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然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唯物辯證法的基本特征: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是普遍聯系的;世界是永恒發展的世界。同時,文章認為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是矛盾規律。這為我國發展中存在的多重矛盾提供新的思路,是新時代中國發展的理論支點。
【關鍵詞】 唯物辯證法;聯系;發展;矛盾
馬克思主義認為世界具有客觀物質性,在闡述世界的內在屬性之后,進一步論述了世界是何以存在,即普遍聯系與永恒發展。這要求人們在分析客觀事物時,善于運用聯系和發展的眼光看待世界,指導實踐,這是唯物辯證法為人們改造世界所提出的根本方法。
一、唯物辯證法的基本特征
1、世界是普遍聯系的整體
物質世界這一整體是由無數個部分事物構成的,在這一整體的囊括下各個部分事物相互依存、相互斗爭、相互影響,推動著物質世界前進發展。馬克思主義認為,人之外的世界是客觀的,獨立于人以外的存在物,是人類生存發展繁衍的客觀基礎。從世界的客觀性可以推論出組成整體世界的各個部分也必然是客觀的。因此,世界的客觀物質性決定了聯系也具有客觀性,事物之間的聯系獨立于人的主觀能動性。聯系的物質性是普遍性的基礎,恩格斯談到事物聯系時指出:“當我們深思熟慮地考察自然界或人類歷史或我們自己的精神活動的時候,首先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副由種種聯系和相互作用的無窮無盡地交織起來的畫面。”[1]任何事物都會與其周圍的其他事物產生著某種聯系,著名的“蝴蝶效應”就是外部聯系影響的經典案例。除了事物間的外部聯系,事物的內部組成要素也會發生著各種聯系,因此,任何事物都會以各種方式、各種途徑與其他事物產生聯系,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在自然界中各個物種都會有某種的聯系,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的聯系斗爭產生出了如此豐富的生態系統,弱肉強食,適者生存,每個生物都離不開自然的饋贈,同時生物之間的生存斗爭也保持了生態平衡,社會也是一樣。社會是人類因生存而逐漸形成的一種特定環境,因此在社會中也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人與人、國與國都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在交往中任何一方面的變化都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著其他方面的變化發展。聯系的普遍性是事物發展的條件,離開聯系的事物就無法生存發展,人類社會的產生離不開人與人、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然相互作用,各種聯系影響著人的思維,也同樣離不開人們在實踐中對事物的理解與認識。聯系的普遍性必然會造成聯系的多樣性,世界是由無數個不同的多樣的事物組成,客觀事物內部各方面以及外部與周圍事物之間都會扮演著不同的角色,產生不同的影響,有直接聯系、間接聯系;有本質聯系、非本質聯系,有必然聯系也有偶然聯系。各種聯系的表現形式促成了聯系的多樣性。
2、世界是永恒發展的世界
世界一直處在不斷的運動變化發展之中。恩格斯說:“一個偉大的基本思想,即認為世界不是一成不變的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2]事物是不斷向前發展的,所呈現的狀況是波浪式的前進或螺旋式的上升,雖然從具體細節看事物的發展有著前進或后退、上升或下降,但這些都是無法避免的,這并不會阻礙事物不斷向前上升的總體趨勢特征。事物的變化發展會出現新事物的產生以及舊事物的滅亡。每一新生事物都是在舊事物的基礎上孕育出來的,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為新事物順應了發展的規律的新要求、新特點,拋棄了舊事物中那些不合理的、過時的、不符合客觀規律的因素。但值得一提的是,新事物并不是對舊事物的一切都嗤之以鼻,而是舍棄舊事物中不合理的一面,保留舊事物中那些普遍的、合理的因素,因而可以說新事物源于舊事物卻高于舊事物。
事物的發展過程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新事物取代舊事物并不是毫無阻礙的,這一過程一定會引起舊勢力的頑強抵制,這一例子在近代中國的歷史中呈現的淋漓盡致,馬克思主義代表的新思想的傳播,受到了封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極力抵制;另一方面,新事物也要不斷的吸取經驗教訓,不斷發展完善,及時更新內在體系結構以適應外界不斷變化發展的規律,使之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這是其所取代的舊事物所無法超越的,不斷的超越發展,是現實世界得以永恒發展的前提。我黨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時善于總結前人經驗教訓,防微杜漸、與時俱進,不斷更新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特有實際相結合的理論成果,不斷創新相關理論,制定科學政策方針,以保證我黨的長治久安。
二、實質與核心:矛盾規律
毛澤東同志在《矛盾論》中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則,即對立統一法則,是唯物辯證法最根本的法則。”[3]矛盾的規律又稱對立統一規律,其中可分為兩個基本范疇,即對立性與同一性,這使事物的存在在相互斗爭、相互依存中得以發展變化,事物自身的內部矛盾即是事物發展的內因;事物間的聯系影響即事物發展的外因,事物的發展是以內因為基礎,外因為條件,二者共同作用推動的。這兩種因素的影響效力則不盡相同。
內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本,事物內部所產生的對立統一規律是推動事物前進發展的源泉動力,規定著事物的內在屬性,毛澤東同志說:“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存和相互斗爭,決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動一切事物的發展。”[4]古人講“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就是因為瓜有瓜的內在結構和系統,有自身獨有且其它植物沒有的矛盾因素,同理,豆也有著獨有的內在因素,所以種瓜不會結成豆,種豆也不會結出瓜,社會內部的基本矛盾決定了社會的發展方向,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是社會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之間的矛盾變化,也操縱了社會的前進速度。當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上層建筑符合經濟基礎的規律時,才會促進社會的發展,反之則是阻礙。
在事物發展過程中,外因是發展的條件,對事物的發展雖然不起決定性作用,但也有著不可或缺的影響效果。一個人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是由他自身的理解能力、思維能力、努力程度決定的。這是任何外因所不能比擬的,但是不同的教育條件,學習環境的差異會影響他的學習效果以及將來取得成績的高低,社會的發展前景,雖然由其自身體系內的生產方式決定,但環境因素、氣候因素、人口分布等外因也同樣影響著該社會的發展速度。雞蛋固然能孵出小雞,但若沒有適宜的溫度,在零攝氏度的條件下也是不可能孵出鮮活的小雞的。因此我們要認真把握內因與外因的辯證關系,充分認識外因的作用,是必須在有內因的基礎上才能起作用的。
三、結語
當今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已然進入了新時代、新發展、新階段。經濟發展的新常態;我國基本矛盾的深刻轉變;政治上從嚴治黨的空前性;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以及“一帶一路”建設的顯著成果,都在時刻提醒著我們要對唯物辯證法的聯系觀和發展觀進行創新性的運用,面對深入改革發展過程中的復雜的、深層次的、多樣的聯系,要用科學的分析,準確的把握,同時也要關注矛盾引起的發展阻力因素,深刻認識矛盾的變化發展,重視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的雙管齊下,充分運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深化改革、審時度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正是為解決新時代中國所面臨的多方面挑戰而產生的理論體系,為我國發展中存在的多重矛盾提供新的解決方式,是新時代中國發展的理論支點。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59.
[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9-240.
[3] 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9.
[4] 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0.
【作者簡介】
王 然(1994—)男,吉林延吉人,哈爾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