都應著重抓好以下三個方面,唯有如此才能使學生的三維目標得以實現,在此過程中教師的專業成長也得以加強。
第一,體現互動交往的基本途徑——語言交往。課改以來很多老師反映: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欠佳、貧乏等。我們總希望學生能用自己美麗的語言將自己的意思充分表述出來,但作為教育者的我們是否長期的鼓勵學生多說、多練、堅持始終。我們老師,應該充分斟酌字句,熟悉學生的閱歷和用語習慣,用簡單明了的短句來提問或引導,對于學生,在用語言交往時老師要耐心聆聽,不隨意打斷學生,多鼓勵。在這一雙邊活動中,互動的語言交往是教的活動和學的活動的結合點,教師和學生的交往應該無拘無束,是自由民主的平等對話。只有各自敞開心扉,坦誠相見,才能真正實現語言上的互動交往。
第二,互動交往的實踐環節——行動交往。現在我們的課堂有活動、有討論、有探究,我們的學生在積極行動的同時,教師應該干什么?在以往許多時候,例如:聽公開課能看到學生在熱火朝天地活動、討論探究,老師也走下了講臺深入到學生中去,但是如果我們問一下講課的老師,你走到學生當中去的時候,你聽到了什么?你又看到了什么?大多說不上來,而這些正是我們新課堂應該真正關注的。我們教師應該讓自己的心理狀態下移,以學生的心態參與到某一組或幾組的活動中去,了解最真實的問題,傾聽他們的聲音,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實現和學生的共同參與、平等合作,和學生一塊對各種觀點比較,去偽存真,讓學生真正認識正確的思路、錯誤的想法、觀點和操作,這樣學生不僅能心悅誠服,還能激發興趣,充分提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直至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能更加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團隊精神。
第三,互動交往的深層次——思想交往。在日常課堂教學活動中由于各個學生生活閱歷、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式和角度不同,因此在展現自我,亮出觀點是,可能會大大出乎我們的預料,讓我們大跌鹽井。思想交往較語言交往更深入持久,進行思想交往不只是語言,更主要的是心靈的溝通與對話,她決不是向學生宣傳或灌輸,更不是例行公事的對話。在和學生進行思想交往的過程中,應充分抓住學生的閃光點,尊重和信任每一名學生,以誠相待,不消極防范,并適時的調整交往的內容,達到較深入層次的交流和溝通。
二、課后如何繼續互動交往?
新課程倡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在交往中學習,在學習中交往”。這些已被我們教育工作者認可,而在課后繼續互動交往,是對它的有益補充和提升,應注意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倡導生活中師生、生生真誠交往。雖然我們早已不提師道尊言,但這還不夠,作為老師真正應該放下架子,蹲下身子和學生一個高度,把學生當作有能力的個體,了解其所想,洞察其所為,走進他們的生活,走進他們的心里,解他們學習之難題,釋生活之困惑,這樣學生必能“親其師,信其道”,才能更好地把教師當作朋友,教與學的過程在真誠交往的支撐下,才不會淪為形式。同樣也應該鼓勵學生個體之間真誠交往,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實現上小組討論、探究等活動。否則學生之間沒有默契,沒有融洽,缺少了生活中的真誠交往,是他們之間的探究合作也成為一種虛假,團隊精神更無從談起。
第二,倡導課堂之外創建交往合作型的組織。過去我們所開設的許多興趣小組也應該讓她魅力再現。因為學生平凡的實踐活動中往往蘊涵著偉大,司空見慣中暗藏著真知。鼓勵興趣小組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辯論賽、研討會、探究實踐、社會調查、論壇等等,這樣才能讓學生從無趣的學習中解放出來,變被動為主動,從受教育者中解放出來,逐漸培養出新型的具有獨立能力的學生。
我積極實踐交往教學,已有一段時間,從課內到課外。課內我放下架子,以朋友、合作者的身份和學生真誠地合作、探討、交流,課外我一改往日等待學生說“老師好!”的習慣,而是主動和學生打招呼,拉近了年齡造成的心理差距,我已經發現:我的學生已深深喜歡上了我和我的課堂,但我也知道,互動交往的真諦需要我們每個教師潛心領悟,不斷反思。我們有理由相信:互動交往必定會使我們的教育教學更富有人情味,更加有血有肉,教育教學活動因為有了她而陽光燦爛。
(作者單位:陜西省咸陽市三原縣車站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